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的賦稅與勞役

第16章 第一節三代至秦的重役

古代國家為維持其存在和行使其職能,不僅需要消耗相當數量的物質資料,而且需要相當數量的勞動力供它支配,為它效勞。國家所需要的物質資料是從社會強制、無償徵集的,它所需要役使的勞動力,也是從社會強制地、無償地徵集的,這就是古代的勞役,又稱徭役。勞役包括兵役和力役。國家要建立一定數量的軍隊,百姓必須按照規定服兵役。力役則是為國家從事各種勞務,如修建宮室、城池、官府,運送官物,追捕盜賊以及官府差遣百姓從事的其他活動。賦稅是對人民財產的直接榨取,是對人民勞動產品的掠奪。而勞役則是對勞動者人身的直接奴役和驅使,是對人民的生產勞動時間的直接侵占。 古代役重於賦。夏朝和商朝勞役的具體規定不詳。據說夏朝最後一個君主——桀,就是因為窮竭民力,賦斂無度,人民無法生存下去,才招致其統治的滅亡。商朝建立後,兵役和力役也非常沉重。商統治者經常對四夷用兵,每次用兵都有數千人,甚至過萬人。據說在牧野(今河南淇縣南)抵抗周武王的進攻時,商紂王軍隊倒戈起義的就有17萬(一說70萬)人。西周的兵役又稱軍賦,包括當兵和貢納軍用物資兩個方面。軍賦以“甸”為單位徵收。每甸是64井(據《周禮》記載,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每甸576戶),每年要為國家供備軍馬四匹,兵車一乘,牛12頭,甲士三人,步卒72人。武器裝備也要服兵役者自己準備。據《周禮》規定,西周的力役一般是一戶出一人。服役年齡,城市居民自20歲到60歲,農村居民從15歲到65歲。服役天數根據年景加以區別。豐年,即10天中要有三天為國家服勞役,一年中有將近1/3的時間從事國家力役。中下等年景,“旬用二日”。顆粒無收年頭,也要“旬用一日”,只有大饑荒、大瘟疫年頭,才免去力役之徵。西周的徭役無休無止,是壓在人民頭上的一項沉重負擔。中有許多詩篇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繁重徭役的怨恨。他們說,國家的勞役沒有完了的時侯,征夫就像曠野上的野牛,奔走不停,從早到晚,不得休息。他們登上山頂,遙望家鄉,想起妻子不得團圓,父母沒人侍養,田地荒蕪,得不到耕種,經常淚如雨下。他們想回家卻不能回家,轉念役夫蒙受的各種痛苦,過的非人的生活,他們甚至發出了“生不如死”的慘痛呼號。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連綿不斷,加上各國奴隸主貴族統治集團日益腐朽,百姓所負擔的兵役和力役都極為沈重。以齊國為例,“民三其力,二入於公”(《左傳·昭公三年》)。如果把百姓的全部勞動分為三份,就有兩份為國家所佔有,可見當時賦役的沉重。各國統治者為了滿足自己的奢侈需要,大量修建宮室、臺榭、苑囿、鐘鼓,經常在農忙季節徵發民伕,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人民無法忍受繁重的徭役,經常被迫起義造反。例如,周襄王十一年(公元前641年),梁國統治者不顧人民反對,大興土木,勞苦民力,多次修築城牆宮室,實際並沒有人居住。又藉口外國要來侵犯,圍繞王宮挖掘塹溝,百姓疲憊不堪,結果暴動而逃,梁國因此被秦國所滅。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衛國工匠由於長期服役,不得休息,忍無可忍,也舉行暴動,投入了反對衛侯的鬥爭,把衛侯趕跑。

戰國更是一個戰爭頻繁的時代,戰爭的規模和殘酷程度遠過春秋時代,兵役和力役也比春秋時期更加繁重。各國用兵動輒幾十萬人。例如,秦趙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之戰時,趙國出兵40萬。為了擊敗趙國,秦昭王親臨河北,徵發15歲以上男子,全部到長平戰場,斷趙救兵及糧草。一個國家,有時甚至讓百姓全部從軍,都不能滿足戰爭的需要。秦國當時就遇到這樣一個矛盾:如果讓百姓種地,發展農業生產,戰場上兵員就不足。如果讓百姓去當兵打仗,田地就沒有人耕種了。所以,有人就提出徠〔lai賴〕民主張,即實行優惠的賦役政策,吸引韓、趙、魏的百姓來秦國務農,而讓秦國人去服兵役,這樣就可以做到農與戰兩不誤。除戰爭之外,和戰爭相聯繫的修築城池,運送軍需物資,製造武器等力役自然也隨之增加。據漢代董仲舒講,秦自商鞅變法,建立封建制度以後,在不斷的兼併戰爭中,僅法律規定的力役就是古代的30倍。農民每年要服勞役一個月,稱“更卒”,一生中還要擔任“正卒”一年,到邊疆“屯戍”一年。而實際徵發的勞役,則遠遠超過這個數字。例如,徵發百姓修造的各項工程,如果一年之內損壞,各縣必須重新興發民伕修建,但不算在應服徭役天數之內。

秦統一全國後,為了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和貴族統治集團的奢侈生活的需要,勞役劇增。例如,大修從咸陽到燕、齊、吳、楚的馳道,築九原(今包頭西北)到咸陽的直道,又在雲貴地區修“五尺道”,造攀越五嶺的新道,開掘溝通湘江和漓江的靈渠,數十萬人修阿房宮,70萬人修驪山陵,50萬人大規模修築長城,發兵30萬打匈奴,50萬攻百越,死傷不計其數。軍糧30石才能運抵一石。大規模的力役、兵役,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丁男被甲,丁女轉輸”(《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行者不還,往者莫返”(《漢書·伍被傳》)。秦王朝刑法極為嚴酷,應役誤期,要受嚴厲處罰,戍卒失期,要被處死。沉重的徭役和殘暴的統治,使百姓忍無可忍,終於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公元前209年,秦徵發本來免除徭役的閭左窮人遠戍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一行900人走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遇雨,不能按期到達。擔任屯長的陳勝、吳廣動員戍卒說:大家遇雨誤期,依法都得處死,即使不被斬首,戍卒應役死而不還者,本來就有十之六七。反正是一死,不如造反還有一線生路。憤怒的群眾紛紛響應他們的號召,揭竿而起。秦王朝終於被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點燃的農民起義的烈火埋葬了。


註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