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漢化佛教法器服飾略說

第11章 第三節彩畫莊嚴

殿堂內的彩畫裝飾,也是莊嚴的一部分。其中大多為佛教人物和故事畫。還有少部分屬於密宗的“曼荼羅”系統。應該說明,這些壁畫彩繪、天井平棋等,凡是繪製在殿堂內的,那就是莊嚴的一部分。還有一些畫卷、掛軸等,本來是獨立的,當它們為了某種用途——如水陸法會——張掛在殿堂之內時,除了聖賢像是供奉對像外,有的也可視為莊嚴的一部分。但是,當它們獨立在殿堂之外時,可就不能算是莊嚴了。不過,為了說明的方便,我們還是得從它們本身說起。 相傳自有佛寺之日起,就在殿堂內繪製彩畫莊嚴。這是見於佛經的,特別是見於律部明文的: 給孤長者施園(按:指的是最初的佛教“寺院”之一的“祇樹給孤獨園”)之後,作如是念:“若不彩畫,便不端嚴。佛若許者,我欲莊飾。”即往白佛,佛言:“隨意,當畫。”聞佛聽已,集諸彩色,並喚畫工,報言:“此是彩色,可畫寺中。”答曰:“從何處作,欲畫何物?”報言:“我亦未知,當往問佛。”佛言:“長者!於門兩頰應作執杖藥叉,次傍一面作大神通變,又於一面畫作五趣生死之輪。簷下畫作本生事。佛殿門傍畫持鬘藥叉。於講堂處畫老宿必芻宣揚法要。於食堂處畫持餅藥叉。於庫門傍畫執寶藥叉。安水堂處畫龍持水瓶著妙瓔珞。浴室、火堂,依《天使經》法式畫之,並畫少多“地獄變”。於瞻病堂畫如來像——躬自看病。大小行處(按:廁所)畫作死屍——形容可畏。若於房內(按:僧人住所),應畫白骨骷髏。”是時長者從佛聞已,禮足而去,依教畫飾,既並畫已。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十七)

佛祖釋迦牟尼崇尚樸實無華,當年的給孤獨園是否作如此的彩畫莊嚴,不得而知。後來的律藏可是所載如上,十分明確。漢化佛教寺院壁畫自南北朝以來雖有內容方面的改變,但基本上改動不大,並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統。以下分別概述之。 佛寺壁畫多集中於主要殿堂,如大殿、法堂等處。還有專於大殿前後兩側闢遊廊為畫廊的。內容多為佛傳、佛本生故事、經變畫等。 佛傳內容如“八相成道”的壁畫,最少要畫八幅,多則可有幾十幅。如山西太原多福寺大殿、五台山南山寺大殿,各有明中葉所繪佛傳連環畫式故事畫84幅,可稱代表作。青海樂都瞿曇寺28間半壁式畫廊明初所繪佛傳連環畫,則是廊畫代表作。佛傳連環畫,一般均配“榜題”以說明內容。如瞿曇寺廊畫即配以七言詩。明代人據唐代王勃《釋迦如來成道記》原文2000餘字加以擴展,繪成《釋迦源流》連環畫,刻成大型木刻本,成為我國古代最流行的一種宗教連環畫。此後壁畫畫工多以之為藍本,略加損益。清代人更擴而充之,繪成《釋迦如來應化事蹟》,並引用經典說明各幅內容,其木刻本在各地迭經翻刻,成為近現代佛寺壁畫範本。這部連環畫圖本,與《孔子聖蹟圖》、《老君歷世應化圖說》鼎足而三,合為儒、釋、道三教祖師爺生平圖說集。

佛本生故事,是佛“前生”的經歷。漢譯佛經中記述的有五六百個故事,壁畫常繪出的是其中最著名的幾個。約舉如下: 雪山大士為聞半偈法以身奉羅剎(出《大涅槃經》卷十四); 睒子菩薩孝養瞽親,為王誤射而得還蘇(出《菩薩睒子經》、《六度集經》); 屍毗王以身貿鴿; 月光王以頭施與婆羅門(上二事均出《月光菩薩經》和《賢愚經》卷六); 普明王為鹿足王所捉,請期七日,還來就死,不妄語(出《智度論》卷四和《仁王般若經》); 須達拏太子以妻兒施婆羅門(出《智度論》卷十二和《太子須達拏經》); 薩埵王子捨身飼虎(出《金光明經》卷四和《賢愚經》); 慕魄太子十三歲之間為無言之行(出《太子慕魄經》);

九色鹿王行忍辱(出《九色鹿經》)。 這些故事常以連環畫形式繪出,配上“榜題”簡單說明。 佛本生故事更常繪製於古代石窟中。近年來,出版了許多介紹本生故事的通俗小冊子。它們雖以介紹石窟繪畫為主要目的,可是,讀一讀,對了解佛寺壁畫也大有幫助。 經變圖也是常見題材。應該說明,凡是將佛經中所敘的故事繪為圖畫,就名為佛經變相,簡稱“變相”或“經變”,還可再簡稱“變”。佛傳圖和本生圖也是根據佛經所說的故事畫的,也應屬於經變一類,但是,因為內容是表達釋迦牟尼佛今生或過去生中的事蹟,所以別為佛傳圖和本生圖。此外,專門描繪某一經中一段或全部所說的內容的畫,稱為經變圖。如根據《阿彌陀經》繪畫極樂世界的情況,叫作極樂淨土變或阿彌陀淨土變;根據《觀無量壽經》繪畫韋提希夫人被囚和觀極樂世界十六觀法,叫作觀無量壽佛經變;根據《藥師本願經》繪畫藥師佛淨土情況,叫作藥師經變;根據《彌勒上生經》繪畫彌勒菩薩在兜率天說法,叫作彌勒上生經變;根據《彌勒下生經》繪畫彌勒成佛的情況,叫作彌勒下生經變;根據《華嚴經》所繪毘盧佛說法、或華嚴藏世界、或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叫作華嚴經變;根據《維摩經》所繪十大弟子與維摩問答、文殊問疾、天女散花等,叫作維摩經變;根據《法華經》繪畫佛說法相,叫作法華經變;根據《金剛經》繪畫佛說法相,叫作金剛經變;根據《楞伽經》繪畫佛說法相,叫作楞伽經變;根據《法華經·普門品》繪畫觀音普門示現三十二應相,叫作觀音經變;根據《大悲心陀羅尼經》繪畫大悲觀音像,叫作大悲經變;根據《楞嚴經》繪畫二十五圓通相,叫作楞嚴經變。此外,繪畫地獄情況或《十王經》中地獄十王審案情況,叫作地獄變,等等。經變也常繪製於古代石窟中,近年來也有許多通俗小冊子出版,分別介紹,可以參看。應注意的是,經變圖中所繪佛國樂土,多以南北朝至隋唐大型佛寺建築為藍本,而加以擴大化、理想化。如圖的下部常繪出十字形魚沼飛樑式八功德水蓮池,連通廣大水域。現實中只有山西太原晉祠有此種建築,水域也較小。此外,伎樂供養中,莫高窟壁畫出現著名的“反彈琵琶”伎樂天女,其形象現已成為敦煌市的標誌。據老友李正宇同志說,現實中絕無此種彈奏法。這都是理想化的表現。但建築樣式卻是隋唐的,後代壁畫仍用舊粉本,雖帶有時代烙印,改動不大,可供建築考古之資。樂隊和演奏的樂器,也是到唐代為止的二部伎樂隊的簡化,可供音樂考古之用。以上略舉兩項,希望讀者觀畫時別具隻眼,多方領會。

此外,還有一些印度與中國的佛教歷史畫,其中包括高僧影像,或繪其生平,或突出事蹟圖。外國的,如印度的阿育王故事即是。常繪的是中國內容,如白馬馱經圖,番王禮佛圖(從“石勒禮佛圖澄圖”變化),虎溪三笑圖,東林蓮社圖,生公說法圖,梁武帝翻經圖,梁武帝與誌公論法圖,達摩渡江圖,達摩面壁圖,二祖調心圖,玄奘取經圖,五祖授衣圖,圓澤三生圖,豐幹與寒山、拾得天台說問圖等。 再有一些寓意畫,常見的有富哲學意味的“水月觀音圖”、“猴群撈月圖”,以及禪宗的“洗像圖”。禪宗主張破除一切名相的執著,稱為掃相,便畫作大象,一人用掃帚掃之,或用水洗之,題為掃像圖或洗像圖。 上述壁畫題材,有許多,特別是經變畫、高僧影像與佛教故事圖、寓意畫、水陸畫,更常以捲軸畫形式存於寺院中或流傳於民間。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