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老子與道家

第22章 第三節《老子》成了養生(氣功)書

老子與道家 李申 2591 2018-03-20
黃巾起義失敗,張魯投降曹操,使道教的政治理想受到極大打擊。魏晉以後,道教徒雖然領導過多次農民起義,但都是強弩之末,規模不大,而且很快被鎮壓下去。現實迫使道教徒們把主要精力用來追求得道成仙。 據可靠的文獻資料,追求成仙的活動大約開始於戰國時代。秦始皇、漢武帝,都是追求長生不死的帶頭人。但直到東漢時代,追求成仙和道教的關係並不密切,道教是道教,成仙是成仙。所以直到晉代,葛洪寫《抱朴子內篇》,還常常發生疑問:《老子》和長生不死到底是什麼關係?他說《老子》五千言,只是泛泛而談,難得要領。況且成仙要吃金丹,《老子》輕視黃金之類的“難得之貨”,如何能支持煉金煉丹?至於等書,更是沒有一句至理名言。 是的,不僅不講長生不死,甚至反對那些爭取長壽的養形之士。 《老子》也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這就是說,我所以有禍患,就是由於我有這個身體,假如沒有我這個身體,我還會有什麼災難呢?他當然也不會去追求長生不死。

聲稱有長生藥或不死方的人叫方士。方士興起於戰國時代。當漢初行黃老的時候,曾有方士投奔漢文帝。時隔不久,漢文帝就發現方士行騙,於是殺了行騙者,並且從此以後再不接近方士。 到漢武帝時期,方士的活動空前活躍,他們聲稱能見到神仙,為漢武帝找來不死藥。有的方士被封為將軍,甚至一人兼任四五個將軍,並且做了漢武帝的乘龍快婿。漢武帝一方面獨尊儒術,另一方面就是罷黜百家。這些方士,自然不能是黃老道家人物,因為黃老在罷黜之列,豈容他們如此活躍!有的學者已經指出,秦漢時代的儒生,一大部分就是方士。至少可以說,漢武帝時期,方士還是儒家的附屬品。 漢武帝求仙失敗,留下的教訓極其深刻。以後的皇帝,雖然也有想求仙長生的,但都遠遠趕不上漢武帝的執著和虔誠。皇帝對方士疏遠了,不少方土流落民間。方士的活動不限於求長生一個方面,但卻以此最為世人注目。

追求長生有兩種辦法:一種是服藥,服黃精、靈芝、芝麻、茯苓、雲母、石英、黃金、水銀、丹砂等等,由此發展出用鉛汞煉丹,《老子》、等和這一派始終沒有什麼關係;另一種是自我鍛煉。自我鍛煉也有兩種辦法:一是動功,另一是靜功。書裡說,有人學狗熊和鳥兒的動作來鍛煉身體。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東漢末年華佗的“五禽戲”,都屬於動功類。這一派的理論是“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認為身體經常活動有益健康,可以延年益壽,這和今天的體育理論差不多。另一派看到,思慮傷神,勞累傷身,所以主張安靜。這一派也有種種說法,但要點歸為呼吸微細,細到難以覺察,就像嬰兒在娘胎裡的呼吸,所以又叫“胎息”,後來統稱“服氣”。大約由於主張安靜,就和老子哲學掛上了鉤。西漢末,有人說老子活了幾百歲,就是由於他“恬淡養性”。 (桓譚《新論·祛蔽》)“恬淡”不僅是不追求物質享受,也包括心靈寧靜,身體少動。老子既然這樣得以長壽,《老子》書講的道理自然對長壽有益。大約在東漢,有人就用靜氣功的觀點去注《老子》,這就是河上公的《老子注》。

河上公是傳說中的人物,說是漢文帝一次在河邊碰到一個老人,給他留下一本書,自己就升上了天。這本書就是《老子注》。有的學者考證,它大約是東漢時代的作品。 河上公《老子注》把老子的道分為兩種:常道,是自然長生之道;可道,是治國之道。當然,自然長生之道才是根本。要求長生,就要不思慮,也不管政事,使精神不離開身體。還要節制情慾,不要結婚。總之是安靜、養神,這樣就可長生不死。這個注本可能還有個序言,講叩齒咽液,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河上公《老子注》認為,生物之所以身體和柔,就是因為體內有元氣。當然,對人來說,元氣的存在也是長生的必要條件。元氣在人體內出入的門戶,就是鼻子和口。所以這個注本特別重視鼻子和口,認為鼻口就是《老子》說的玄牝。並且認為,人能保持這個元氣使它不致散失,就可以長生不死。老子說:“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老子》第十三章),這本是哀嘆肉體的存在成了憂患的根源。河上公注卻認為,這是老子在嚮往長生神仙。因為假若得道成仙,就沒有這個肉體,就可飛升上天,任意出入,和道同樣神妙,還有什麼憂患呢?

從此以後,以長生不死的立場去注《老子》,把《老子》說成是氣功書,成了道教信徒們的專利。 流傳至今的還有一本《老子想爾注》,道士們說是第一代天師張道陵的注本,學者們認為可能是這一派的作品。 《老子想爾注》說,要求長生,關鍵是信道。道的要點,就是自然,清靜。清靜的重要內容,就是保精,不結婚,這樣可長生不死。 《老子想爾注》把行善作為得道成仙的重要手段。行善的內容,有不追求富貴,保持清靜,還有忠孝仁義等等,這是道家的道德律條和儒家道德律條的結合。 《老子想爾注》宣稱,人若遵守他們的戒律,積累善行,就可以長生不死。 《老子想爾注》中,天似乎仍然是最高神。人行仁義如果虔誠,天自然就會獎賞;如果不虔誠,天也必定處罰。它要求人們尊道而畏天。這樣一種思想格局,和五斗米道是大體一致的。

徹底以長生、氣功觀點注《老子》的,當推《老子節解》。比如《老子》說:“清靜為天下正。”《老子節解》說,這是教人“入深山,行清靜,守自然”,做神仙;《老子》說:“以百姓之心為心。”《老子節解》說,這是教人“行氣”,“以神為心”,讓氣流遍全身;《老子》說:“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老子節解》說,大國是腦袋,小國指丹田,這是要人“閉氣咽液,下流丹田”,“胎息引之,還補其腦”。 直到今天,還有不少氣功師,甚至專治中國古代文化的學者,也說《老子》是氣功書,對《老子》的這種態度,真是源遠而流長了。要說服他們,是非常困難的。我們還是講一點故事,搬一位偉大的古人來作援兵吧。 唐朝初年,玄奘(公元602—664年),也就是上的那個唐僧,從“西天”取經回來以後,把取來的許多經都譯成了漢文。唐太宗似乎覺得光譯人家的,有失面子,咱們也得有點什麼譯給人家。於是命令玄奘把《老子》譯成梵文,介紹給印度,並派兩個道士協助他工作。玄奘堅決不譯河上公注本的那個序言,因為這個序言講“叩齒咽液”,也就是說,講氣功。而講“叩齒咽液”,則是“同巫覡之淫哇,等禽獸之淺術”。就是說,叩齒咽液之類,好像巫婆神漢們的胡說八道,近乎動物的自我保養。玄奘對氣功的態度,另當別論,但他認為那決不是《老子》的本義。這是一個嚴肅的宗教學者的真知灼見。

玄奘是否完成了唐太宗交給他的任務,已經弄不清了。但河上公注的那個序言,大約從此就傳不下來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