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的造船與航海

第22章 第二十二章《鄭和航海圖》

鄭和船隊以居於世界先列地位的科學技術通過遠洋航行與亞非各國友好往來,是有其深厚的社會歷史經濟基礎的。 明代造船工廠遍布於全國,以江蘇、福建、湖廣、浙江等地最發達。寶船主要在江蘇太倉和南京兩地建造,福州也建一部分。南京龍江是明太祖洪武年間首先發展起來的造船工業基地。洪武初年建龍江船廠,稍後有寶船廠(位於今江蘇南京下關三叉河)。鄭和下西洋就是以江蘇太倉和南京為母港,由太倉、崇明出發航至福建福州閩江口五虎門揚帆出洋的。每次出洋除寶船外還有船艦200餘艘或數百艘不等。如馬船(是中型寶船,攜帶馬匹、物品)、戰座船(坐船,是大型戰艦)、糧船(運糧及後勤物品)、戰船(護航艦)等主體船舶。船隊中還有輔助船如水船(汲淡水)、捕魚船等。寶船最大者,長44丈,闊18丈,中者長37丈,闊15丈(《明史》),有九桅12帆。馬船八桅,糧船七桅,坐船六桅,戰船有五桅(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記》)。寶船有16櫓至20櫓,舵重4810公斤(周世德《中國沙船考略》)。 1957年5月,在南京下關三叉河附近中保村明寶船廠船塢遺址發現了巨型舵桿。是鐵力木製成的,全長11.07米。據舵桿上原有的榫孔測定,這支舵的高度為6.25米左右,足見鄭和寶船的龐大。寶船比一般船隻大幾倍,造價之高“須支動天下一十三省的錢糧來,方才夠用”(《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記》)。造船木料要在南京等地設園植樹,並在全國征斂。造桅木要預先一二年限令閩廣各省尋木材待用。桅木之大,長要達到十丈一尺六寸,根部周圍要達到一丈一尺,木至九丈長處,周圍還有二尺九寸粗。每得一木,政府要派專人去複勘,看是否合用。寶船的建築氣魄宏偉,其上建有“頭門、儀門、丹墀、滴水、官廳、穿堂、後堂、庫司、側屋,另有書房,公廨之類,都是雕樑畫棟,象鼻挑簷”,儼然與帥府一般(《三寶太監西洋記》)。寶船“體勢巍然,巨無與敵。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趨事人眾,紛匝往來,豈暇停憩?”(鞏珍《西洋番國志》)

1405年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1492年到達美洲早87年,比1497年達·伽馬到達印度古里早92年,比1519年麥哲倫環球航行早114年。哥倫布航抵美洲時僅有三艘帆船,88名水手,達·伽馬的葡萄牙船隊只有四艘船,160名水手,麥哲倫船隊有五艘帆船,260名水手,返回西班牙時只剩一隻船,18名水手了,與鄭和船隊在各方面都無法相比。 鄭和船隊中,駕駛寶船的舟師多是閩、粵、浙沿海具有數十年豐富航海經驗的漁民。他們熟知潮勢、季風、洋流等自然規律。在航行於亞非諸國中,積累了豐富的航海經驗和科學知識,編寫了航海圖和過洋牽星圖。 《鄭和航海圖》原稱《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幸賴明代茅元儀輯入《武備志》第二百四十卷中,得以保存。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珍貴的航海技術文獻和航海地圖,也是研究15世紀中西交通史的重要史料。原圖是按一字展開的長卷圖式繪製的。收入《武備志》時改為書本式,自右而左,有序一頁,圖面20頁,後附過洋牽星圖二頁。圖從南京開始,遍及今南海及印度洋沿岸諸地,一直畫到非洲東岸。圖以航線為主,畫出山形、島嶼、暗礁、淺灘等地貌,還標明航程、導航的陸標、測水深淺、觀測星辰高低、停泊處所等。在橫渡孟加拉灣和印度洋時,由於海面遼闊,水天一色,沒有陸標導航,雖船上都設有指南針以確定船的航向、方位,但是天文導航仍很重要。 “往還三年,經濟大海,綿邈(氵彌)茫,水天連接,四望迥然,絕無纖翳之隱蔽,唯望日月升墜,以辨西東,星斗高低,度量遠近”(鞏珍《西洋番國志》自序)。馬歡著《瀛涯勝覽》中有《紀行詩》:“欲投西域遙凝目,但見波光連天緣,舟人矯首混西東,唯望星辰定北南。”這些真實經歷說明鄭和船隊離不開天文導航。天文導航古代叫“過洋牽星”。 《鄭和航海圖》後附錄有四幅過洋牽星圖:

1.“古里往忽魯謨斯過洋牽星圖”(原圖缺標題)。 2.“錫蘭山回蘇門答剌過洋牽星圖”。 3.“龍涎嶼往錫蘭山過洋牽星圖”。 4.“忽魯謨斯回古里過洋牽星圖”。 過洋牽星圖的中心繪一艘三桅三帆海舶,四周註明諸星位置、角度與水平,藉以指示海舶航行。圖右上角標明某地至某地過洋牽星圖(標題)。對於星辰高低稱為幾指幾角。明代李詡《戒庵老人漫筆》說:“牽星板一副,十二片,烏木為之,自小漸大,大者長七寸餘,標為一指二指以至十二指,俱有細刻,若分寸然。又有像牙一塊,長二寸,四角皆缺,上有半指半角一角三角等字,顛倒相向。”這就告訴我們當時用來觀星的器具叫“牽星板”。它是用烏木(硬木)做成的小正方形板,有12塊,最大的一塊邊長七寸餘,合今24厘米,叫十二指;次一塊邊長約22厘米,每塊邊長依次遞減二厘米,分別叫十指、九指、八指……最小的一塊邊長僅二厘米,叫一指。 “指”是古代觀測星體高度的單位,一指約合1°34′到1°36′,指之下的單位叫作“角”,一個“角”等於1/4指。掌握天文導航術就叫牽星術。牽星的時候,船師把牽星板的中心穿一根小繩,小繩的長度是自人眼到手執木板伸直的距離,大約是72厘米。以左手拿牽星板,右手牽著那根拉直的小繩,眼睛順著右手的繩端向牽星板看,使牽星板的上邊緣對準星體,下邊緣對準海平線,這樣就能量出星體離海平面的高度,這時使用的牽星板是幾指,這個星體的高度就是這個指數。如果觀測的星體是北辰星,則求得北辰的指數再合成度數,就可以得出測點的地理緯度。這些航海科學知識都是留給後人的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


航海針盤圖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