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史前文化

第24章 第四節從刻符到文字

中國史前文化 王仁湘 1534 2018-03-20
文字的發明被認為是文明產生的最重要的標誌,也就是文明三要素中最重要的一個。作為中國文明載體的漢字,又是怎樣起源的呢?這個問題近年來成了古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們十分關注的課題。 古代傳說漢字為倉頡所造,倉頡為黃帝時的史官,他受鳥獸爪蹄印蹟的啟發而“初造書契”(許慎《說文解字敘》)。這個說法並不能作為文字起源研究的依據,漢字的創造決非一人一時之功,而是經歷了十分漫長的孕育過程。 自從殷墟甲骨文字確認以後,人們知道商代的文字已是十分成熟的文字,已具備系統的字法和句法規則。出土總數達16萬片的甲骨,單字字數已多達4500個左右,完全可以滿足當時的需要。人們很自然想到甲骨文的出現並不是突發事件,一定有一段漫長的發展過程。於是希望能由考古學探討遠古漢字的演進軌跡,解開漢字起源之謎,以此探索中國文明的起源。

人們很快注意到這樣一種現象,很多新石器文化陶器上都有一些刻畫符號,簡練而醒目。如仰韶、大汶口、龍山、良渚、大溪、馬家窯等文化都發現有刻符的陶器,半坡遺址陶器刻符有27種,姜寨遺址多到38種,柳灣墓地則有50多種,刻符種類相當可觀(圖19)。一些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斷言,史前陶器上的刻符具有文字性質,或者直接認定那就是文字,是原始形態的漢字。也有一種意見認為,這些符號並不是文字,而是一種原始記事符號,是與語言毫無關係的刻畫。因為文字是記錄語言用的工具,記事符號並不與語言發生直接聯繫,不具備形、音、義這三個文字的基本特點。兩種意見的爭論,真有些相持不下。

圖19 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刻畫和彩繪符號

陶器上的刻符肯定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文字,也即是說不算標准文字。但這些刻符有固定的形體,有明確的含義,不能說與文字意義毫無關聯,刻符中也未必一個都沒有文字意義。漢字的起源與刻符的關係相當密切,至少文字的造作是受到這些刻符的啟發,如果說倉頡是看了鳥獸足跡而萌發造字的奇想,還不如說是看到陶器刻符後加以改進整理而造出文字。 可喜的是,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確實發現了文字,可以認為它是目前發現的較早的漢字。不過它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刻符,是表達有明確意義的刻符,形、義一目了然,讀音也許已確定了,所以它又並非是普通的刻符。在山東莒縣陵陽河和大朱村、諸城前寨等遺址,多次出土刻有像形文字的陶器,所見象形字有近10種,而且常能重複見到同一字形,如以日、火、山3個像形字組成的

龍山時期自然也有了文字,不過目前發現的例證還不算豐富。據最新報導的資料說,在陝西龍山文化的長安花園村,發現了一批刻畫有原始文字的獸骨和骨器,文字結構比較複雜,與甲骨文字也有著內在的聯繫,有的可以確認為文字,可在甲骨文字中找到對應的字體。花園村的刻骨文字,年代為距今4000年以上。此外,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的一件陶器上,見到一個用紅筆書寫的字,也是確定不移的漢字,而且是最早的書寫漢字。在山東省鄒平縣苑城鄉丁公村的龍山文化城址中,發現了一片刻有11個“文字”的陶片。這11個字分為五行,右端一行為三字,餘者為二字。這些字成組出現,行款整齊。有人認為它們是一種較成熟的文字,也有人持反對意見,有待於更多的發現來印證。龍山時代已有文字,這是不容懷疑的事實。

大汶口文化的陶文是比較原始的文字,但不會是最早的文字,文字的起源可能早於距今4500年以前,我們還要耐心地等待新發現。事實上,現在已開始有了一些零星的發現,可以用於證明大汶口陶文之前已有文字,只是材料還不夠豐富。 甲骨文字確實不是無源之水,它早在史前時代就已在孕育之中了。 從我們簡略的敘述中已不難看出,中國文明深厚的根基是植根於中國本土的。中國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有自己的特點,具有循序漸進的演化規律和一脈相承的悠久傳統。更進一步說,中國文明所得以奠基的史前時代,就已經透射出文明的曙光。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