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歷代貨幣

第38章 第二節清朝制錢的興衰

中國歷代貨幣 郭彦岗 2032 2018-03-20
清朝制錢,承襲明製,鴉片戰爭前,定錢制錢式,銀錢並行。五口通商前後,西方列強大肆入侵,制錢由初期穩定漸趨衰落。咸豐時期惡性通貨膨脹,顯示制錢已達“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境地。清季曾用機器鑄錢,迴光返照而已民國初期,有些地區曾少量鑄錢,轉瞬即逝。終被銅元所取代。 清廷入關前已在滿洲鑄錢。 1616年鑄滿文天命汗錢和漢文天命通寶,1627年鑄滿文當十天聰錢,仿天啟大錢形制。這些錢的滿文都是舊字體。入關後,在工部設寶源局,戶部設寶泉局,開鑄“順治通寶”。又在各省設局鑄錢,歷代鑄局常有增減,前後設置60所以上。這是官爐錢,私鑄不可勝計。這種分散鑄錢政策,行了200多年,直到1905年天津設造幣總廠,才統一鑄錢。

順治制定標準錢樣“順治五式”,定足陌一千文為一串,成色是七成紅銅,三成白鉛。錢每文重一錢,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改為一錢四分。要求照此鑄錢。其中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至四年鑄順治錢一式,光背仿古錢,每十文當銀一分,銀一兩值錢100文。順治五年鑄順治二式,仿開元錢,錢背一漢字標明24局名,如戶、工、陝、江、浙等等。順治十年鑄順治三式“一厘錢”,錢背穿左直書一厘二字,即一文值銀一厘,穿左有局名,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收回銷毀。康熙十七年改鑄順治四式滿文錢,錢背有兩滿字寶源或寶泉。同年又鑄順治五式滿漢文錢,錢背穿左一滿字,穿右一漢字,均局名。嗣後各代鑄錢均照此辦理。計有康熙(仿四、五式)、雍正(仿五式)、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和宣統九種通寶錢。咸豐還有元寶、重寶。同治初另鑄祺祥通寶,未用。同治錢有小錢及重寶當十錢。光緒錢最亂,另有重寶當十大錢及機制錢,小錢眾多,有的只重六分。宣統錢只有寶泉局鑄大小兩種及少量機制錢。清製錢只在形狀上保持規定式樣,其餘均由各省各自為政,隨銅價和鑄利而變。私錢更濫。制錢危害人民之慘烈,無可比擬。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寶泉局為祝賀康熙60壽辰,熔廟中金羅漢鑄萬壽錢,後名“羅漢錢”,錢面文康熙通寶,錢背兩滿文,左寶右泉,文字方正。種類版別不少,製作精整,有金光閃閃之感,傳說其中含有三厘黃金。新疆伊犁等地行“普爾錢”,係自成系統地方貨幣,用純銅鑄,又叫紅錢。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在葉爾羌改鑄,攙鋁鋅,錢面漢文乾隆通寶,錢背鑄地名。重量二錢,後減為一錢二分。嘉慶時加鑄當五錢,道光時鑄當十大錢,不久均停鑄,小錢仍用。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李鴻章在天津試鑄機制錢。光緒十四年在廣東開鑄,不久均改鑄銅元。 錢幣的發行流通,自兩宋以後,始終處於不穩定狀態,到清朝末期混亂至極。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從錢幣本身看,充當貨幣的起碼條件是定制、定值、定型、定位、穩定、方便,使民以信。清錢對這些要求都辦不到,關鍵是失信於民,錢制亂而多變。官錢私錢相繼為患。官錢以製錢為主,還有小錢惡錢,又分古錢今錢。今錢中有本朝各代錢,輕重規格不同。官鑄的有樣錢、制錢、普爾錢、羅漢錢、白錢、卡錢(納稅專用)。私鑄更繁,隨時隨地而異,如沙殼、魚眼、老砂板等名目。行使時,因私錢混雜數目多少而有多種,如製錢大錢千中夾私錢百個者曰毛錢或一九錢,以下類推,計有二八錢,三七錢,四六錢,對開錢,倒四六錢,以及青果、當頭炮等等。清廷法定順治錢重一錢四分,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降到一錢,以後幾代錢重約在一錢至一錢二分之間,光緒晚期降到六分。錢的成色,清初法定銅六鉛四,雲南局銅八鉛二。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和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東局及雲貴改為銅鉛各半。嘉慶以後各代,多維持銅佔52—55%之間,個別局降為銅三鉛錫七。又如銅十兩可鑄錢數,順治時定為100文,咸豐為125文,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為300文以上。這類事例很多,錢制之亂,古今罕見。第二,清錢流通時,花樣最多,因時因地而異,官府錢商從中盤剝。如製錢使用時的計算方法,順治錢法規定銅錢一個叫一文,千文叫一吊(貫、串)。但各地各搞一套。直隸一帶以100文為一吊,東三省以160文為一吊,山東、河北以500文為一吊,長江一帶通行九八錢,即980文為一串,南方九九八錢最高,即以998文為一貫。市場交易時,不同的商品收取不同的錢,有的則因不同的錢有不同的價格,貼水折扣,形形色色,官府在收付時更是苛刻橫蠻,民眾深受其害。

清廷鑑於前代行鈔之害,對發鈔持謹慎態度。只在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因軍用急,乃造鈔與錢,並行,年發行128172貫470文,共發行十年就停發。但民間發行的會票卻盛行,其他典噹噹票、錢莊莊票、商店各種票券,也在一定條件下當貨幣用。銀與錢的關係日益麻煩,銀錢比價波動長期難以解決。乾隆以後,因白銀大量外流,銀價不斷上漲,錢價下落,官家就任意改變錢的成色重量來維持銀錢比價。刺激私錢惡錢私熔狂熱,質量稍好的錢均被熔鑄惡錢,加劇流通混亂。有些文獻把清代錢壞原因歸咎於私鑄私熔及白銀漲價,實質上罪魁禍首是清朝官府。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