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藏書史話

第15章 第一節從捲軸式寫本到雕版印本冊裝

中國藏書史話 焦树安 1163 2018-03-20
隋唐時期我國圖書形式發生重大變化,由卷子發展到冊子;印刷術的發明使圖書由寫本變為印本。在公元4世紀至9世紀中葉之間,中國圖書主要是捲軸式的寫本。這種寫本用棒作軸,粘於最後一幅紙上,以此為中心捲成一束,稱為捲軸。每張紙上都畫有邊欄和界行,以便於書寫。卷子在書架上放置的時候,軸頭往外以便於抽出與插入。軸頭上有一根簽子系在上面,寫著書名與卷數。 雕版印刷的最早出現時間不遲於唐朝中期。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四月十五日由王玠〔jie 介〕出資刻印的《金剛經》,是現存最早的雕版印本實物。柳玭〔pin頻〕在其《柳氏家訓》序裡也提到雕版印刷: 中和三年癸卯(公元883年)夏,鑾輿在蜀之三年也,餘為中書舍人。旬休,閱書於重城之東南,其書多陰陽、雜記、占夢、相宅、九宮、五緯之流,又有字書、小學。率雕版印紙,浸染不可盡曉。

印刷術最先是在民間產生和流行起來的,首先刊刻的大都是人民經常要用的、需要量較多的圖書,因此群眾生活的必需書——曆書,識字用的工具——字書、小學,人們喜聞樂見的詩集以及占卜和風水之書,最先被雕版印刷出來。為了宣傳佛教,隋唐兩朝抄寫佛經的風氣達到驚人的地步,寺院和個人都有從事抄寫佛經的。由於需要數量大,因此佛經成為最先被刊印的圖書的一種。 在民間印刷事業的推動之下,後唐明宗長興三年(公元932年)由政府雕版印刷、《尚書》、、《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及《儀禮》、《周禮》、《禮經》等九種經書,《五代會要》記載了這件事: 敕令國子監集博士儒徒,將西京石經本,各以業本經句度抄寫注出,仔細看讀,然後僱召能雕字匠人,各部隨帙刻印,廣頒天下。如諸色人等要寫經書,並須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雜本交錯。

“九經”的雕印主要依據唐文宗李昂開成二年(公元837年)刻立於長安國子監內的12種儒家經典,即所謂《開成石經》,前後費時20多年時間,雕印而成。在此之後,政府刊刻書籍的工作開始了。五代以後,圖書手抄本逐漸被印刷本所替代。印刷術的廣泛應用,有力地促進了文化的發展,並為世界文明的傳播提供了便利。 雕版印刷的出現,引起了書籍形式的變化,出現了從捲軸向書冊過渡。原來捲軸閱讀起來費時費事,十分不便。所以明代學者胡應麟(公元1551—1602年)在《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中指出“至唐末宋初,鈔錄一變而為印摹,捲軸一變而為書冊。易成、難毀、節費、便藏,四善具焉。” 英國人斯坦因(MAStein,公元1862—1943)從我國敦煌盜走的後漢乾祐二年公元949雕印的佛經一冊,即是我國現在見到的最早的冊裝形式的本子。斯坦因在《敦煌取書記》中稱“……又有一小冊佛經,印刷簡陋,然頗足見自舊形轉變至新式書籍之跡。書非卷子本,而為折疊而成,蓋此種形式之第一部也。”由此可見,唐末五代時期,是我國圖書由捲軸變為冊裝的轉折時期。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