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人的名字別號

第22章 第二節南北朝至五代的風尚

中國人的名字別號 吉常宏 4899 2018-03-20
東漢以後,地主階級內部的一些世代簪纓的豪門大戶,形成了一個士族階層。士族也叫世族。他們倚仗著祖上代代功名顯赫,而自以為文化教養高,和那些徒有財富或無根柢而當代發蹟的人家不同。他們高高在上,以儒家所標榜的士自許,所以在命名取字時,便對這個“士”字特別垂青了,對《爾雅·釋訓》所說的“美士為彥”的那個“彥”也十分喜愛。從西晉起,士、彥便成了士大夫們名字的時髦用字了。這當然不是說,“士”作為名字用字,是從西晉開始的。所謂風起於青萍之末,它也是由少而多,由微而盛,逐漸發展起來的。漢末三國已開始有以“士”“彥”為名字用字的了。如諸葛亮的岳父叫黃承彥,曹髦字彥士,龐統字士元,東吳呂據字士議,陸氏家族中陸機字士衡,陸雲字士龍,陸曄字士光,陸玩字士瑤,等等。陸氏弟兄都是入晉之前就用這名字了。

晉人名字用士、彥,可以說是觸目皆是,不勝枚舉,只列幾個知名度高的人以為證。 陶侃字士行 皇甫謐〔mi密〕字士安 祖逖字士稚 祖約字士少 祖納字士言 吾彥字士則 袁湛字士深 袁豹字士蔚 賀循字彥先 習鑿齒字彥威 胡母輔之字彥國 袁耽字彥道 顧榮字彥先 裴秀字季彥 華軼字彥夏 鐘雅字彥冑 宋齊梁陳一直都習用。就是後代也繼續應用。 魏晉人崇尚道家,即老、莊哲學,世稱玄學,人名用字也受到它的影響。許多體現道家思想的詞如玄、衝、道,還有道家、道教、方士合用的“真”,都湧進了這一時代的人物名字用字中了。這幾個字眼,在漢末三國就已出現了。如橋玄、夏侯玄,曹沖、曹真等。但出現頻率,是遠不能同晉相比的,尤其是玄、道二字,和彥、士一樣,多得驚人。對此也各舉數例如下:

郭象字子玄 傅玄 秦秀字玄良 胡奮字玄威 王覽字玄通 荀邃字道玄 荀奕字玄欣 謝玄 龔玄之字道玄 鮑靚〔jing敬〕字太玄 鄭衝字文和 王戌字浚〔jun俊〕衝 吉挹〔yi義〕字祖衝 左思字太衝 王湛字處衝 王渾字玄衝 傅暢字世道 荀闓〔kai凱〕字道明 王沈字處道 裴劭〔shao哨〕字道期 劉沈字道真 桓玄字敬道 司馬衝字道讓 衛展字道舒 劉敏元字道光 翟湯字道深 韓壽字德真 石樸字玄真 趙至字景真 陶瞻字道真 鄧騫字長真 劉惔〔tan談〕字真長 這些字在宋齊梁陳以及隋唐雖然還用,但已不像晉代那樣密集,取而代之的是佛家語詞了。

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國,至南北朝而大盛,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庶民百姓,都信奉它。有關佛教的事物,自然也影響到人的命名取字。 《後漢書》已有名李曇〔tan談〕的,這當是因為佛姓瞿曇,故取“曇”為名。 《宦者傳》有叫高梵的,這是“梵天”的省略。同“梵”構成的佛家名物極多。在《晉書》中,只見郗〔xi希〕曇、郗僧施和曹毗〔pi皮〕等數人以佛家語為名字,到了宋、齊、梁、陳,以曇、佛、僧、法、寶、智、慧等為名字的,就數不勝數了。如《宋書》中有王曇首、沈曇慶、沈曇亮、王曇生,王僧綽、王僧達、沈僧榮、傅僧祐、王僧朗,孫法宗、陸法真、翟法賜、戴法興、沈法系、甄法護,徐遺寶、戴名寶,杜慧度,段佛榮……都是以佛語為名的。

南齊時代有名和字都用佛家語的。如王慈字伯寶。這個“慈”已不是儒家的“父慈子孝”的“慈”,而是佛家“慈悲”之“慈”了。所謂“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智度論》)。寶,自然指的是佛、法、僧三寶。皇室成員中,也有名和字皆取佛語的。如: 蕭寶義字智勇 蕭寶玄字智深 蕭寶源字智淵 蕭寶攸字智宣 蕭寶嵩字智靖 蕭寶融字智昭 蕭寶卷字智藏 蕭寶夤〔yin銀〕字智亮 雖然儒家也有智、仁、勇之說,但這裡卻都是取義於佛的。智是《大乘義章》說的“於境決斷,說之為智”,仁是佛家對人敬稱“仁者”之省,勇指的是“法師十德”中的第八條“勇猛精進”。這是藉儒家之軀體,還佛家之靈魂。 梁代以佛家語命名取字的雖非常之多,但其範圍、方式全襲前代,在此不必重複,僅略舉數例為證而已。如:

王僧孺 王僧度 茹法珍 樂法才 何法藏 君法略 沈慧休 蕭慧訓 劉曇淨 滕曇恭 陳也是如此,不再舉例。 北朝崇奉佛教,其勢不在南朝之下,命名取字也喜用佛家語詞,而且涉及範圍遠比南朝廣,佛家諸多名物,都可用作名或字,不像南朝只限定在僧、法、曇、慧等字上。下面我們舉些《魏書》的例字: 元鷙字孔雀(佛有孔雀明王) 崔目連(佛家比丘,為摩訶〔he呵〕目犍連的省稱) 呂羅漢(阿羅漢的省稱,是小乘之極果) 吳悉達(即悉多太子,是釋迦為淨飯王太子時的名字) 馮八龍(佛經中有八龍王) 呂七寶(佛以金、銀、琉璃、玻璃、珊瑚、瑪瑙、硨磲〔chequ車渠〕為七寶) 於什門(佛有什門四聖,什門名簡)

張整字菩提(菩提,梵語,義為道或覺、覺悟。整為修。名字相應,意在修道) 以上這種命名取字方式,南朝少見。 《陳書》中有個蕭摩訶是屬於這種方式。摩訶,梵語,義為多、勝或大。僧徒誦《楞嚴咒》時,結尾唱此語。又有個裴子烈字大士,亦見《陳書》。這是拆“烈士”為名字,因信佛,故就“士”以“大”為修飾成分,湊成“大士”。大士是菩薩的通稱,如今民間將觀音菩薩,猶習慣稱為觀音大士。 北朝人名字還有個特色,即樸野少文。還以《魏書》為例。如有薛虎子、許赤虎、傅豎眼、楊大眼、奚買奴、閭大肥、封磨奴、皮豹子、東路頭、王洛兒、胡小虎、盧醜、趙黑、孫小……不避俗,不避醜,與春秋時代相類似。這當是北方少數民族尚武輕文的緣故。

北魏自孝文帝元宏變法,全面學習漢文化,逐漸革除了不文明的東西,經西魏而北周,至隋統一南北,上距孝文帝已近百年。從《隋書》所載人物來看,已很少有粗俗的名字了。不過,隋朝時間太短,來去匆匆,不足40年,《隋書》所載人物,多是北周北齊和南朝的遺存。各舉數例如下: 北朝色彩的 韓擒虎字子通 週羅睺〔hou侯〕字 李雄字 宇文皛〔xiao小〕字 南朝色彩的 梁士彥字相如 高颎〔jiong窘〕字昭玄 伊婁謙字彥恭 杜正玄字慎微 高構字孝基 薛道衡字玄卿 這裡說的“南朝色彩”,並不是說北朝向南朝學的。因為南朝士大夫的名字用彥、士、玄、孝等字的太密集,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傾向,我們才這樣說的。其實北朝人也早起用這些字了。中原地區的豪門大族,並未全都南渡,留在黃河流域的還相當多。他們也受東漢尊儒讀經的教育,也經歷過三國魏晉玄學的熏陶,又同是士族,其好尚自然是一致的。北魏的許多漢族貴官,還有從南朝過來的,有的是出使被扣留的,如著名的文學家庾信就是一個,但更多的是漢晉士大夫的後裔。像盧玄就是晉司空盧諶的曾孫,他的後人有名道將字祖業的,有名道虔字慶祖的,有名道約字季恭的。還有崔挺諸子:孝芬字恭梓,孝(目韋)〔wei偉〕字敬業,孝演字則伯,孝直字叔廉,孝政字季讓。這其中的道、祖、虔、恭、敬、孝、玄,都是魏晉六朝人名習慣用字,頗具南朝色彩,只不過不及南朝應用得那麼集中罷了。

唐取代了隋,建立起空前統一、繁榮、昌明的封建王朝。李淵上代發跡於北周,李淵又是隋朝重臣,可以說唐是淵源於北朝的。但唐人十分傾心南朝燦爛的文化,文人學士尤其如此。反映在命名取字上,唐人名字有北朝的樸實,但無北朝早期的粗俗;有南朝的典雅,但無它的偏狹及用字那麼集中。 唐代仍然崇佛,但名字在這方面色彩並不像南北朝那麼重,以佛為名字的人並不是那麼多。唐初的人,是自隋入唐的,像馬三寶、鄭善果、許力士、沈法興等,雖入《唐書》,但名字卻是早有的。玄宗時的人物如高力士,詩人王維字摩詰,其後有牛僧孺,等等。如果以唐人信佛之熾熱程度看,實不亞於南北朝,而士大夫中精通佛典的,亦大有人在,一般信仰者更不可勝數了,但以佛家名物為名字的卻遠不及南北朝那麼普遍。

唐帝姓李,為了提高姓氏、宗族地位,有意推崇道家,建國之初,高祖就曾幾次下詔,命令修老君殿,為老子立廟,還曾幾次臨幸終南山,謁老子廟。玄宗則更是不遺餘力地提倡:追尊老子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高宗只上尊號為“玄元皇帝”);立玄學館,置學士;道家的著作升為“經”;親自註,令士庶人家,各戶都須置備一本,而且每年進行科考,選拔。由於這樣大張旗鼓地倡導,所以唐人以道家語為名字的,反而比以佛家語為名字的多,儘管信仰道教的不及信佛的人多,這大約和魏晉玄學對士大夫階層早有影響不無關係。如李敬玄,一家人名字皆帶道家色彩,弟名元素;兩個兒子,一名思衝,一名守一。舉幾個比較著名的人物如下: 崔玄(目韋) 辛玄馭

蘇味玄 陳玄禮 吳通玄 劉知幾字子玄 李勉字玄卿 竇易直字守玄 崔造字玄宰 盧邁字子玄 裴守真 賀知章字季真 李元素字太樸 韋見素 吳通微 王用字師柔 劉藏器 此外尚有用衝、虛、夷等字的,我們不一一列舉了。總之,有唐一代,人名字取之於道家語的多於佛家。有些詞雖然魏晉就開始用了,但它出現的背景卻不相同。 唐代尊儒堪與東漢相比。唐初即組織著名學者,對儒家經典做考訂、注疏工作,像顏師古、陸德明、孔穎達和賈公彥等人都有很大成就。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在修老君殿的同時,還下詔在國子監為孔子立廟。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奉孔子為先聖。玄宗開元二七年(公元739年)又追封孔子為文宣王。唐玄宗還親自註《孝經》,頒行天下,要家家戶戶誦讀。唐代定三教地位次序是:道第一,儒第二,佛第三。這是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定的。可是在實際作用上,哪一家也超不過儒家。別的方面我們姑且不論,只在人名用字、取義上說,唐代是儒家第一,道家第二,佛家第三。對此,不妨從《唐書》上隨便抄些例子。如: 李孝友、李孝義、李孝節、李孝恭、竇孝慈、竇孝諶〔chen臣〕、祖孝孫,劉審禮、崔敦禮、王求禮,薛仁貴、李仁實、劉仁貴、趙仁本、楊恭仁,李義府、王義方,魏元忠、蕭至忠,元讓,盧懷慎……確實多不勝舉。 唐人不但用儒家的忠、孝、仁、義,禮、讓、恭、敬,慈、愛諸字命名,而且還直接用經文或概括經義為名字。其普遍程度,超過前代。舉例如下: 李敬業 《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二年視敬業樂群。” 杜如晦,字克明 《詩·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晦、明反義相協。 韋待價 《論語·子罕》:“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價者也。'” 杜求仁 《論語·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孫處約 《論語·里仁》:“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盧藏用 《論語·述而》:“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席豫,字建侯 《易·豫卦》:“豫。利建侯行師。” 李叔明,字晉 《易·晉卦》:“晉,進也,明出地上。” 取經義以為名字,在漢末已出現,歷魏晉南北朝,逐漸仿效,到唐代已從量變轉到質變。同時,採用歷史典故和古聖先賢之名為名字,也成為風氣。如李磎〔xi希〕字景望,溫岐字飛卿(後改名庭筠),同是取周文王夢非熊非羆之物,出獵時於磻〔pan盤〕磎遇姜尚這一故事為名字。週人昌盛於岐山,得姜尚輔佐,遂建立周王朝,所以溫庭筠名岐時字飛卿。飛是由“非”訛變而來。文王見姜尚時,曾驚喜說道:“吾太公望子久矣!”並號為“太公望”,所以李磎字景望。此事見《史記·齊太公世家》。它如李孟嘗是用戰國田文的封爵為名,陸元方字希仲是用後漢末陳元方、陳季方兄弟二人之名為名字。仲為弟,季方是弟,故以“仲”代季方。 類似的例子很多,難以備舉。總之,唐代命名取字,可以說是文質彬彬,豐富多彩。 五代的梁、唐、晉、漢、週,前後統治了不過50餘年,取名取字沒什麼特色。如果說有的話,那就是摹仿。就新、舊《五代史》所載人物而論,名字用字以彥、從、重、承、延等使用最為普遍。尤其是“彥”字,密集程度驚人。清代學者趙翼在《廿二史劄記》卷二二“五代多以彥為名”條中已指出這一現象。據他統計,竟有145人名字是帶“彥”的!這些以“彥”為名的人,很多是行伍出身的武將,其中有北方少數民族,甚至有伶人。如 後唐莊宗的伶官就有個叫史彥瓊的。他們之所以喜愛以“彥”為名,大約是受士大夫們的熏染。南北朝至唐,許多文人學士都以“彥”為名,時間久了,一般人都知道這是好詞,自然就學起來。當然名字不一定是自己起的,很可能是出自略通文墨者之手。各舉幾例,以見一斑。如: 梁 王彥章謝彥章葛從周王重師 唐 霍彥威楊彥溫李從益安重誨李承訓薛延珪 晉 李彥韜安彥威張從訓馬重績吳承範景延廣 漢 李彥從金彥英杜重威劉承訓任延皓 週 史彥超張彥超折〔she2蛇〕從遠王重裔王延 另外,還有繼、守、審等字也較流行。 上述人名用字,直到北宋仍在使用。 《宋史》中例子不少,我們不再列舉。
註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