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的造船與航海

第13章 第十三章隋煬帝的“大龍舟”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大貴族楊堅廢掉年僅9歲的北周靜帝宇文闡,自立為帝,國號隋,改元開皇,都長安。他就是隋文帝(公元581—604年在位)。 隋文帝派大將楊素在永安(人復縣,今四川奉節白帝東)營建各種戰艦,最大的稱為“五牙”大戰艦,上有五層,高百餘尺,左右前後設置六個拍竿,高50尺,可以拍擊敵船。可載士兵800人,旗幟加於上。其次是“黃龍船”,可載士兵百餘人。公元587年(開皇七年),隋疏浚了揚州境內的山陽瀆,以利舟師通過。並派大將韓擒虎、賀若弼駐軍廬江(今安徽合肥)、廣陵(今江蘇揚州)準備過江滅陳。公元588年(開皇八年)10月,隋文帝下令攻陳,51萬多人分八路出發,利用589年(開皇九年)元旦大霧過江,進占建康,俘陳後主,滅陳。隋滅陳,結束東漢末年以來近4OO年(中間有西晉短期統一)的分裂局面。全國統一後,社會秩序安定,南北經濟發展。隋文帝繼續實行北魏以來的均田制,規定50歲以上的農民可以納絹代役,使農民有較多時間從事生產。在20多年的時間裡,隋的耕地面積大量增加,糧食豐足,手工業特別是造船業有很大提高,國家富庶強盛,史稱“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的政權,平陳後進一步控制江南地區,徵調江南的財物,加強南北交通,隋朝還開鑿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公元584年(開皇四年)隋文帝命宇文愷率水工開鑿了廣通渠(富民渠)引渭水自大興城(隋文帝所建新都,在長安舊城東南,今陝西西安)東到潼關長300餘里,漕運便利。至隋煬帝楊廣公元605年即位後,就三次下令開運河。 第一次:公元605年(大業元年)開通濟渠和進一步開通邗溝,以作為遊幸江都(今江蘇揚州)行駛龍舟之用。故又名“御河”。通濟渠以東都洛陽的西苑為起點,引谷、洛二水入黃河,順流東下,再從板渚〔zhu主〕(今河南滎陽北),引黃河水入汴河經商丘入安徽至泗縣與泗水合流,到盱眙〔xuyi須儀〕(今江蘇盱眙東北)入淮河。再順淮河到達山陽(今江蘇淮安)。開通邗溝是把吳王夫差時所開邗溝加寬取直,使水從山陽到達江都(今江蘇揚州)而入長江。通濟渠“水面闊四十步,通龍舟;兩岸為大道,種榆柳,自東都至江都二千餘里,樹蔭相交。每兩驛置一宮,為停頓之所,自京師(長安)至江都,離宮四十餘所”(杜寶《大業雜記》)。

第二次:公元608年(煬帝大業四年)開鑿永濟渠,當時是由於“將興遼東之役,自洛口開渠達於涿郡,以通運漕”(《隋書·閻毗傳》)。修永濟渠主要利用自然水道,從汜水縣(今河南滎陽)東北引黃河北連沁水、淇水,至臨清到天津會白河入海,又北通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全長2000餘里。 第三次:公元610年(煬帝大業六年),修江南河。自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到餘杭(今浙江杭州)水入錢塘江。江南河即在舊有江南小河基礎上拓寬加深而成全長800餘里,寬十餘丈。大運河全部修成僅用短短六年,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 隋開大運河,過度地徵用民力。開通濟渠時,徵發河南、淮北民百餘方。開永濟渠時,“又發河北諸郡百餘萬眾……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婦人從役。”(《通典·漕運》)修邗溝也徵發淮南十餘萬人。民工相繼於路,民怨沸騰。據《隋書·元弘嗣傳》:“大業初,煬帝潛有取遼東之意,遣弘嗣往東萊海口監選船。諸州役丁苦其捶楚(杖刑),官人督役,晝夜立於水中,略不敢息,自腰以下,無不生蛆,死者十三四。”這一方面說明造船工匠、民工的苦難,也可知隋煬帝時東萊(今山東掖縣)海口是隋的重要造船基地。

“七年冬,大會涿郡。分江淮南兵配驍衛大將軍來護兒,別以舟師濟滄海,舳艫數百里,並載軍糧。”(《通典·漕運》)船隻前後相接數百里,船運的聲勢何等浩大! 大運河北起涿郡,南達杭州,把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五大水系連接起來,全長2700餘公里,修成後,“運漕商旅,往來不絕”(《通典·州郡典·河南府》),成為南北交通大動脈,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直至後世仍有深遠的影響。 唐代詩人皮日休《汴河懷古》雲: 水運的暢通,說明著造船業的發展。隋煬帝曾三次乘坐水上宮殿“大龍舟”通過運河去江都巡遊。 提起龍舟,民間早就有端午節賽龍舟之風。據說這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他憂國憂民,約於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人民恐怕水中的龍吞掉他的遺體,就把船造成龍形,行駛於江上,敲鑼打鼓以驅散水中的龍。這就是五月初五端午節賽龍舟的緣由了。古代人認為龍是極為神聖的龐然大物,如能乘龍過海上九天就成神仙了。要過海,就得乘龍舟,我國歷代帝王都自命為真龍天子,他們要藉助龍威來加強在民間的統治。他們在地上有巍峨華麗的宮殿,他們在水上就要住鳳閣龍舟了。

隋煬帝窮奢極欲,不惜濫用民力。他多次徵發大批民工在江南採伐大木料大造龍舟和各種名目的船隻數万艘。人民不堪苦役,死者十有四五。隋煬帝於大業元年(公元605年)三月下令開通濟渠,八月就乘大龍舟巡游江都了。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四月還洛陽,這是第一次。第二次是大業六年(公元610年)三月遊幸江都,次年二月御龍舟,入通濟渠,至涿郡。第三次是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七月遊幸江都,至十四年(公元618年)被殺,隋亡。 隋煬帝所乘龍舟體勢高大,計有四層,高45尺(隋尺折今29.51厘米),長200尺,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二層有120個房間。這些船都“飾以丹粉,裝以金碧珠翠,雕鏤奇麗”(杜寶《大業雜記》)。下層是內侍居住之所。皇后乘坐的龍舟叫“翔螭〔chi痴〕”,比皇帝的龍舟稍小一些,裝飾也極盡奢華。船隊中有高三層,稱為“浮景”的水殿九艘,還有稱為漾彩、朱鳥、蒼螭、白虎、玄武、飛羽、青鳧、凌波、五樓、道場、玄壇、板(舟(塌)去土)〔ta踏〕、黃蔑等各種名號的大船數千艘。奴侍、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按品位分別乘坐。另有一部分船載帝后以下所有乘船人使用的物品。共用挽船士八萬餘人。其中挽煬帝龍舟的要幾百人,挽“漾彩”級以上船的有9000人。這9000人被稱為“殿腳”,都穿著錦繡衣服。十二衛士兵又乘船數千艘,都是自挽而行。船的名稱是平乘、青龍、艨艟、艚〔cao曹〕(舟爰)等。船隻航行時首尾相接200餘里,照耀川陸。騎兵夾岸護送,旌旗蔽野。所過州縣500里內居民都要來“獻食”,多的一州要獻100抬。食物都是美味佳餚、水陸奇珍,后宮吃不完,出發時就挖坑埋棄。人民傾家蕩產,無法生活下去。

在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楊素之子禮部尚書楊玄感起兵黎陽(今河南濬縣境)反隋,進圍東都時,大龍舟等都被燒毀。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煬帝令再造龍舟等數千艘,規格要超過舊船。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7月,江都龍舟已造成並送至東都洛陽。煬帝作詩留別宮人“我夢江都好,征遼亦偶然”,遂第三次巡游江都。大業十一年令造龍舟數千艘,只用一年就造成,可知隋代造船能力之強,技術之高。

大龍舟
大龍舟高數層,船體要用很多大木料。木料的長度有限,這就要求把許多較小較短的木料連結起來。同時,船體的骨架與板之間,船體與上層建築物之間的連結技術要求很高,連結不好就不堅固,所以在龍舟的結構強度中,連結是極重要的。隋代大龍舟的連結方法是採用榫接結合鐵釘釘連。用鐵釘比用木釘、竹釘連結要堅固牢靠多了。隋代已廣泛採用了這種先進的方法。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