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服飾

第28章 第二節民服

中國古代服飾 戴钦祥 1059 2018-03-20
我們從古代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的作品中可以考察特定時代的社會生活及人們的服飾特點。 《宋史》關於宋代服飾的記載要比《新唐書》關於唐代服飾的記載詳盡得多,而且引述了若干皇帝詔書的片斷,揭示了不少服飾發展走向的社會背景。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展現了北宋京城(開封)東門外汴河兩岸清明時節各階層居民生活的情景,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尚習俗:有的黎民,頭戴巾,上穿襖,下穿褲,忙忙碌碌;有的百姓,頭戴斗笠,上著衫,下著褲,四處奔波。 “士農工商諸行百戶衣巾裝著,皆有等差”(吳自牧《夢粱錄》)。北宋汴梁人的衣著:賣藥的、賣卜的,都具冠帶;士、農、工、商各具本色,有的戴帽穿背子,有的穿衫束角帶(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行業不同,衣著有別。我們從他們的服飾特徵大體可以知道他們從事何種職業。

宋代男子,上身以穿圓領袍衫為主。此外還有涼衫、紫衫、毛衫、葛衫、襴衫、鶴氅等。涼衫披在外面,因色調是白的屬於冷色,故稱涼衫。紫衫,形制較窄,本為戎服,後來士大夫也穿。窄袖紫衫前後開衩,便於騎馬。涼衫較寬大,紫衫較短窄。涼衫,男女均用。由於涼衫淺白,又多用於弔喪。宋孝宗薨,即令群臣服涼衫赴喪。毛衫,用羊毛織成;葛衫,用葛麻織成。二者因質地不同而得名。襴衫屬於袍衫的形制,近於官服,與大袖常服相似,白色,其下前後裾加綴一橫幅。 “品官綠袍,舉子白襴”(《玉海》)中的白襴指的便是宋代舉子(被舉應試的士子)身著的白襴衫。與襴衫形制相近的有鶴氅,較為寬大而披在外面。蘇東坡詩句“試看披鶴氅”,即是形容宋代文人、山野人士的衣著。

此外,有一種長袍,袍長至足,有表有里,裡面有綿絮,因為它長,也稱長襦,有寬袖廣身的和窄袖緊身的。有官位的,穿錦袍;平民百姓,穿布(或麻、或棉)袍;未有官位的文人,穿白袍。衲袍是質地粗糙而較短的袍子。勞動人民多著襦、襖。襦有袖頭,長度通常至膝蓋,有夾的有棉的,多襯在裡面。襖與襦區別不大,多穿在外邊。靖康之亂時,有些士大夫常以綺羅到民間換取粗布襖褲,以躲避金人搶掠。短褐是粗麻布製成的衣著,為貧困百姓常用。因其身狹袖小,又稱之“筒袖襦”。宋代邵康節多次拒仕,“遂作隱者之服,烏帽、絛、褐,見卿相不易也”。可見,宋代隱者穿褐衣。在宋代,男女均著背子。其質地區別極大,男子穿背子的有皇帝、官吏、儀衛、士人、商賈。女子穿背子的有後、妃、家居婦女、歌樂女子等。宋代還流行一種名為膝褲的脛衣,罩在膝下腳上,男女均用,貧富均著。據說,南宋秦檜在朝為相,高宗對他時有防範;秦檜死後,高宗鬆了一口氣,對臣下說:“朕今日始免膝褲中置匕首矣。”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