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南洋華僑史話

第30章 第二節華僑馬來語和文學

南洋華僑史話 巫乐华 1178 2018-03-20
土生的印尼華僑的特點之一是不講華語而使用居住地的方言。印尼是一個方言複雜的國度,僅在華僑聚居的爪哇島就流通著巽他語、爪哇語和沿海城市的“低級馬來語”(與官方保護與推行的“高級馬來語”相對而言)。使用爪哇語、巽他語的土生華僑在當地的文化藝術領域裡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出現了作家。大約在19世紀中期,土生華僑逐漸使用在低級馬來語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華僑馬來語”(也叫“中華馬來語”、“市場馬來語”)。這種馬來語的基本語法和基本詞彙是馬來語,但糅入了很多漢語的表達方法,吸收了大量漢語(主要是閩南方言)詞彙。它不僅成為操不同方言的土生華僑的口頭和書面語言,而且在實際上成為巴達維亞(今雅加達)所有居民的混合通用語。今天印尼統一的民族語言是在20世紀確定的,它的基礎是先前在印尼各地區流行的馬來語。華僑馬來語是馬來語的一個分支,它對統一的印尼語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華僑馬來語中有大量的漢語(閩南方言)藉詞,這些藉詞大部分為日常生活和商業用語,它們現在已經成為統一的印尼語言中的詞彙。華僑,更具體說是土生華僑在印尼統一的民族語言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應予肯定。

1901年,土生華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份馬來文報《理報》。隨後,形形色色的馬來文出版物包括孔孟著作、中國文史、創作小說紛紛問世,土生華僑的馬來語文學也開始出現。最早的作品大多是中國古典小說的譯文。有學者作過統計,從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60年代初,印尼的華人作家共創作和翻譯了3000餘部作品。其中,翻譯中國作品759部,而同一時期翻譯的西方作品只有233部。在將近100年的時間裡,而且是在條件十分困難的條件下,中國的古典作品如此大量地被譯成同一種外文,這是舉世罕見的。譯者幾乎毫無例外的都是華僑,特別是土生華僑。古典小說精品,除、等少數幾種外,幾乎都有馬來文譯本。在1883年就譯出,這本書從1883—1912年短短的29年裡,在爪哇各地至少出版了六個版本。 1885年譯出,在以後的百年里至少出了四個譯本,有三個譯本。其他如《精忠岳傳》、、,各種公案俠義小說、神怪小說以及儒家著作相繼翻譯出版過。一些說唱文學作品,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有多種譯本,並用地方劇種演出梁祝故事。梁祝故事家喻戶曉,不僅征服了土生華僑社會,而且深入到印尼的各階層中。總之,大批中國優秀古典文學作品通過土生華僑的翻譯、出版,不僅受到不識中文的土生華僑讀者的歡迎,而且也在印尼原住民中間擁有很多讀者,大大促進了他們對中國悠久文明歷史的了解。土生華僑譯者的貢獻是十分傑出的。

中國是一個世界文明古國,中國文化傳播東南亞並對這一地區的社會文化的發展產生過積極的影響,這是歷史事實。在印尼,傳播的媒介是中國移民及其後裔土生華僑。通過印尼華僑在傳播中華文化中的作用我們可以看到,在印尼,乃至在整個東南亞,華僑還扮演了文化使者的角色。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