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

第19章 第三節南方水驛的興起

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 臧嵘 565 2018-03-20
三國時東吳郵驛的最大特點是水驛的出現。吳國的統治中心在江南水鄉,境內多有水道,所以當地的郵驛水陸兼行。當時周瑜在柴桑駐紮,孫權要找他共商軍國大事,就通過水驛去召見他。那時吳蜀間的往來比較密切,交通也要靠船。北方曹魏方面若有使者來吳,有時也靠水驛乘船。人們都熟悉中蔣幹盜書的故事,蔣乾就是駕一葉小舟來到周瑜大營的。 南方的水驛,到兩晉時候得到進一步發展。東晉時江州一帶水陸兩驛相兼。陸上的驛路十分齊整,兩旁栽種楊柳,號為“官柳”,從九江到南京全部為江行水驛。那時水路速度很快,一天一夜約可行船300裡。 到南朝時,江南水驛尤為發達。不少書信公文的運輸和官員出使,全由水路。水驛甚至發展到用於和西域各國的通信聯繫。據史學家唐長孺先生考證,當時有一條從南朝首都金陵出發的“河南路”,即先從水路西溯巴蜀,然後再逆江而行,穿過今青海到達西域各國。

南朝還通過水驛或海上運輸,加強了和鄰國朝鮮、日本的經濟文化聯繫。南朝劉宋政權,日本與之海上通使八次。南齊時,中原和高麗國也是“乘舶泛海,使驛常通”(《南齊書》卷五八《高麗傳》)。當時很可能是高麗國使先從山東東萊登岸,再兼行郵船和驛傳南行到南朝。 水驛也逐漸在北方發展起來。史書記載在北魏時,有水路運輸,一晝夜可兼行數百里。北朝在渡口處設有“津吏”,專門管理水驛的通行。 水驛到隋唐時,得到了更大的發展。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