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人的名字別號

第28章 第二節避免誤將一人作二人

中國人的名字別號 吉常宏 1415 2018-03-20
唐代劉肅在《大唐新語·懲戒》中記敘了一個有吏才而無學術的、名叫張由古的貴官的笑話。張由古在跟同僚閒談時,說東漢的班固那麼大的學問,那麼高的文才,作品竟不被收入《昭明文選》,實為憾事。有人詰問說,《兩都賦》、《燕山銘》和《典引》,明明都在《文選》中,怎說沒收入呢?張由古反駁說:“此並非班孟堅文章,何關班固事?”原來《文選》編者為對前賢表示敬重,都是稱字不稱名,而不學無術的張由古,既不知班固字孟堅,又不知道名字相協之理,所以不能從堅、固同義這一線索得到啟示,及時悟到班孟堅即班固,以至留下了笑柄。 早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辭典》也有不少將一人當作兩人的條目,也都是忽略了名字關係造成的。舉例如下:

如“高”字下,收高詠字阮懷條,又收了高泳字阮懷條。以“阮懷”應“詠”是取晉阮籍《詠懷詩》為名字的,泳和阮懷不協,泳必是繁體“詠”的訛誤,因為手寫的“言”和三點水相近。倘若考慮到清人慣好摹仿秦漢人用假借字為名字,也會悟到“泳”同“阮懷”的關係。更何況“兩人”全是清代宣城人,幼年又同有“神童之目”,還都有《遺山堂集》和《若岩堂集》,其為一人,不是十分明顯的嗎? 又,“李”字下,收了一個字景曾的李圻〔qi齊〕,又收一個字景魯的李沂。可是兩人同是明代嘉魚人,又同是萬曆進士,還同為吏科給事中,並同因諫中官張鯨不法,招惹皇帝發怒而遭廷杖,被削職為民。天下哪有如此巧合的事。原來沂、圻二字相似,魯、曾兩字形近,所以才發生訛誤。 《明史·李沂傳》作“名沂字景魯”,別的書則刻為“名圻字景曾”。可以說,《明史》名對,他書字對。依名字相協和結合方式看,這屬於“概括經義”。 《論語·先進》記述了一個孔子命侍坐的弟子們暢談個人誌趣的故事,輪到曾皙時,曾皙說他願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子,一起去沂水中洗洗澡,再到舞雩〔yu魚〕台上吹吹風,然後興致勃勃的唱著歌回來。這話觸動了已近暮年而又不得行其道的孔子的某些酸楚,便慨然嘆道:“吾與點也!”孔夫子被奉為聖人,他如此贊成曾點(曾皙的名)的行為,所以人們便取此經義以為名字。名沂字景曾,就是表示景慕受孔子讚歎的“浴乎沂”的曾皙。可見,圻完全是錯了。魯,還多少有點聯繫,因為沂水是魯國境內的一條大河,且在都城近旁。但無論如何也不及“曾”和“沂”結合得緊密而直接。辭典編纂者忽略了名與字的關係,上了訛字的當,把一人分為了兩人。

“林”字下收了一個宋代字詠道的林師點,又收了一個宋代字詠道的林師蒧,這也是將一人當作了兩人。蒧,借作“點”。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蒧,字皙。”集解說:“音點。”索隱引《家語》雲:“曾點字子皙。”可見林師蒧就是林師點,只不過因為時而寫作“點”,時而又寫作“蒧”,後世不了解情況的人,以為點、蒧是兩個不同的字,自然就代表兩個人。加上辭典編者所據資料又有出入,一作天台人,一作臨海人,看來籍貫不同,就更像是兩人了。其實,這是由於不了解宋代行政區劃造成的。宋置台州臨海郡,下轄有天台(台州就是由境內的天台山得名),天台亦稱臨海,可見,並不是籍貫不同。朝代相同,姓名相同,籍貫又相同,名與字還同是取自上述《論語·先進》曾點言志的事,其著眼點又同落在“歌詠夫子之道”上,這豈不太巧合了嗎?所以我們說:這是將一人誤作二人。

這類例子還有不少,我們不能一一列舉分析了。當然,同時代的人中,或可能有同姓名、同籍貫和同一個字的,要判斷是一人還是兩人,還要藉助其他佐證,不可僅依名字相同而遽下結論。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