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服飾

第29章 第三節女服

中國古代服飾 戴钦祥 1471 2018-03-20
宋代女服要比男服款式多,服色種類也多。從宏觀上看,宋代婦女夏穿衫,冬穿襖,衣著特點是上淡下艷。上衣服色一般是淡綠、粉紫、銀灰、蔥白等,以清秀為雅;下裙服色通常是青、碧、綠、藍、杏黃等,以艷麗為美。 宋代后妃有褘衣、朱衣、禮衣、鞠衣。皇太子妃有褕翟、鞠衣。褘衣,深青質,織成五彩翟紋,內襯素紗中單。中單領繡以黑白黼文,以朱色羅縠緣袖、邊。蔽膝色隨裳。大帶色隨衣,外側加滾邊,上用朱錦,下用綠錦滾之。帶結用素組,革帶用青色,係以白玉雙佩。朱衣,緋羅質,加蔽膝,佩革帶、大帶、綬,金飾履,履隨衣色。禮衣,12鈿,通用雜色,加雙佩小綬。鞠衣,黃羅質,蔽膝,大帶、革帶及舄隨衣色。褘衣用於受冊,朝謁、朝會等。朱衣用於朝謁聖容等。禮衣為宴見賓客之服。鞠衣為親蠶之服。后妃的常服,通常為真紅大袖衣,以紅羅生色為領,紅羅長裙,紅霞帔,紅羅背子,黃、紅紗衫,白紗襠褲,服黃色裙,粉紅色紗短衫。

宋代絲織物比以往又有了新的發展,花色品種增多,刺繡水平明顯提高。於是女服中出現畫領、刺繡領。據《老學庵筆記》記載,褲有繡者,白地白繡、鵝黃地鵝黃繡,裹肚則紫地皂繡。宋代女裙,多以羅紗為主,且有刺繡。貴婦女裙有“雙蝶繡羅裙”。還有用鬱金香草染衣裙的,使之有鬱金香之色和香味。宋代女裙,以長裙為多,裙帶也垂得很長,“坐時裙帶牽纖草,行即羅裙掃落花”便是描寫長裙的詩句。裙色很多,有紅、綠、黃、藍、青等色。而歌伎樂舞者身著紅似石榴花的長裙最為時髦,於是有人描寫為“石榴裙束纖腰裊”。裙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之別。舞裙折褶更多,顯得分外瀟灑。福州南宋墓出土的裙,有一條除側面不打褶外,都作細密褶疊,每片15褶,計60褶。婦女外出騎驢,則著“旋裙”,前後身開胯,以便乘騎。這種旋裙,始於京城女妓,後來一些士大夫之家也來效仿。

宋代女服有一種叫“大袖”,有直領、圓領兩種。以素羅製成,對襟,衣身用正裁法,袖端各接一段,飾有花邊。婦女穿的內衣叫抹胸,為菱形。福州出土的抹胸,表裡均為素絹,雙層,內絮少量絲綿,腰間各綴帛帶,以便系扎。它上可覆乳,下可遮肚,不施於背,僅蓋於胸,故稱抹胸。清代陳元龍的《格致鏡原·引胡侍墅談》載:“建炎(公元1127一1130年)以來,臨安府浙漕司所進成恭後禦衣之物,有粉紅抹胸。”可見,當時貴婦用抹胸。婦女也著半袖衣背子。它有兩種形制,一種在兩腋、背後垂有帶子,腰間用勒帛束縛;一種不垂帶子,不用勒帛。 宋代300多年間,女服有些變化。崇寧、大觀年間(公元1102—1110年),婦女上衣時興短而窄;至宣和、靖康年間(公元1119—1127年),女服上衣趨向緊逼狹窄,前後左右襞開四縫,以帶扣約束,當時稱“密四門”。有一種小衣,也是逼窄貼身,左右前後四縫,用紐帶扣,稱之“便當”。這種形制,到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稍有收斂。但到了景定年間(公元1260—1264年),又恢復原樣。時裝樣式,多始於內宮,逐漸上行下效,播及遠方。其紋飾特點,靖康年間的女服,四季花卉的紋樣多集於一衣之上,時有小景山水圖案。唐宋以來人們篤愛自然界的山水花鳥,山水花鳥畫大放異彩。藝術家的成就直接影響到服飾的設計,繪畫藝術美和服飾美得到了統一。

宋代帝王屢次頒令,限制士人庶民的服色花樣。實際上是要求庶民的服飾形制越簡單越好,色彩越單調越好。天聖三年(公元1025年)皇帝下詔:“在京士庶,不得衣黑褐地白花衣服並藍、黃、紫地撮暈花樣,婦女不得將白色、褐色毛段(緞)並淡褐色匹帛製造衣服,令開封府限十日斷絕”(《宋史·輿服五》)。可見,宋代民服日趨單調和朝廷的禁令密切相關。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