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老子與道家

第24章 第五節道家思想在道教中的浮沉

老子與道家 李申 2194 2018-03-20
東漢時代的《太平經》,雖然主張用老子之道治國,但從份量上說,這樣的言論太少。 《太平經》總共100多卷,老子的思想被汪洋大海一樣的其他言論淹沒了。後來,《老子》日益被當成講長生不老的氣功書。但是如葛洪所說,當時的道書非常多,屬於黃老道家的則非常少。幾部寥若晨星的道家著作,也淹沒在其他道書的汪洋大海之中。王弼、郭像等人注《老子》、注,但不是在註道經。在他們眼裡,老子、莊子還是大思想家,不是神;老子、莊子的書,還是思想家的著作,不是神寫的書。從整個社會看來,僅在少數道士們眼中,老子才是神,是太上老君。老子一書,即使在道士中間,地位也不算高。至於、《列子》等書,甚至還沒有進入道教的範圍。 但是,歷史使道家著作一部又一部地成了道教的經典,歷史又讓道家著作在道教中的地位一步步地升高。

漢代以後,儒家成了國家的統治思想,有一套龐大而深刻的理論,指導著政治,指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後來,佛教進來了。佛教也有一套龐大而深刻的理論。它宣稱要普度眾生,它要人們放棄一切物質慾望,去追求那無限寂靜的精神境界。可是道士們在幹什麼呢?他們把牙齒敲得咯咯響,一口一口咽唾沫,說這就是玉液瓊漿;他們教人調正自己的呼吸,到處採藥以求煉成仙丹或黃金,其目的是為了肉體長生。為了防止在修煉過程中受到不必要的干擾,他們掐訣念咒,畫符驅鬼,保存了許多原始宗教的巫術。在儒家和佛教看來,肉體長生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一種低級的、非常可鄙的追求。所用的手段,有些也非常低級。有關這些手段的理論,水平也極差。在宗教鬥爭中,儒家和佛教不斷指出,只有老子的,其精神還算高尚,其理論水平還算高超。三種宗教相互鬥爭的現實逼迫著道教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向。

張角起義的時候,道教就教人積德行善。南北朝時代(公元420—589年),無論是在南朝還是在北朝,道士們普遍要求人們積德行善,並且說只有行善的人才能成仙。他們從佛教裡學來了業報輪迴一類的思想,教育人們不要作惡。人的行為,都受心的支配,所以有不少道士,逐漸把修煉的重心移到心靈的修養方面。 然而《老子》本來就要求人們修養自己的心,要知足,要退讓,反對物慾,反對追求物質利益。所以在隋朝末年,一些道士在宣講教義的時候,主要講的就是《老子》。到唐朝,唐高宗時代,皇帝經常組織道士、和尚、儒家三教公開辯論。道士們所持的理論,主要是《老子》的學說。比如有一次,道士們立論說:道生一切。和尚反駁道:道生善,但道是否生惡?道士說:道是善,怎能生惡!和尚說:道不生惡,惡從何來?道士們張口結舌。

據佛教記載,每次辯論總是道教失敗、佛教勝利。當時佛教僧侶文化、理論水平較高,道教徒文化、理論水平較低,但道教也未必全是失敗。一次佛教方面立論:摩訶般若波羅密。意思是“大智慧到彼岸”。道士說:你們佛教常說“非彼非此”,為啥還說到彼岸?和尚答道:從佛教智慧看來沒有彼此,到彼岸只是感嘆和讚美。道士馬上反駁說:既然沒有彼此,為何不讚美說到此岸?我想這些問題,和尚們也是難以回答的。 在斗爭中,道教的理論水平一天天提高,同時也日益迫切地感到對理論的需要。當然,理論可以創造,但是,假若有現成的東西,當然更為方便。所以,唐代國家把道家著作正式命名為道經,不僅是為了神化自己,而且適應了道教自身發展的理論需要。

但是,這些著作幾乎沒有一本主張追求長生不死,相反,他們把生命看作是禍根(如老子),或者要求同樣地看待生死(如莊子),那麼,修道的目的是什麼呢? 從這時候起,隨著道家著作在道教中地位的不斷提高,道教神仙的性質也悄悄發生了變化,它們不再是肉體長生、在天空遨遊的仙人,甚至反對追求肉體長生。修道的目的,也從肉體長生轉向心靈修養。唐代一些道士明確提出:“修道即修心”,“修心即修道”(《太上老君說元道真經》)。道士們還造了一部《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其中心內容是:心裡清靜就是一切!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的弟弟蘇轍說:《常清靜經》和佛教的《般若心經》差不多。 從宋代開始,道教逐漸分化為南北兩大派。人們像稱呼唐代禪宗的南北兩派一樣,也稱它們為南宗、北宗。南宗的創始人叫張伯端(公元987—1082年),他說:

《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 (張伯端《悟真篇》) 就是說,和《陰符經》,才是道教最重要的經典。 北宗又叫“全真教”,創始人叫王重陽(公元1113—1169年)。他不主張教徒們多讀經。在他要求必讀的幾部經中,老子是最重要的一部。 明代(公元1368—1644年),有人整理以前的道書,編成了《正統道藏》,其中道家的著作佔有重要的地位。清代(公元1644—1911年),又有人嫌《道藏》收的書太多,一般人難以讀完,於是就加以篩選,編為《道藏輯要》。後來又有人編《道藏舉要》。 《老子》及其他道家著作在道教典籍中佔有更重要的地位。 魏晉時代,整個社會還沒把老子當作神。唐宋以後,朱熹(公元1130—1200年)等著名的思想家,不得不極力辯解:“老子是人,不是神,莊子就說過,他死了!”因此,這一時期,有些人儘管不信道教,也往往把《老子》看作道經。他們注《老子》,也像佛教以外的人註解佛經一樣,他們自己雖是俗人,但他們註解的,是道教的經。

老子在世的時候,他的學說沒有引起多少人的重視。他死後若干年,人們把他當成神,封他做皇帝;他的書,被當成宗教經典。因為他死了,他的形象可以任人塑造,他的話可以任人解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