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史前文化
中國史前文化

中國史前文化

王仁湘

  • 科普學習

    類別
  • 1970-01-01發表
  • 76031

    完全的
© www.hixbook.com

第1章 天荒地老有人識

中國史前文化 王仁湘 2793 2018-03-20
人類歷史上的史前時代,是文字發明以前的一個漫長時期。史前先民創造了史前文化,奠定了文明時代的根基。史前時期究竟是什麼樣子?史前文化的奧秘何在?中國古代就有學者進行過探索,在漢唐學者的一些著作中,可以讀到有關洪荒時代人類活動的片斷傳說文字,包括作者們一些推斷性的結論,有的極有見地。但是,古人對史前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對史前先民創造的主要文化成就,終歸是知之甚少,不可能有系統科學的認識。 對史前社會與史前文化的科學認識,還是在近代考古學誕生之後。作為考古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史前考古學,就是通過史前人類遺跡與遺物的調查發掘,專門研究史前社會及其文化的一個學科。考古學家從物質文化史的角度,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幾個發展階段。大體說來,石器時代即相當於史前時代,而史前考古就是石器時代考古的同義詞。後來,經過史前考古學家們的長期研究,又將石器時代區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和銅石並用時代四個階段,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研究體系。

人類由古猿分化出來以後,直到文字出現之前,大約經歷了二三百萬年的發展過程。舊石器時代是人類經歷的第一個發展階段,也是發展速度最緩慢和經歷時間最漫長的一個階段,大致從人類出現至距今約一萬年前,即為舊石器時代。這個時代的生產工具以打製石器為標誌,人類學會了用火,以採集和漁獵作為重要生活手段,並且創造了最原始的藝術作品。距今一萬年前後,是發展時間不很長的中石器時代,以用間接打擊法獲得的細小石器為工具,經濟生活方式大體上繼承了舊石器時代的傳統。農業、畜牧業產生,磨製石器、製陶和紡織技術出現,表明新石器時代已經到來,其中最重要的標誌是農耕的發明。新石器時代的時間跨度,大約在5000年以上。當紅銅冶鑄技術發明時,紅銅器具製成,但主要工具仍然為磨光石器,這便是銅石並用時代。再往前跨進一步,就到了青銅時代,人類社會便開始了燦爛的文明時代。需要說明的是,一些研究者對是否將“中石器”和“銅石並用”作為史前時代的兩個獨立發展階段,尚持有異議,實質上它們是兩個年代並不長的過渡階段,承前啟後,其重要性不可低估。

中國史前考古研究起步較晚,在歐洲人首先發現舊石器和猿人頭骨化石半個多世紀之後,外國學者於本世紀20年代在黃河流域找到了一些新石器時代遺址,接著是中外學者共同發掘北京周口店的舊石器文化遺址,並發現了北京人頭蓋骨化石,這是中國史前考古研究的開端。 數十年來,特別是近三四十年來,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發現的舊石器地點已有200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更是數以千計,經過科學發掘的遺址則有四五百處之多。由於時代上的差別和分佈地域的不同,這些史前文化遺址呈現出不同的文化面貌,考古學家根據它們的特徵,區分為一些不同的文化共同體,並且以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遺址名稱來命名,稱之為“某某文化”。中國目前已經發現並且命名的史前文化已達60多個,如著名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

史前文化的命名,一般經過了一系列同類遺址的調查、發掘和研究幾個過程,年代學便是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按照一般規律,在某一遺址的發掘中,下層文化堆積在年代上要早於上層文化堆積,這種由地層關係判定相對年代的方法,在田野考古中運用十分廣泛,稱為“地層學”,是考古學的基本方法之一。另外,在比較不同遺址的內涵,以及判定它們年代的早晚方面,則要使用考古學稱作的“標型學”方法。這種方法是將遺跡和遺物分類排比,確定它們的標準型式,找出它們的演變序列。不同形制的遺跡和遺物在這個序列表上的位置,便是它們的相對年代位置,出現早的自然年代就早,反之則晚。標型學是判斷不同遺址文化內涵異同的重要方法,不同遺址如果都能發現某幾種特定類型的器物和遺跡,不僅表明它們的年代相近,也表明它們是同一人類族團創造的文化共同體。這種代表同一時代、集中於一定地域、具有一定地方特徵的共同體,便是一個獨立的考古學文化。可以挑選一個最典型的遺址名稱來命名這個考古學文化,通常習慣於選用最先發現的那個遺址的名稱。

隨著史前考古學的不斷發展,現代科學技術正在逐漸應用到考古研究的各個方面,例如勘測、修復、鑑定、斷代等,沒有科學技術方法是不可想像的。尤其是自然科學斷代技術,它能給出遺物和遺蹟的絕對年代數據,對史前考古學文化的研究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目前已應用於考古學的年代測定方法,有古地磁斷代、放射性碳素斷代、熱釋光斷代、骨化石含氟量斷代、樹木年輪斷代、氨基酸外消旋法斷代、鈾係法斷代、鉀-氬法斷代等。其中運用得最廣、作用最明顯的,則是放射性碳素斷代法,它是利用生物遺體中碳-14不斷衰變的原理進行年代測定的技術。它的基本原理是:宇宙射線與地球大氣中的原子發生核反應,產生出和普通碳素原子重量不同的同位素碳-14。生物體中的碳-14濃度與大氣中的碳-14濃度是平衡的,但死亡後碳-14便得不到補充,逐漸衰變和減少。通過測定死亡生物體中所含碳-14減少的程度,便可計算出它死亡的年代。將放射性碳素測定結果與樹輪對比校正,可以得到比較真實的年代數據。這種方法應用到考古學後,史前考古的年代學才建立在有絕對年代為依據的可靠基礎之上,這被稱為是史前考古學上的一次革命。中國已測出的碳-14年代數據已有數千之多,為建立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以來的中國史前文化年代學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了這樣的絕對年代數據和相對年代關係,我們便可以很容易地排列出各地史前文化發展的序列表,還可以有目的地去尋找和補充這序列表上存在的缺環。

中國發現的史前文化,有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的距今180萬年的山西西侯度文化、170萬年的雲南元謀人文化,也有稍晚的距今約100萬年的陝西藍田人文化,和距今70—20萬年的北京人文化;有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山西丁村文化,距今約10萬年;有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在華北、東北、西南、華南有廣泛的分佈。而到了新石器時代,有較早的距今8000—7000年的磁山、裴李崗文化,有稍晚的河姆渡、仰韶、大汶口、龍山和良渚文化等。在許多地區,都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史前文化發展序列,而以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序列最為完善,發現的史前遺址數量很多,研究比較透徹。當然,序列表上也有一些缺環,例如新石器時代初期的文化面貌,人們知之甚少;在長江和黃河以外的地區,史前文化序列很不完整,或者根本還沒能建立起來,發展脈絡很不清楚。這些課題的解決,有待未來考古學家的一代代努力。

通過對諸多史前文化遺址的發掘,我們對史前時代人類的社會結構、經濟生產、日常生活、宗教信仰、藝術活動,有了直接深入的了解,更由此明白了華夏文明的根基所在。遠古時代的先祖所創造的燦爛的東方史前文化,正由考古學家們辛勤的工作一章章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這東方文化悠久的傳統和深邃的內涵,也必將由考古學家們的深入研究,更加完整地闡發出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