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客家人與客家文化

第2章 第二節客家先民的歷次大遷徙

客家人與客家文化 丘桓兴 1362 2018-03-20
那麼,客家先民究竟經歷了幾次南遷?目前學術界尚無定論。客家史研究權威羅香林提出,客家人經歷了5次大遷徙。有的學者則認為客家人有過6次大遷徙。 這兩種看法的分歧在於:2000多年前的50萬秦軍南下,是不是客家先民的第一次大遷徙。羅香林沒有提到這是客家先民的遷徙。而“六次南遷”論者則認為,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為防止南方百越民族進犯,便派屠椎、趙佗率領50萬大軍南下,駐紮在五嶺南北。不久,秦朝滅亡,這些秦軍仍居留駐地,與當地百越民族中的南越人融合後,大部分人成了今天廣東、廣西一帶粵語地區的先民。另一部分便是今天贛南、粵北、粵東地區的客家人的最早祖先。趙佗當年曾任龍川縣縣令。如今在廣東這個純客住縣內,便有四個姓氏是趙佗帶來的北方漢人的後裔。他們認為,50萬秦軍南下是中原漢人的第一次南遷,也是客家先民的第一次遷徙。

客家先民的第二次大遷徙,始於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為避戰亂,中原漢人開始南遷。魏、蜀、吳三國紛爭,黃河流域戰火連年,民不聊生,百姓四處逃難。西晉末年的“五胡亂華”和“八王之亂”,歷經18年,中原士民紛紛南逃。特別是公元311年的“永嘉之亂”,匈奴貴族率兵攻陷洛陽,俘虜懷帝,殺人三萬之眾,後來還逼得晉元帝遷都江南建康。於是,苦於連年戰亂的中原士族百姓,紛紛跨黃河,渡長江,逐漸遷到安徽和江西的長江兩岸。 “洛京傾覆,中州仕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晉書》王導傳)當時,在百萬南遷的人流中,有70餘萬南渡長江,一部分遷移到江蘇、浙江和福建。 “永嘉之亂,中原士族,林、黃、陳、郭四姓先入閩。”(唐代林諝《閩中記》)“晉永嘉二年,中州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明代何喬遠《閩書》)另一部分則遷往江西北部,再溯贛江而上,來到贛南地區,有的甚至遷到贛閩交界處。

唐代末年的黃巢農民戰爭和藩鎮割據,特別是黃巢起義軍的征戰,波及長江中下游和南方各省,使客家先民住地成了戰禍的要衝。於是,他們只好再次遷徙,移居到當時未蒙戰亂的江西東南部和福建西部,還有一些則進入廣東東北部。這是客家先民的第三次大遷徙。 第四次大遷徙是南宋末年。當興起於北方草原的蒙古貴族的鐵騎席捲而來時,怯懦無能的南宋帝室,倉皇逃往福建、廣東。這時,定居江西、福建的客家先民,或隨之南遷,流入廣東東北部,或響應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人的號召,勤王抗元。 元代初期,在元朝統治者的高壓下,客家聚居區人口大減,經濟、文化也受到摧殘。後來,經過明代的休養生息,閩粵贛交界處的客家地區,經濟復興,人口繁衍了。然而,這些地區山多田少,此時已不能滿足發展。到了清代初葉,朝廷實行移民政策,於是客家人便積極響應,大舉南下、西遷。南移者,遷入珠江三角洲及廣東西部一些沿海地區,其中包括今日深圳和香港九龍、新界等地。這是客家人的第五次大遷徙。

第六次大遷徙,源起廣東西部的土、客大械鬥。這是由於居住在廣東台山、開平、四會等地的客家人,人口激增,與當地居民的矛盾日益加劇,終於在1856年爆發了持續12年之久的大械鬥。清朝政府在調解、彈壓之餘,再次移民。於是,由官府撥錢,“成年者每人八兩,未成年者每人四兩,各發執照,使往他處墾殖”,將這一帶的客家人遷至信宜、徐聞等粵西山區和雷州半島,以及今日的廣西合浦、欽州和海南島等地。 本文采用五次遷徙的說法。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