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傳統雕塑

第17章 第四節盆景

中國傳統雕塑 顾森 2969 2018-03-20
盆景是一種組合藝術,即一景二盆三架,三位一體的藝術。景、盆、架作為單獨的形式,都要經過藝術構思和製作,當盆、景、架巧妙組合為一體時,三件作品都得到了昇華。 山石盆景是從玩石、賞石、園林疊石中脫穎而出,迅速發展成一種具有自己獨特藝術品格的藝術形式。唐代章懷太子墓壁畫中,有一宮女持一山石盆景,可能這是山石盆景最早的形象記錄。此外,唐三彩假山、盆景,宋佛教石刻中山石盆景(如四川大足寶頂小佛灣佛陀手中所捧)等,都是古代中國山石盆景賞玩的實證。山石盆景這種組合雕塑,體現的也是回歸自然的思想,與老莊思想、禪宗思想不無關係,是山水畫、山水詩同一母題的不同表現形式。故山石盆景實際表現了濃縮的美,變形的美。這些美既體現了自然的風貌,也體現藝術的境界。

山石盆景是用各種材質和形狀的石頭來創作。山石盆景有山水畫、山水詩、山水文這些姐妹藝術為藉鑑,又有從漢以來疊石為山的經驗,所以山石盆景在盆景中是非常古老而又非常豐富的一個品種。山石盆景雖然是景、盆、架三位一體的組合藝術品,但最重要的一環,仍是景的製作,即水石和枯石的製作和選擇。水石盆景是濃縮了的壯麗山河,它是根據中國山水畫的一些原則來進行組合,以創造可居可遊的山水意境為目的;枯石盆景以賞石為主,多依據獨塊石頭來進行藝術構思和創作。比之水石盆景,枯石盆景有較強的抽象性。枯石盆景一般都選用形體玲瓏或有獨特形態的硬石直接置於木座上,如太湖石、英石、靈璧石等,故這種盆景也被稱為“石供”。石供從宋代起就比較流行。當然,當時的石供也不一定都是枯石形式,如蘇東坡所製的怪石供,就是採黃州長江中五彩之石泡在水中來賞玩,與今天雨花石賞玩的方法相似。枯石盆景與唐宋以來玩石實際是一回事,故在介紹山石盆景時,一般重點談水石盆景。

水石盆景的造型沒有固定的式樣,主要有孤峰、重疊、疏密等幾種類型,每一類型中,尤其是後兩類,因石頭形狀、體量及組合的不同,造型千變萬化,真正體現了盆景“移天縮地、盆立大千”的原則。水石盆景的創作,也如畫山水畫一樣,要“搜盡奇峰打草稿”,“胸中自有丘壑在”。所不同的是,水石盆景是用立體的方式將對大自然的體會表達出來,由於體會不一樣,創作出來的作品就風格迥異。例如四川因境內有“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三峽天下險,劍門天下雄”等名胜山水,故其山水盆景表現了“幽、秀、險、雄”的風格。又如廣西有風光奇特的桂林山水和眾多溶洞,因而其山水盆景就追求清、通、險、闊等情趣。而這些風格或情趣,於是乎又成為山水盆景製作中某一流派(如所謂川派、桂派)的獨特之處。

現代雕塑的潮流越來越重視材質本身的性能,越來越注意表現材質本身的肌理。在這一點上,中國山水盆景的製作中從一開始就是這麼在進行。山水盆景中的選石尤為重要,除石質、形態外,石理(石的肌理)更是盆景製作者所講究的。對不同的石理,中國山水畫家給予了斧劈、折帶、披麻、雨點、荷葉等形象的名稱,雖然主要指石理的類型,實際是山形山勢的另一種叫法,如斧劈多指壁立險絕之山,折帶多指重疊轉折之山,披麻多指秀潤和緩之山,雨點多指雄渾厚重之山,荷葉多指聳峙高拔之山。了解了這些內容,對山水盆景的欣賞有極大好處。從總體來把握,以看山為主可以由高遠(俯視)、平遠(平視)、低遠(仰視)來進行欣賞,以看水為主,可以從闊遠(近岸廣水、曠闊遙山)、迷遠(煙霧冥漠、野水相隔而彷彿不見)、幽遠(景物至絕而微茫縹緲)來進行欣賞。這些雖然是山水畫的欣賞方法,對山水盆景的欣賞仍然通用。若從細處著眼看,石理(石脈、石的紋理)的欣賞可以看成是山水盆景所獨有。有的山水盆景中所用石頭的石理,超拔出山水主題而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取得興起於此而意及於彼的特殊效果。

在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刻紋中,有一花盆栽有一花,可能這是樹木盆景最古老的記錄。樹木盆景也稱盆栽,選用的是一些適宜觀賞且易於盆內栽植的樹木。樹木盆景製作是將一些樹姿好、壽命長的樹種如柏、松、梅、柳、杉、石榴、杜鵑、南天竺等,經過藝術構思,用人工的方法如剪栽、包紮等對樹形進行加工,使樹木具有老樹蒼古的風格。盆景樹木是有生命的,在自然生長與人的藝術目標之間,需要不斷進行調整,使之既有自然之姿,又體現人工匠心。一件成功的樹木盆景,從最初成型到不斷的加工直至完成,耗時少則幾年,多則幾十年,幾百年,往往花去不是一代人而是幾代人的精力。 樹木盆景的造型,根據主幹在盆內的直、斜、曲、臥,可分直幹、斜幹、曲幹、臥乾等式;根據主乾或枝幹伸出盆外的形狀,可分臨水、枝垂、懸崖等式;根據樹根的形態,可分根連和提根等式;根據主幹所呈現的枯老部位,可分枯乾和枯梢等式。此外,還有一盆多株連栽,仿山野的叢林,等等。這些不同的造型,可以創造出不同的意境。如懸崖式,多以蒼松全懸或半懸出盆外,給人一種綠波探海之勢。又如臨水式,樹幹橫出盆外,但不倒掛下垂,使人有美人臨水照鏡的聯想。樹木盆景除了一般雕塑所具有的造型美以外,還有一種變幻的美,流動的美。樹木盆景主要靠根、幹、葉、花、果的神態、色澤和風韻來展現它的藝術魅力。我國著名盆景專家、蘇州派盆景藝術奠基人之一的周瘦鵑積一生經驗和體會,將樹木盆景的美又具體概括為形態美(樹木的姿態、樹幹的屈曲、樹幹的裂紋、樹葉的疏密、根蔓的隆起),色彩美(樹冠的色彩),季節變化美(各部形態因季節的不同而出現的芽、葉、花、果等諸種變化,葉片色彩的轉換),年齡變化美(各部形態因年歲的增加而出現的濃淡蒼嫩的變化)。由此可見,樹木盆景給人美的享受是豐富和多方面的。

除了樹木和山水這兩大類盆景外,也有介於二者之間,以植物和石頭組合的水旱盆景和花草盆景。這兩種盆景反映的是自然的一個局部,有如折枝花卉或一角山水。這種盆景看似不顯眼,卻是寄情寓性的好去處。例如一片孤石,旁植二竹,看似一種園中小景,但從這片石頭上和二竿細竹上,想到歷代多少孤高耿直有節之士,又使人感慨良多。元人許有壬詩云:“兩竿瘦竹一片石,中有古今無盡詩”(《題子昂竹石》),正是這種感觸的極好概括。 上乘的盆景作品總是含蓄和引而不發的,它令人回味,令人聯想。它使觀者也用心靈、用感情去參與創作和完成作品未盡的意蘊。太直露的作品不屬好作品,如放一漁船表示“獨釣寒江雪”,放一馬錶示“落花踏盡馬蹄香”等詩的意境,其結果適得其反,使好端端的一件作品顯得平庸和淺薄,毫無詩意可言。

玉也好,石也好,盆景也好,都有一個重要的欣賞方式:把玩。對別的形式的雕塑如陶塑、石雕、青銅器等等,是否也有把玩這一說呢?回答這一問題,要先弄清雕塑是如何完成的。正如在前面談到原始人製作石器時,製作的標準是大量使用時的感覺的複合,這實際是雕塑的本質。每件雕塑必然是雕塑者各種感覺的複合而成,其中最重要的是觸摸。任何一個面,任何一個局部,都記錄了作者觸摸的心理感受和藝術感受,因此一件雕塑的完成溶進了作者大量觸摸的感受。人對一個立體的物體的感受是通過感覺器官來完成。眼睛只是感覺器官的一部分,單憑眼睛是不能真正完成對它的感受的。一個雕塑家與別人談他的雕塑時,最通常的習慣是用手邊觸摸作品邊討論,這正是雕塑家重新獲得對自己作品感覺的最好方式。材質的光滑、粗糙、冷涼、溫暖,不通過觸摸不能正確判斷出來。如果排除對雕塑作品的損壞和玷污,觸摸應是認識雕塑的最基本的形式。這就是對前面問題的回答。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