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老子與道家

第20章 第五章獨尊儒術以後道家人物和道家學說的命運

老子與道家 李申 3410 2018-03-20
獨尊儒術以後,儒生的地位越來越高,皇帝從小也受儒家教育。第一個完全在儒家思想熏陶下成長起來的皇帝是漢元帝。 漢元帝儒學修養很好,但對於治國卻不甚了了。有人誣衊他老師為臣不忠,應當“召致廷尉”。他不懂什麼叫“召致廷尉”,糊里糊塗就同意了。幾天以後,才知道老師被下了獄。 這樣辦事,國家怎能治好。漢元帝以後,政治越來越壞。一些人大約認為這與儒家思想有關,於是想起了黃老道家。西漢末年,甘忠可向皇帝獻《包元太平經》,不少學者認為,這是《太平經》的前身。 《太平經》是東漢時剛剛興起的道教的經典。它的許多思想和當時流行的天人感應、讖緯迷信思想一致,不同的是,它主張用黃老之道治國。 《太平經》說:多少世代以來,人們拋棄了道,專以“威武”相治,使得天神也不高興。它要求君主要像對待父親一樣,聽老君的話。因為老君雖然是臣,但他的道寶貴。把老君當師父,就是把道當師父,可以治國平天下。

這裡說的老君就是老子。 中國古代社會和西方一樣,重大的事情,必須說成是神的意志,才能讓人們相信。比如要問:為什麼他做了皇帝?回答只能是:因為神讓他做的。或者乾脆說他是上帝的兒子。所以中國古代皇帝的別名就是“天子”。漢代獨尊儒術,儒術的創造者是孔子,所以孔子就必須被神化。漢代人說,孔子的主張是為漢代製訂的,他能未卜先知,甚至體形也和常人不同。總之,他是神,至少是神派來的。 那一邊神化孔子,這一邊就神化老子。司馬遷那時候就听說,老子修道養壽,活了160歲,甚至有說200多歲的。西漢末年,又有人說,老子活了好幾百歲。東漢初,光武帝劉秀的兒子劉英喜歡黃老學,同時供奉佛祖。到東漢末年,不僅民間已把老子當成神,而且漢桓帝也在宮中把老子當神來供奉。當時傳說,從上古以來,老君不斷從天上下來,做君主的老師,指導他們治理國家。

所以東漢時代人們崇拜、甚至供奉老子,大多和政治有關。西漢末年,甘忠可獻《包元太平經》,被皇帝處死。甘忠可的弟子們終於得到新皇帝的信任。他們罷免了許多官吏,企圖推行自己的主張,但沒有成功。東漢時,又有人一再把《太平經》獻給皇帝。有的大臣認為,這書許多道理講得很好,應該採納,甚至皇帝也動了心。但有的大臣說,這書的道理有問題,不能採納。 《太平經》雖未被皇帝採納,但它的思想卻深入人心。 《太平經》是一部致太平的書。 “太”的意思是大,“平”是公平。 “太平”即大的公平,或者說是真正的公平、正義。也就是說,它把追求一個真正公平、正義的理想社會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 《太平經》曾被人屢次獻給皇帝,那意思非常明白,也就是希望皇帝照這本書的主張辦事,實現天下太平。據獻書人說,《太平經》“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後漢書·襄楷傳》)。 “奉天地”,也就是把天作為至上神。在這一點上,《太平經》和漢初的黃老沒有什麼差別。五行,即金木水火土,這是戰國秦漢時代的思想家對世界上所有物質的歸類。 “順五行”,也就是遵循這五類物質的本性行事,從這個意義上,它具有順應自然規律的意思。但這裡所說的“順五行”,主要意思不是順應自然規律,而是順從神意。因為據漢代思想家所說,人如果作惡,就會招到上帝、鬼神的反應,反應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使自然物發生異常。比如旱澇災害,大風、蟲災,直到母雞打鳴,耗子上樹。古人認為,所有物質可歸為五類,這些異常現像也都可以歸入五類物質的異常。 《漢書》有個《五行志》,就是論述各種事物如何歸屬,並記載它們的異常,以及對這些異常作出說明。依《五行志》所說,這些異常都是上帝對人事的批評。因此,“順五行”的意義,就是順從上帝的意志,不使五行發生異常變化。在當時的思想家看來,自然現象,乃是傳達神意的工具,因而也是社會狀態的寒暑表。假如自然現象運行正常,四季風調雨順,沒有自然災害,就是天下太平。所以我們看古書,當論及社會太平時,往往要同時論及自然界的祥和。 《太平經》,就是把這樣的一個理想社會作為自己的目標。我們看到,它的“奉天地順五行”,也和黃老思想一脈相承。

依據漢代廣為流行的陰陽五行思想,《太平經》對老子的道與德作出了適應時勢的解說。 《太平經》說:“道者,天也,陽也,主生;德者,地也,陰也,主養”(卷五十六至六十四)。天地陰陽之中,天尊地卑,陽尊陰卑,在這一方面,和當時的儒學完全一致。 《太平經》也認為,君主是“天之子”。君主受命於天,也就是天所任命的。因此,君主好行仁義,以效法天道。一切人都要努力行孝,這樣才是善人,才可揚名後世。 《太平經》主張國家富強,但它認為,富強的標誌不是財富眾多,而是人口眾多:“理國之本,民多為富,民少為貧。”(《太平經鈔》丁部》)在這個意義上,《太平經》主張養生,贊成長壽,併的諱,把治國寫成“理國”。且認為能給父母找來不死藥或不死之方法的,乃是真正的孝子。

人行善作惡,都有上帝鬼神在監視著,並依各人的情況給以賞罰。賞罰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增加或減少人的壽命。 因此,《太平經》和《黃老帛書》、《淮南子》、《文子》等書一樣,也是一部全面的治國綱領。其中被後來道教作為主要內容的長生術,也是治國綱領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脫離社會去追求個人的長生不死。所以《太平經》把自己的道叫作“太平道”。太平道,也就是追求太平的治國之道。 東漢末年,爆發了農民大起義,起義的領袖張角,信奉黃老道。有人說,他有一部《太平經》。起義的農民都裹上黃頭巾,所以叫“黃巾起義”。黃巾起義的口號是:“蒼天當死,黃天當立……”。從思想史的角度看,黃巾、黃天的意思,很可能與他們信黃老道有關。

“黃老”的“黃”,在今天看來,它只是一個上古傳說中的部落首領:黃帝。但在漢代,稱黃老,絕不僅僅因為黃帝是上古的一個君主。上古君主那麼多,為什麼單把黃帝拿出來和老子並提呢? 據歷史記載,秦國在建國之初,就自認為是白帝少昊之後,在自己境內祭祀白帝,後來又陸續祭祀青帝(太昊)、黃帝和炎帝。這四位帝,都是上古的君主,在當時,也都被秦國奉為上帝。後來秦朝統一了中國,所祭祀的上帝也就是這四位。秦朝滅亡,楚漢相爭,劉邦在戎馬倥傯之際,又補上了一位黑帝顓頊〔zhuanxu專需〕,這樣,五帝祭祀就正式建立起來了。直到漢武帝祭祀太一神之前,五帝就是國家祭祀的上帝。五帝之中,黃帝位居中央,所以最尊貴,是五位上帝之首。

依照傳統說法,上帝不僅要為百姓們選擇一個君主,也要為百姓們選擇一位導師。漢朝建立,君主已經選定,誰做導師呢?人們崇尚老子學說,就表明是上帝選中了老子,來作人民的導師。這位導師既是上帝選中的,也就是上帝的代言人。稱“黃老”,也就是說,老子,是黃帝這位上帝的代言人。所以,“黃老”不僅是現代意義上的一種思想,一種學說,而且是包括當時的宗教、政治在內的思想體系。張角信黃老,就是信仰這樣一種思想體系。他們的口號,“蒼天已死”,今天還難以說清它的意義,但“黃天當立”,則應是重新以黃帝為最高上帝,並用黃老思想來治理國家。 黃巾起義失敗了。但還有一部分道教信徒在漢中建立了一個封建割據的政權。他們不設官,只設一些“祭酒”,來教育人民誠實,不欺詐。誰犯了錯誤,原諒三次,然後才處罰。錯誤不大的,叫他修一段路,來彌補過失,頗有道家自然無為的思想風範。但是,這個政權最後也投降了曹操。

漢中這個政權,要求他的信徒每人要交五斗米作為公用經費,因此被稱為“五斗米道”。依照他們的教義,信徒若是犯有過錯,應到鬼神面前“首過”,也就是懺悔,所以有人又蔑稱他們為“鬼道”。他們的後人,則自稱“天師道”,並把他們的歷代祖先都奉為天師。天師可以父子相傳,類似皇位的繼承。 其實,天師道就是太平道。 《太平經》卷四十有:“今吾可說,不若天師所云也”,“今既為天語,不與子讓也”。 “今見天師說,積喜且駭”。 “願得天師道傳弟子”。而太平道,也就是天師道。 “天師”的意思,也不是上帝的老師,而是上帝任命的、百姓們的導師,是傳達“天語”即上帝語言的老師。天師道的目的,也是致太平。致太平,必須由天師來指導。

據史書記載,太平道和天師道在教義上是一樣的,只是具體做法上有些差別。他們都信奉黃老,老子哲學是他們的理論基礎。也就是說,他們都要求回到漢朝初年的狀況。 漢朝初年,黃老思想統治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那的確是個令人嚮往的時期。糧食多得倉裡裝不下,錢庫裡的錢多得花不完,國家統治機構一般也不生事擾民,百姓們生活安寧。不過,要求回到漢初的努力沒有成功,國家仍然是儒術獨尊。
註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