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人的名字別號

第2章 第一章取名的演變

中國人的名字別號 吉常宏 1487 2018-03-20
據《禮記·內則》說,周代的貴族之家,生下男孩之後,滿三個月時,由父親給起名。發展到後世,給嬰兒起名不再局限滿三個月,也不一定得由父親起,也可能是祖父,還可能是母親或祖母。這個名因為是幼兒時期起的,所以叫作小名,也叫乳名,某些地區還有叫奶名的。顧名思義,那就是小時候的名字,形象點說,就是吃奶時候的名字。後世尚文,追求典雅,小名在書面上便稱“小字”。 從先秦文獻看,那時無小名這一說。沒有小名,也就無從說大名。那時大約是一次性命名。許多貴族的名字,有的很俗。如魯成公名黑肱〔gong工〕,晉文公名重耳,齊桓公名小白,鄭莊公名寤〔wu務〕生,陳宣公名杵〔chu楚〕臼,晉成公名黑臀,這都像後世的小名。但是齊桓公對周天子的使者自稱“小白”(《左傳·僖公九年》),晉文公對天子使臣也自稱“重耳”(《左傳·僖公二八年》),史書上也不曾說他們後來又叫什麼名,可見都只有一個名字。

人的名字分大小,大約是起於秦漢之際。 《史記·高祖本紀》說漢高祖“姓劉氏,字季。”司馬貞《索隱》說:“按:漢高祖長兄名伯,次名仲,不見別名,則'季'亦名也。故項岱雲:'高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看來項岱說得有道理。兩個哥哥一名伯,一名仲,“季”怎麼會成了字呢?這顯然是富貴之後嫌“小三”(或者應是“小四”,上邊還許有個哥哥叫“叔”)不雅,遂也仿效貴族男子另起名叫“邦”,以“季”作了字。好在先秦的貴族也有以行第字眼作字的,這樣做也頗順理成章。只有大文學家司馬相如的傳中明確記載說,小時候“其親名之曰犬子”,長大之後“慕藺相如之為人,更名相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這應是有關小名的最早記載。至於說,小名怎麼起得這麼醜,《索隱》引孟康的話解釋說:“愛而字之也。”這種命名的文化心態,一直延續到今天。做父母的為了表示對子女的親暱,小名常是故意起醜的、俗的,如狗蛋、鐵蛋、阿狗、阿牛。為了求長命百歲,還有叫“狗剩”的。意思是:狗吃不了剩下的。

漢末三國時代,許多名人都有小名。如曹操小名阿瞞,劉備的兒子、後主劉禪小名阿斗。魏晉以來,文人雅士們還喜歡稱小名,這集中表現在東晉。當時士大夫以真率、放誕為高,所以才出現稱小名的風氣。這在後世則行不通。別說對成年人稱小名,就是稍大一點的孩子,當著他的同學、朋友呼叫他的小名,恐怕都會令其感到害臊,甚至不悅。有些出身寒微的人,就只有一個小名,發蹟之後嫌小名不雅,都設法改掉。像南朝的張敬兒,原叫苟兒(就是狗兒),富貴之後在“苟”旁加個文,成了“敬”。馬仙琕原名仙婢,富貴後改婢作“琕”。小名只能行於家庭,用於幼年時期,長大之後用小名就不適宜了。 舊時人到了入學年齡,要另起個名對外。如就小名而言,它就叫大名;倘就讀書而言,它就叫學名;再就寫入官府戶籍、納糧當差而言,它就叫官名;假如讀書科考中了舉,會了進士,做了官,還叫官印,也叫官諱。所以舊時“官印”、“官諱”就成了對他人名字的敬稱。

有了大名之後,小名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尤其是娶妻生子之後,小名就諱莫如深,有些神秘起來,就是父母也往往改用其他代稱了,如:老大,老二,等等。 在封建社會,一般女子都只有一個名,就是小名。這個名是不輕易對人說的。等到出嫁之後,這個名在婆家就“保密”了。這就是京劇《販馬記》中,趙寵和李桂枝成婚數月還不知道夫人叫什麼名字的原因。當趙寵為夫人寫伸冤狀子時,問她叫什麼名字,她卻羞答答地不肯說出。今天的青年人,是很難理解這一點的。 《聊齋誌異·白於玉》中吳夢仙不知道養母的名字,《五通》中龍女斥責女奴當著金生面喊出她的小字,中有一組寫閨情的詞,其中有一首《憶漢月·詠美人小字》,都是反映這一情況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