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客家人與客家文化

第19章 第四節端午節:懸艾掛藤花草浴

客家人與客家文化 丘桓兴 1057 2018-03-20
客家人稱端午節為“五月節”,這天除吃粽子、看劃龍船外,家家都要備辦牲醴,祭祀祖先和神明,招待親戚朋友。按照慣例,出閣的閨女這天都要挑上粽子和其他食品、禮物,回娘家看望父母。 端午清晨,家家不僅要在大門和房門兩側牆上插上艾條、菖蒲,還要找來長長的黃葛藤,懸掛在門楣上。為何要插艾掛蒲呢?古人認為,艾條是古裝戲裡的“馬鞭”,是騎馬的象徵;菖蒲葉又長又直,像一把把青銅寶劍;而彎曲盤繞的葛藤則似拴鎖惡鬼的鐵鍊;再加上室內張貼的鍾馗像,便以為請來了民間傳說中的捉鬼英難鍾馗,讓他拉著駿馬,舉著寶劍,帶上鎖鏈,站在門邊把守,妖魔鬼怪便不敢進來作祟了。 原來,古人稱五月為“惡月”,端午這天又被認為是五月裡最不吉利的一天,古代有人甚至將這天出生的孩子視為災星而遺棄。其實,古人之所以對五月深惡痛絕,這是因為進入五月以後,天氣炎熱,瘟疫流行,迅速滋生的蚊蠅以及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五毒”開始播害人間。於是,古人便將散發辛香之味的艾草懸掛門前,往房間裡灑雄黃酒,以驅除蚊蠅和毒蟲。

客家人也把掛於門楣的葛藤,視為驅邪之物。但是,與別處將葛藤附會為綁鬼的“鐵鍊”“神仙索”不同,客家民間傳說中卻把它與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聯繫起來。 相傳,黃巢率義軍來到福建寧化石壁村一帶,這裡已聚集著一群群從外面逃亡而來的難民。一天,黃巢路遇一位中年婦女,她身背一個男孩,手裡還牽著一個年齡更小的男孩。黃巢心里納悶,便上前問她:“你為何把大孩子背在背上,而拉著小的走路?”這位婦女回答道:“這小的是我的兒子,而背上背的是我的侄子,他父母雙亡,實在可憐,如今黃巢造反,兵荒馬亂,我得格外看護好他,他要是有個三長兩短,便絕了一房。”黃巢聽罷,深為婦人的好心腸所感動,連忙對她說:“大嫂,你不要怕,我就是黃巢,我們不殺窮人、好人的。你好心必有好報,你回去拿葛藤掛在門上,包你平安無事。”於是,黃巢轉身便傳下軍令:凡掛有葛藤的地方,不得擅入!這位婦女跟著難民逃到一條山溝藏身,不久,她見後面來了義軍,忽然想起黃巢的話,急忙拉上葛藤繞掛山溝路口上。義軍一見葛藤便撤走了。此後一傳十、十傳百,許多難民靠著懸掛葛藤保住了生命。那天正好是農曆五月初五,於是每逢這天都要在門楣上掛葛藤,既褒揚那位好心腸的婦女,也紀念保護窮人的黃巢。

端午節這天,客家一些地方還有洗花草浴的習俗。這天上午,母親在庭院擺上大木盆,倒上水,裡面浸著艾草、菖蒲、茉草、鳳仙花、白玉蘭。近午,看看水曬溫了,便叫孩子跳進木盆,母親用花草蘸水灑在孩子頭上、身上,邊灑邊唸道:“艾蒲洗身,百病消除!”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