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圖書史話

第16章 二、興盛的隋唐五代著述

中國圖書史話 吴玲芳 2542 2018-03-20
隋唐五代,特別是隋唐時代民族統一,國家興盛,創造了燦爛的中國封建文化,各種學術著作不斷湧現,使圖書的品種、類型、數量遠遠超過了前代。 這一時期,文學方面是百花齊放,豐富多彩。駢文方面有以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為代表的初唐四傑;詩歌方面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偉大詩人外還有王維、元稹、劉禹錫、孟郊、李賀、杜牧、李商隱等;在散文方面,有韓愈、柳宗元、李翱、皇甫湜諸名家。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為後世所稱道,故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稱譽。著名的詞人有溫庭筠、韋莊、李煜、馮延巳等。他們都有自己的詩文集行世,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據清嘉慶十九年(1814)董誥等編《全唐文》,共收唐、五代作家三千餘人,文一萬八千四百餘篇。清康熙時彭定求等編的《全唐詩》則收唐、五代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附有唐五代詞,作者二千二百餘人。

唐代出現了一個文學的新品種——傳奇小說。傳奇文學是後世筆記小說的模範,其由“變文”、“俗講”等民間創作發展起來的評話,為後世章回小說的產生開闢了道路。現存唐代傳奇小說、流行較廣的有幾十篇,大都收入北宋李昉等編的《太平廣記》裡,著名的有《古鏡記》、《南柯太守傳》、《柳毅傳》、、《李娃傳》等。

《太平廣記》書影
文學創造的繁榮,使便於文人學士尋章摘句的類書發展很快。傳世的大部頭類書,有高祖時歐陽詢等奉敕編的《藝文類聚》,唐初虞世南編的《北堂書鈔》,唐玄宗時徐堅等奉敕撰的《初學記》和白居易編的《白氏六帖》等。 隋唐時代的史學也有了重大的發展。首先是官修史書製度的確立,其次是在史學著作中有了創新。

隋開皇十三年(593)隋文帝下詔禁絕私人編寫國史,至唐太宗貞觀三年(629),設立史館專修國史,由宰相監修,這是我國史書編纂工作的一個重要變革,從此以後,宰相監修國史成為歷代王朝的定制。唐初在宰相監修的情況下,修成了《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和《隋書》等。 除了官修史書外,唐代還出現了第一部專門論述典章制度的通史——《通典》(杜佑撰),以及史學理論著作劉知幾撰的《史通》。 《通典》是一部源於紀傳體史書而發展成為經濟、政治、禮樂、典章制度的專史。它不但開創了典志書編撰的方法,而且還存有大量的古代文獻資料。作為一部通史性的政書,它敘述了各種制度及史事,總是按年代順序,從上古到唐朝,原本極詳細,並且“以類相從”,有條有理,便於查考。其中以《食貨典》、《職官典》、《兵典》、《邊防典》為最好。

在《通典》的影響下,宋代鄭樵編了《通志》;元代馬端臨編了《文獻通考》,合起來稱為“三通”。清代乾隆時官修有《續通典》、《清通典》、《續通志》、《清通志》、《續文獻通考》、《清文獻通考》,稱“九通”。加上現代劉錦藻編著的《清續文獻通考》,合稱為“十通”,是一套有關我國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獻。 劉知幾的《史通》是一部系統的史評專著。 《史通》的主要內容是對史書的義例、源流、編撰體例的評判,以及劉知幾自己的修史主張和見解的闡述。劉知幾的《史通》又開闢了我國史評的道路。 隋唐時代地理學方面的著作也有不少。隋代有《諸郡物產土俗記》、《區宇圖誌》、《諸州圖經集》等。唐代則有地理學家賈耽的《關中隴右及山南九州等圖》,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志》。 《元和郡縣志》即《元和郡縣圖誌》,由於北宋時失去圖後改為郡縣志,它以當時四十七節鎮為標準,分鎮記載府、州、縣的沿革、山川、道裡、貢賦等項,是現存最早的比較完整的總志。另外還有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記述了玄奘在西域十七年的親身經歷以及西域一百多個國家的山川、城邑、物產、習俗等情況,是研究古代中外交通和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等地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

在科學技術方面,天文、曆法、算學都有了相當發展,出現了《戊寅歷》、《麟德歷》、《大衍歷》等,這是唐代最有價值的三部曆法。在醫學方面,唐代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總結前人的醫學理論和方劑的成果,結合自己臨床經驗和調查,寫出了集醫學大成的《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他首創了複方,並分析婦女、兒童的特點,主張獨立設科。孫思邈被後世尊為藥王。另外還有王燾的《外台秘要》。在藥物學上,唐代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製定的藥典《本草》。高宗時由蘇敬等編成《唐新本草》。此書分本草、藥圖、圖經三部分,收藥物八百四十四種,於顯慶四年(659)頒行。 儒家經典經歷了風風雨雨,到唐代已是眾說紛紜、章句繁雜。太宗時命顏師古考定《五經》文字,編定《五經》定本頒行天下。又命孔穎達等人編註一部統一的釋本《五經正義》,實行“統於一尊”的政策,結束了東漢以來儒家各派各持己說的局面。而隋及唐初著名的音韻學家、訓詁學家陸德明,針對當時經典舊音太簡,微言久絕,大義愈乖,後人攻乎異端,競生穿鑿的現象,在校理群書的基礎上,著有《經典釋文》一書,詳列各經本的異同,每字各有音切、訓義。在本書的序錄中還詳述了經學傳授源流,對漢魏六朝的經學作了總結。

隋唐時代,是我國宗教事業大發展時期,這一時期佛教譯經達到鼎盛期,道教典籍也大量增加。據《開元釋教錄》統計,隋代所出經論及傳錄等共六十四部,三○一卷。唐代譯經,以玄奘取經回國後在長安譯經活動最為突出。貞觀三年(629)玄奘赴西域求法,歷經一百一十餘國,於貞觀十九年(645)回國,攜帶梵本經典五百二十筴,六百五十部。他先後在長安弘福寺和慈恩寺從事譯經工作,歷時十九年,譯出大小乘經律論《大般若經》、《瑜珈師地論》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據統計唐代譯經三百七十二部,二千一百五十九卷。隋唐時代中國僧人佛教著述也有增無減。唐釋道宣的《廣弘明集》是《弘明集》之後第二大部頭的中國佛教詩文總集,共收一百三十餘人的作品。此外道宣還有《續高僧傳》三十卷。佛經目錄著名的有隋費長房的《歷代三寶紀》十五卷,唐釋智升的《開元釋教錄》二十卷。還有佛教類書《法苑珠林》一百卷。

隋唐尊奉道教,道教典籍大增,據《隋書·經籍志》記載有三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一十六卷。唐代帝王以道教太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以老、莊、列、文為“四子真經”,開科取士。儘管安史之亂道書毀損不少,但到肅宗上元年間(760~762),政府又收道書六千餘卷,至代宗大歷年間(766~779)經過繕寫,增至七千卷。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