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服飾

第4章 第二節周代禮服

中國古代服飾 戴钦祥 2739 2018-03-20
夏商時期屬於中國冠服制度的初創時期,還沒有形成完備的形制。到了周代(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256年),中國社會由奴隸製過渡到封建制,隨著封建制度的確立,中國的冠服制度也逐漸完善,成為統治者“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為了掌管冠服制度的實施,統治者專門設置了“司服”的官職。對於這項製度,人們只能嚴格遵守,如果有誰“觸易君命,革輿服制度”,就會受到處以“劓〔yi藝〕刑”(割掉鼻子)的嚴厲懲罰(《周禮·司刑》鄭注引《尚書大傳》)。 按照周代典章制度的規定,凡舉行祭祀大典(包括祭祀天地、五帝,享先王、先公,饗射,祀四望山川,祭社稷等),以及朝會、大婚親迎等,帝王和百官都必須身穿禮服。禮服由冕冠、玄衣和纁〔xun勳,一种红色〕裳等組成,合稱冕服。

冕冠,是帝王和百官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最尊貴的禮冠。成語“冠冕堂皇”,就是從冠冕非常尊貴莊重這個意義上派生的。冕冠,包括冕綖〔yan延〕、垂旒〔liu留〕、充耳等幾個部分。冕綖,又稱“冕板”,在冕冠的頂部,通常用木頭製成,裱以細布,上面塗黑色,下面塗紅色,前圓後方(隱喻天與地),前低後高,呈傾斜狀,以表示俯伏謙遜;冕綖前後垂有旒,名垂旒,用五彩絲條作繩,上穿五彩圓珠,一串珠玉為一旒。帝王冕冠前後各12旒,用玉288顆,以表示王者不視非、不視邪的意思。後世“視而不見”一語即由此演繹而來。冕綖下面是冠,古稱冠卷。因為是用鐵絲、漆紗、細藤等編織成圈,故得名。冠兩旁各有一孔,用來穿插玉笄,與髮辮拴結。另在笄的一端,系上一根絲帶(名冠纓),從頷〔han含〕下繞過,再系在笄的另一端,以固定冠。在兩耳處,還各懸垂著一顆珠玉,名“黈纊〔toukuang偷上礦〕”,又名“充耳”或“瑱〔tian天〕”。據說這有提醒帝王應有所不聞、不聽信讒言的意思。珠玉在帝王行走時,會不斷晃動,輕輕敲打帝王的耳部,以警醒其對讒言充耳不聞。冕冠又分為大裘(羔裘)冕、袞〔gun滾〕冕、鷩〔bi蔽〕冕、毳〔cui脆〕冕、希冕、玄冕六種樣式,合稱“六冕”或“六服”。它們名稱有別,功用和形制也不同。大裘冕是帝王祭天的禮服;袞冕是帝王祭祀先王的禮服;鷩冕是帝王和貴族祭祀先公、行饗射典禮所著禮服;毳冕是帝王和貴族遙祀山川的禮服;希冕,又作“絺冕”,為用於祭祀社稷的禮服;玄冕則專用於小型的祭祀活動。

按照禮儀規定,凡戴冕冠者,必須身著冕服。冕服的質地、顏色和圖案不同,有等級的區別。如帝王冕服的玄衣,是用黑色材料做成的上衣,纁裳是用淺紅色材料做成的下裳。上衣繪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等六種圖案;下衣繡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fu福〕等六種圖案,合稱十二章紋。它們各自代表一定的意義。日、月、星辰,表示天子照臨天下,像日、月、星辰那樣光耀;山,象徵王者鎮重安定四方;龍,象徵人君善於應機變化;華蟲(一種雉鳥),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一種禮器),表示人主威猛而有智慧;藻(水草),表示潔淨,象徵王者有冰清玉潔的品格;火,表示王者率領百姓歸順天命的意思;粉米(白米),象徵人君有濟養眾生之德;黼,畫作斧形,表示王者善於決斷的意思;黻,畫作

帝王在最隆重的場合穿繪有十二章紋的冕服,其他場合則視其重要程度而遞減章紋,大體與冕旒的數目相應。如冠用九旒,則冕服用七章;冠用七旒,冕服則用五章,等等。另外,帝王在最隆重的場合還要足著赤舄〔xi隙〕絇〔qu渠〕履(一種用綢緞縫製而成、裝有防潮木底、繫帶的紅色鞋子)。在其他場合則要穿白色或黑色的舄。諸侯、卿大夫隨同帝王參加祭祀大典,冕服所用章紋要隨帝王所用章紋多少而遞減。如帝王用十二章紋,公卿只能用九章,侯伯只能用七章,以此類推。 冕服還有一些附件:一是“芾〔fu福〕”,即蔽膝,系在革帶上面,垂至膝前,象徵古代遮羞布,以表示不忘古的意思;二是“革帶”,用皮革製成,用來繫帶和綬;三是“大帶”(又稱絛帶),用絲織成,用來束腰,下垂部分叫“紳”。後世因此而稱有地位的人為“紳士”。此外還有“佩綬”和舄等。冕服歷代相沿,雖然不斷有所變革,但大體形制並未更易,始終被作為傳統的法服。直至清朝入主中原,冕服制度才被廢止。


冕服圖解
除冕服外,周代還有一種叫作弁服的禮服。它僅次於冕服,就是最早的朝服。據說因頭上所戴為弁,故稱。弁有爵弁、皮弁、韋弁、冠弁等多種形制。爵弁,又作“雀弁”,是僅次於冕的一種首服。它是士的最高等服飾,形制像冕,但冕綖沒有傾斜之勢,前後也沒有旒,在綖下作兩隻手掌相合狀,顏色也不是上黑下紅,而是“雀頭”色(一种红多黑少的顏色)。戴爵弁者,須上穿純衣(絲衣,即玄衣),下著纁裳,但不加章彩文飾,前用韎韐〔mei ge妹隔,祭服上的蔽膝〕代替冕服的芾。皮弁,為天子接受諸侯朝覲〔JIN盡〕或諸侯在朝及田獵等場合所戴。形狀像翻倒的杯子,用白鹿皮縫製而成。在縫合處,綴有一行光閃閃的玉石,像星星一樣耀目。所以《詩經·衛風·淇奧〔YU玉〕》有“會弁如星”的詩句。戴皮弁者,要上穿細佈白衣,下著素裳,裳在腰中打襉〔JIAN簡〕,前系韋鞸。韋弁,用韋(用茅蒐草染成的赤色熟皮)製成。主要用於軍事場合。執行軍事任務時,需戴赤弁,著赤衣、赤裳。其他場合,則用布作衣,下著素裳。冠弁,通稱皮冠。為田獵和習兵事時所戴。戴冠弁者,須上穿緇〔zi資,黑色〕布衣,下著積素裳(打褶的用白色無紋絲織物製作的下裳)。據《左傳·昭公二十年》載:有一次齊侯在沛澤田獵,傳令召見虞人(管理山澤的官吏)。虞人起初並未應召,後見齊侯戴起冠弁才進見。可知,不著冠弁是有違古禮的。雖卑微如虞人的小吏,也應以禮相待,不可輕侮。


爵弁
周代還有一種叫作玄端的朝會之服。上自天子,下至於士,均可穿著。它大多用黑色布帛裁制,衣袂和衣長同一尺寸,無章彩紋飾,形制端莊方正,故名玄端。和玄端配套的首服是委貌冠。委貌冠與皮弁造型相似,用黑色絹繒〔zeng增〕製作。 王后的服飾也有一定制度。共有褘〔hui揮〕衣、褕翟〔yudi於敵,一作褕狄〕、闕翟、鞠衣、展衣、褖〔tuan團去〕衣等六種(見《周禮·天官·內司服》),都屬於連衣裳。這六式衣服所以不分上下,據說是意在表示女子的崇尚專一。前三種是王后伴隨帝王參加各種祭祀大典時所穿的禮服,上面均畫有翟(長尾雉雞)形圖案作為裝飾,但顏色有玄、青、赤之別。鞠衣,是王后在養蠶季節到來時,用以祭告先帝所穿的黃綠色(如初生桑葉之色)禮服。展衣,又名襢〔tan坦〕衣,是王后禮見帝王、宴見賓客時所穿白色禮服。褖衣則為平日所穿黑色便服。在穿著這些服裝時,為顯示它們各自的色彩,還要襯以素紗(白色紗縠〔hu斛〕)。此外,王后在最隆重的場合還要以“副”(像漢代的假髻步搖)為首服,足著黑舄。至於其他貴婦的服飾,也訂有具體制度,嚴格體現著等級差別。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