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歷代貨幣

第24章 第六節折閱與稱提

中國歷代貨幣 郭彦岗 1557 2018-03-20
在兩宋文獻資料中常見兩個習用的貨幣術語。一是折閱,即指貨幣貶值,通貨不穩定,貨幣出了問題。二是稱提,就是整頓治理貨幣發行流通中出現的不正常狀況。這是宋代在錢鈔方面通用的兩個術語。明清以後很少使用。 兩宋王朝發生通貨膨脹的原因,最根本的一條是政治腐敗,朝廷昏庸奢靡,官吏結黨營私,權奸誤國,以有限的農業手工業生產,供無窮無盡的揮霍浪費,故財政收支差距迅速擴大,政府不得不長期實施通貨膨脹政策,靠發鈔過日子。其次,對幾家強鄰年年進貢,負擔沉重,加深財政困難。再次,貨幣政策制度混亂不堪,有令不行,有法不依,言而無信,自壞其法。措施上也是漏洞百出,隨心所欲,各搞一套,互相矛盾。具體表現是:白銀、銅錢、鐵錢和紙鈔並行,互相干擾,矛盾百出,常常引發市場混亂。其中紙幣發行種類變化過多過濫,完全是財政性發行,無保證,無限額,任意亂發,強迫行使,更不守信用,多次賴帳。銅鐵錢並用,鐵錢驅逐銅錢,公私惡錢越禁越多。到南宋晚期,不僅銅錢絕跡,鐵錢也被紙鈔驅逐,加劇通貨混亂。而且,政出多門,措施乖謬,人為地設置種種障礙。

宋代錢幣貶值主要表現在鐵錢、夾錫錢、大錢(折三、當五、當十及當百)、惡錢、私鑄和私鎔等六個方面,北宋貨幣的主要問題是鐵錢等折閱所引起的通貨膨脹。南宋的通貨膨脹主要表現在紙幣氾濫和幣制混亂上。為此,朝野提出多種稱提對策,即整治通貨膨脹的措施,這些對策可概括為四大類。 第一,關於整頓錢法鈔法方面。根據形勢變化,多次整頓錢法。對錢幣鑄造和額度,對各鑄錢監的核定,都比較慎重。多次調整銅鐵錢的鑄造與發行限額,調節錢幣的市場流通,收禁惡錢、私錢和熔化鑄器,嚴禁各錢北上和外流;修訂鈔法,多次設法維護由中央集中統一發行權,採取分界發行,界滿以新換舊,有發行限額及鈔本,控製紙鈔在法定限額內流通。這種辦法不斷修改,從三年一界延長到十年,再到取消立界,改為無限期行用。多次確定鈔本、務本和鑄本。初期所定數額比例很不相稱,以後不見提起;及時調控各種錢幣紙鈔之間的發行額度、流通數量和比價關係。實行錢楮中半辦法,即錢幣與紙鈔在發行流通使用時,各半搭配,或三七開。

第二,組織錢幣紙鈔回籠。歷年來在這方面採取的措施很多。有幾次拋售內庫積存金銀收兌貶值的交子、錢引、關子和會子,由於紙鈔太多,金銀太少相差懸殊,未能達到“以救危急”的要求。到後期只是做做樣子,自我解嘲而已;以官籌措錢鈔為本錢,購進米糧等各種軍儲及民用生活物資儲存,向錢鈔過多和貶值嚴重地區拋出,回收錢楮;公開出賣度牒和各種官定身份證,等於公開出賣官職爵位,民間還可定價倒賣。北宋多用此法回收惡錢,南宋用以回收紙鈔;運用多種繁雜的財稅手段,巧立名目,稅上加稅,多方榨取各種稅費。這些手段,在兩宋各代,層出不窮,徵課苛細,竭澤而漁;多次用錢收兌紙鈔,以安民心。又按各期各地不同情況,以鈔兌回鐵錢,以鈔強收銅錢,以鈔收兌私錢,以鐵錢收換銅錢。

第三,在調控貨幣流通維持幣值穩定方面,主要措施有:限地區流通一種錢幣或某種紙鈔。如四川專用自鑄鐵錢,後用川引。這樣做,目的在於防止各區錢楮互相干擾、被熔化或流出國外。發行新鈔收兌舊鈔,以鈔值較好地區的紙鈔去收換紙鈔貶值較大地區的壞鈔,如此新舊折換,很巧妙地隱蔽紙鈔猛跌物價猛漲的真相;千方百計擴大鐵錢、大錢及紙鈔的使用範圍和數量,並用嚴刑竣法強制推行;硬性規定在各稅之外,巧立名目強行百姓輸納紙鈔;加快倒鈔,收換舊鈔燒毀或重造;緊縮錢楮流通額,例如減少錢幣鑄造,廢止惡錢如夾錫錢或砂毛錢。減少鑄錢監,緊縮鑄錢規模或鑄錢額,或改鑄價高的錢。 第四,制訂保護性措施。主要措施有:嚴禁藏匿銅錢和熔毀銅鐵錢製造器物,後來又把各種鑄錢制鈔的原料器材收歸官庫;厲行銅禁,有收藏銅材銅器者限期向官府交納;嚴禁銅鐵各錢、銅材、銅鐵器出國境或進入淮北地區。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