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的年譜與家譜

第20章 第十節特殊家譜——玉牒

中國的年譜與家譜 来新夏 4017 2018-03-20
在所有的家譜之中,還有一種最為高貴也最為特殊的家譜,那就是皇帝的家譜,被稱為玉牒。 早在奴隸制時代,王室就有了系統記載家族世系的家譜,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歷朝均有,後人曾根據這些王室家譜編成一部王室、諸侯世系總譜——《世本》。司馬遷也據此在他不朽著作《史記》中創作了本紀12篇和有關世家、世表與年表。皇帝的家譜無論在奴隸制時代,還是在封建時代都是最受重視,也都由專門機構負責編修與管理。秦朝建立,首次設置宗正一職,專事負責管理皇族事務和掌修皇族譜牒,漢代建立後,雖有變動,但大致還是沿襲了秦朝制度,只是兩漢宗正官員均由皇族中人擔任,顯得更加鄭重。三國、西晉沿襲漢制,東晉省宗正併入太常,南朝宋、齊兩代沿用東晉制度,梁代恢復宗正卿一職,以宗室為之,陳代因之,但可以由庶姓擔任,隋朝亦設有宗正卿一職。唐朝設置宗正寺,五代、宋朝一如唐朝,遼改宗正寺為大惕隱司,金為大宗正府,後因避睿宗諱,改為大睦親府。元代恢復為大宗正府,明初設大宗正院,後改為宗人府,清代沿襲明製,設宗人府,職掌一如前代。歷代皇室家譜,均屬國家高度機密,極少流傳民間,因此,各代編纂玉牒的確數,如今已無法統計,散見於後代文獻記載的大致有:漢《帝王諸侯世譜》20卷,《宋譜》四卷,《齊梁帝譜》四卷,《齊梁宗簿》三卷,《梁帝譜》13卷,《後魏譜》三卷,《後魏皇帝宗族譜》四卷,《齊高世譜》六卷,《後齊宗譜》一卷,後周有《皇帝譜》和《周宇文氏譜》一卷。唐朝的皇族譜牒大致可以分為專記“帝籍”的玉牒,專記皇后的皇后譜牒,專記帝系的天潢源派譜,記載皇子皇女的譜牒和記載整個皇族的宗室譜等五種。五代後梁有《天潢源派》二種。宋代的皇族譜牒亦分為玉牒、屬籍、宗藩慶系錄、仙源積慶圖、仙源類譜五種。金代有《金重修玉牒》,明代有《天潢玉牒》、《玉牒》、《明宗支》、《明主婿》、《大明宗譜》、《大明譜系》等,清代有《玉牒》和《星源集慶》。非常可惜的是,唐朝以前的所有玉牒均已亡佚,宋代皇帝家譜《天潢玉牒》、《仙源類譜》、《宗藩慶系錄》只有殘冊存世。明代玉牒僅有《四庫全書》“存目”中著錄的《天潢玉牒》一卷,為明太祖歷代世系,以編年為序,止於永樂年,專記皇室世系,包括皇后、太子、諸王諡號、封爵、生卒等內容。

在歷朝皇室家譜中,清代皇室的玉牒是唯一保存得最為完整和最為系統的。據統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現存清代各類玉牒達2600餘冊,遼寧省檔案館也保存有內容大體相同的一份。 清代玉牒是入關以後方才開始編修的。世祖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規定,作為皇家家譜的玉牒每十年纂修一次。六年後,也就是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式開始纂修。纂修的組織工作由專門負責皇族事務的宗人府承擔,每次纂修均先由宗人府提請“欽命”,允准後由專門開設的玉牒館具體實施。玉牒館是與方略館相類似的非常設性臨時機構,通常修譜開館,譜成即撤,由於清代規定玉牒十年一修,玉牒館也就十年一開。玉牒館的正、副總裁由皇帝從宗人府宗令、宗正和滿漢大學士、禮部尚書、侍郎、內閣學士中挑選,另委任大學士一人任領催,負責玉牒館與皇帝間的聯繫。以宗人府丞擔任管校官、提調官,纂修官則由宗人府中理事官和滿漢主事、內閣侍讀、翰林學士及禮部司官擔任,有時人數多達五六十人。玉牒修成之後,進呈皇帝,皇帝閱後認可,抄出副本,分送各處,同時,議敘、封賞與事人員,玉牒方告修成,玉牒館撤銷。十年續修時再援前例,修完即撤,每次纂修均興師動眾,耗資巨大。

與民間家譜纂修不同,民間家譜的續修是在原本基礎之上,增加新的資料,重新增刪,修成一部新譜。新譜、舊譜,詳略不一,同時並存。而玉牒的續修,舊本不動,另作新譜,每次續修,均將前譜再抄一份,然後用紅筆在末尾添上新生者,用墨筆將上次修譜後死亡者改為黑色。新譜完全包括了舊譜的內容,可以取代舊譜。 清代玉牒,在內容上,有宗室玉牒和覺羅玉牒之別。順治年間規定,清代皇族從太祖努爾哈赤的父親顯祖塔克世算起,其直系子孫後代為大宗,稱為“宗室”;顯祖的兄弟及叔伯兄弟的子孫後代即興祖、景祖的後代為小宗,稱為“覺羅”。宗室、覺羅平時就有區別,宗室腰束黃帶子,俗稱黃帶子宗室,覺羅腰繫紅帶子,俗稱紅帶子覺羅。反映在玉牒上,宗室玉牒為黃色封面,覺羅玉牒為紅色封面,以示區別。無論是宗室還是覺羅,男女均不同冊,分別載於不同名稱的玉牒之中。

從編排方式上,清代玉牒有橫格玉牒和直格玉牒兩類,橫格表示支系,直格表示輩份,二者在內容上詳略不一,編排上各有所長,互相補充,構成一個完整的玉牒體系。 橫格玉牒不錄女子,分為宗室子孫橫格玉牒(亦稱列祖子孫宗室橫格玉牒)和覺羅子孫橫格玉牒兩種。其基本形式為每頁13行橫格,每格代表一個輩份,輩份最高者寫於卷首第一橫格,其子孫後代依輩份遞降,內容極為簡單,只有入譜人姓名、宗支、房次、職銜、封爵、有無子嗣、生卒年月日時。宗室橫格玉牒不記載皇帝本人情況,皇帝及其直系子女,單獨編成帝系玉牒,按照輩份,每代皇帝及其皇子為一頁。此外,在宗室橫格玉牒中,還有一種單用漢字寫成的被稱作“星源集慶”,專門記載乾隆以後各代皇帝的子女後裔情況,男女各分一份。 “星源集慶”初修於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皇帝親自題簽,自此之後,成為一種定制。

直格玉牒也稱豎格玉牒,每頁16行豎格,原則上每輩修一冊,男女分開,也有幾代合訂成為一冊的特厚玉牒。直格玉牒分為四種:宗室子孫直格玉牒(亦稱列祖子孫宗室豎格玉牒),覺羅子孫直格玉牒,宗室女孫直格玉牒(亦稱列祖女孫宗室豎格玉牒),覺羅女孫直格玉牒。格式大同小異,一般一至二格記載一人。男子玉牒內容包括姓名、封爵、授職、生卒年月日時、享年、生母姓氏、妻妾姓氏及岳父姓名、職銜、子女、所授獎懲等,皇子還有封諡等情況。有關皇帝的記載尤為詳細,除上述各項之外,還包括被立為皇太子年月、即位年月日、諡號、廟號、生母姓氏及徽號以及后妃的晉封情況。由於皇帝后妃很多,不可能全部列入,因而,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以前,后妃生有子女,方准載入玉牒;道光十七年以後,改為皇后無論有無子女,均載入玉牒;皇貴妃以下生有子女者載入,無子女者概不收錄。皇帝的名字是要避諱的,玉牒中凡是出現皇帝名字之處,均用小黃綾蓋住,以示敬重。多數情況是只寫皇帝的年號或廟號,一般不直書皇帝名字。女子玉牒的內容比男子玉牒簡單,只寫生卒年月日時、享年、生母姓氏、外祖父姓名、職銜、成婚年月及夫婿姓名、職銜,不書名字,只寫某某第幾女,有封號的則將封號署於下面。

清代前期重要文書都是用滿文書寫,玉牒也不例外。有關皇帝的家系和生辰八字,屬於最高機密,不能讓漢人知道,參與纂修者只能是滿人,故清初順治、康熙兩朝所修玉牒只有滿文一種。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方才准許漢官參與。因此,雍正以後纂修的玉牒,由滿漢兩種文字寫成,格式、內容完全一樣。此外,嘉慶以後纂修的橫格玉牒“星源集慶”,卻是只用漢文,沒有滿文。 清代玉牒資料來源於日常積累和撰寫時的收集。平時,宗室和覺羅成員定期要向宗人府報告其家庭狀況,包括本人名字、父祖世系、子女嫡庶、生卒、婚嫁、官爵、諡號、承襲次序、時間、秩俸、差遣等。清代初年規定,宗室、覺羅新生子女,由各旗首領等查詢清楚後,每年正月初十日前造冊報宗人府,一年一次,宗人府分別載入宗室黃冊和覺羅紅冊,以備纂修玉牒時使用。後因皇族人口劇增,一年一次已不能適應,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改為三個月報告一次,一年四次。為了保持皇族血統的純正,又規定:凡生子不報,以有作無,或本無子嗣,抱養而來以無作有者,一經查出,除本人要被治罪,連負責官員也要一併處罰。嘉慶中葉遷回盛京(今遼寧瀋陽)的皇族,每十年須向北京宗人府造報一次宗室、覺羅輩分支派清冊。居住盛京的皇族載入玉牒時,均在人名旁注上“盛京居住”字樣。

清代玉牒,規定十年續修一次,可在康熙、雍正兩朝,不是過十年再修,而是到第十年就要續修完畢,實際只隔九年。乾隆朝才改成過十年續修一次,可是,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重修完畢後,理應17年再修,但事隔五年,於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又提前重修。清朝滅亡後,溥儀小朝廷又於1921年修了最後一次。因而,自順治十八年第一次纂修玉牒始,清代的玉牒,一共修了28次。 玉牒修成之後,早期是抄寫三份,一份“進呈御覽”,皇帝覽畢,藏之宮內皇史宬〔cheng成〕,另二份則分送宗人府和禮部恭貯。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改為抄寫兩份,一份仍存皇史宬,另一份原送禮部的改為送回盛京(今遼寧瀋陽)故宮內敬典閣恭貯,每份均是滿漢兩種文字,宗人府僅存稿本。整個送貯過程,是非常隆重的,在欽天監選定的吉日,玉牒館官員在總裁帶領下,穿上朝服,對著玉牒行三跪九叩首禮,然後由宗人府和禮部組成的儀仗隊吹吹打打送至皇宮,由皇帝審閱,文武百官於午門外跪迎,皇帝審閱完畢後,由太監捧出,再由王公大臣護送至皇史宬;送至盛京的玉牒,除出京時仍有上述這一套禮儀外,玉牒經過之處,各地方官員均要搭新棚迎送,出山海關後,由盛京將軍派員專程迎接,玉牒到達盛京,官員均須穿朝服,出城跪迎,然後送至盛京故宮崇政殿陳設,再移到敬典閣恭貯。

皇室家譜規格也與民間家譜不同,十分寬大,紙張厚實,長度通常為90厘米,寬為45厘米,一本玉牒的厚度,大約有50—80厘米,最厚者竟達140厘米,400公斤,要四個大漢方能抬起,外面再用黃綾嚴密包好,放入木櫃收貯,由於太大、太笨,難以利用,現在只能作為文物保存。玉牒的稿本俗稱小玉牒,規格為54厘米×31厘米,厚度一般為10厘米,便於利用。同時,小玉牒因係稿本,冊內夾簽、塗改、加註之處很多,研究價值不低於正式玉牒。原來保存於皇史宬的一部玉牒和宗人府的稿本玉牒現在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收藏。存放在瀋陽敬典閣的一部,現藏於遼寧省檔案館。稿本玉牒已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基本整理完畢,編有詳細目錄,可供社會各界利用。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