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漢化佛教法器服飾略說

第24章 第五節淨瓶——軍持

瓶是梵文Kundika的意譯,音譯有“軍持”、“軍遲”、“君持”、“君遲”、“捃稚迦”等。是盛水的容器,俗稱“水瓶”的便是。在古代南亞次大陸,根據用途之不同,它分淨瓶、觸瓶兩大類。 “觸”是“不淨”的意思。觸瓶就是專供作此種用途的瓶,如沖廁所等用。義淨的《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第六條“水有二瓶”中,對它們的形制與用法有生動形象的說明: 凡水分淨、觸,瓶有二枚。淨者咸用瓦、瓷,觸者任兼銅、鐵。淨擬非時飲用,觸乃便利所須。淨則淨手方持,必須安著淨處。觸乃觸手隨執,可於觸處置之。唯斯淨瓶及新淨器所盛之水,非時合飲。餘器盛者,名為時水,中前受飲,即是無愆。若於午後,飲便有過。其作瓶法:蓋須連口,頂出尖台,可高兩指,上通小穴,粗如銅箸,飲水可在此中。旁邊則別開圓孔,擁口令上,豎高兩指,孔如錢許——添水宜於此處,可受二三升,小成無用。斯之二穴,恐蟲、塵入,或可著蓋——或以竹、木,或將布葉而裹塞之。

接著,說明瓶袋的製作方法: 其瓶袋法式:可取布長二尺,寬一尺許,角攝兩頭,對處縫合。於兩角頭連施一襻,才長一磔。內瓶在中,掛膊而去。 補充說幾句:“時”指的是佛門過午不食的時。過午再吃食物,就是非時食了。可是,飲水——現代則寬鬆到可以喝點果汁之類飲料——則不限制(包括飲茶)。按義淨在古代南亞次大陸所見,非時飲水還非得用淨瓶存的水不可。淨瓶的樣式,則像一個大肚細脖細壺嘴的中國酒壺。觀音掌握的本是這個器皿,為了插青青河畔柳,衍變成中國長頸花瓶的樣式,不帶壺嘴兒,成為法寶。其實,在古代南亞次大陸它也就是個日用器物罷了,僧俗都用。主要是在漢化了的觀音那裡,提高了它的身分,並使之神秘化和成為神聖之物了。

必須說明的是,古代南亞次大陸另有一種瓶,梵文稱為Kalasa的便是。意譯為瓶、賢瓶、善瓶、德瓶、功德瓶、如意瓶、吉祥瓶、滿瓶、賢德瓶等;音譯則為“迦羅奢”。密宗在曼荼羅(壇城)中常用此瓶,也用來灌頂。另有一種梵文稱為Purna-ghata的,也是一種瓶,音譯“本囊伽吒”,意譯“滿瓶”。在中國佛教圖畫中,不太能看出這兩種瓶和軍持的明顯區別。特別在中國近代實物中,如密宗壇城內盛香料和藥品的瓶,大多中國化了。圖畫中如唐代敦煌所出絹畫中的“毗沙門天王與眷屬出行圖”,天王上方畫有六牙白象,象鼻子上絞動一個瓶子,瓶中不斷湧出金銀寶貝,那個瓶就是如意瓶。必須把後兩種瓶和前面所說的比丘十八物中的軍持區別開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