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的造船與航海

第12章 第十二章法顯從印度洋遠航歸國

西漢末年,佛教自印度傳入我國,佛教的經典也開始翻譯過來。一些外國僧人也來到中國,如西晉懷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天竺(今印度)僧人佛圖澄來到中國,中國的僧人也到西方去求法,最有名的是東晉後期的法顯。 法顯(約337—約422年),俗姓龔,平陽武陽(今山西襄垣縣)人,三歲就出家了。到東晉十六國時期中葉,佛經雖然已經譯出很多,可是戒律(佛教約束教徒的教規)仍不完備,法顯就立志西去尋求戒律。 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法顯從後秦京城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沿西域、越蔥嶺去天竺(印度)取經。他先後約得同伴九人同行,歷經艱險,終於經今阿富汗,於東晉安帝元興二年(公元403年),到達天竺。他在天竺搜求戒律,學習梵文梵語,抄寫佛經,遍遊北天竺、中天竺。在遊歷旅途中,同行僧人有的喪身異域,有的願留在天竺不再返回。而法顯西行的本意在“欲令戒律流通漢地”,所以堅決由海路回國,以傳由天竺取得的戒律,弘揚佛法。

東晉安帝義熙五年(公元409年)法顯從印度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國(今印度西孟加拉邦米德納普爾附近的泰姆魯克古時,位於恒河入海口)乘商人海船晝夜兼程14天到師子國(即錫蘭,今斯里蘭卡)。因師子國是南亞佛教興盛之邦,法顯就在這裡尋訪名山寶寺,繼續求佛法。在“無畏山”佛寺的供物中“見商人以晉地白團絹扇供養”於佛像前,引起思鄉之情,“不覺淒然,淚下滿目”,更堅定了回國之念。

法顯航海圖
在師子國停留兩年之後,東晉安帝義熙七年(公元411年)九月四日法顯從師子國搭乘一艘商人大船,船上載有200餘人。大船後系一隻小船(由於海上航行極為艱難,以備大船毀壞時用)。這艘大船準備橫渡孟加拉灣東去。剛一啟航恰值好,得以順利東進,沒想到,兩天后,便遇到大風,船漏入水。商人都想上小船,小船上恐怕人太多,就砍斷了纜繩。命在須臾,商人都非常恐怖,就把船上粗重財物擲於水中,法顯也把水瓶、澡罐及其他東西擲入大海之中。這樣的大風刮了13天,船到一個島邊。潮水退後,能看見船漏的地方,才補塞修理好,繼續航行前進。

海上航行極為艱難。 “海中多有抄賊,遇輒無全。大海瀰漫無邊,不識東西,唯望日、月、星宿而進。若陰雨時,為逐風去,亦無準。當夜暗時,但見大浪相搏,顯然火色,黿鼉〔yuantuo元駝〕水性怪異之屬,商人荒邃,不知那向。海深無底,又無下石住處。至天晴已,乃知東西,還復望正而進,若值伏石,則無活路。如是九十日許,乃到一國,名耶婆提(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或蘇門答臘島,或兼稱此二島)。” 法顯在《佛國記》中的這段文字告訴我們海程中有海盜。更重要的是說明了觀察日月星辰辨別航行方向,在當時遠洋航行中的重要作用。這時,還沒有指南針,航行在茫茫大海上的海船,只見水天相連,只有靠日月星辰導航了。這就成為我國觀日航海、觀月航海起源很早的證明。

到了耶婆提國,因這裡“婆羅門教興盛,佛法不足言”,所以法顯“停此國五月日”,只停留五個月,於義熙八年(公元412年)四月十六日,又搭一艘上有200多人的商人大船,帶50日糧食,向東北廣州方向航行。約走了一個月,夜忽遇黑風暴雨,商人等都很惶懼。那時天又連陰,走70多天,糧食、淡水都快用完了,只好取海水食用,餘下的淡水,每人分二升。商人們說,平常行駛50天就可到廣州,現在已過期多日,是不是航工看錯了?於是就向西北航行,尋找海岸,“唯任風飄流”經12晝夜,“忽至岸,見藜藿(農作物)菜疏依然,知是漢地”。大家得到淡水菜蔬都高興異常。但不知是什麼地方,有人說已過廣州,有人說還沒到廣州,又乘小船深入內地,等尋到兩位獵人,請法顯翻譯,法顯用漢語問他們,“這是哪個國”,獵人說,這是青州長廣郡界(今山東嶗山一帶),屬晉地。法顯才知道已經回到了故土。後來,他由彭城(今江蘇徐州)去建康。

法顯歷經艱難坎坷,西行印度,尋求戒律,歷14年,瀕於死者數次。最後只有他一個人遠航歸國,這時已是70歲的老人了。回國後,他與剛來中國的尼泊爾高僧佛馱跋陀羅一起翻譯他帶回的大量佛經,又撰寫了記述這次求經見聞的《佛國記》(即《法顯傳》)一書,計13000多字。這是我國詳細記述古代中亞、印度、斯里蘭卡、南海諸國政治、經濟、宗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情況的第一部著作,也是我國有關1500年前中印遠洋航海的紀實之作。其史料價值極高,對促進中國同印度、尼泊爾等國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從《佛國記》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航海技術已有提高。可乘200人以上的大商船已往返於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了。多摩梨國、師子國、耶婆提國和廣州已是重要港口。當時航海者仍用天體定嚮導航,雖已知信風的有關知識,但對海洋氣象尚不能預測。


註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