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圖書史話

第10章 四、紙的發明及其在圖書史上的影響

中國圖書史話 吴玲芳 975 2018-03-20
紙的發明是我國圖書史上的里程碑。紙的出現,不僅使記錄知識、傳播知識的工具出現了革命性的變革,而且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物品,對文化事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在西漢,我國就有使用以絲絮製造的薄紙的記載,當時稱“赫蹄”。 1957年,西安灞橋古墓出土了西漢武帝時期的灞橋紙,這是距今發現的最早的古紙。 1974年,在甘肅居延漢代遺址中又出土了由麻筋、繩頭和碎布塊等物製造的兩片西漢麻紙,估計是西漢末宣帝到平帝年間的遺物。 在考古發現出土西漢古紙的同時,在內蒙古額濟納河旁也出土了東漢時期的紙張,有的上面還殘留有文字,這些紙是用麻纖維製造的,紙質細薄、平滑,與灞橋紙相比質量已有很大提高。這一切表明,在這一時期裡,一種新的書寫材料——紙正在產生和發展中。到東漢蔡倫對造紙技術的改進,使紙張的製造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後漢書》卷一百八《蔡倫傳》記載,東漢和帝時,“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元興元年(105)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蔡倫在和帝時,從小黃門晉升為中常侍,後又兼任尚方令。在他為官尚方令,掌管宮廷日用品製作的過程中,有機會接觸各種工人,注意到麻、樹皮、廢舊織物等的共同屬性,從而以它們為原料,製造出了較高質量的紙,使造紙原料來源擴大,客觀上對紙張生產的普及起了推動作用。另一方面,蔡倫又提高了造紙的技術水平。用麻、樹皮造紙,要經過複雜的工藝程序,尤其是樹皮,需經過剝切、漚爛、蒸煮、舂揭、抄造定型、漂白等工序。蔡倫成功試用了用樹皮造紙,並使這種工藝得到推廣。 “蔡侯紙”的出現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蔡倫對於造紙術的發展貢獻是不可磨滅的。紙的發明與推廣使用,使中國古代圖書逐步從簡帛時代發展為寫本時代,擴大了古代圖書的規模,並影響了書籍制度的改革。


蔡倫像
儘管漢代已經發明了紙,但是紙在公元二世紀至四世紀之間並沒有完全取代簡帛,此間仍為簡、帛、紙三者並用時代。用紙作書籍,在東漢已經開始,范曄《後漢書·賈逵傳》說漢章帝命賈逵教學生學習《左傳》,並給予“簡紙經傳各一通”,即指給了竹簡和紙本的《春秋經》和《左傳》各一部。三國時代紙已用於上層社會。隨著造紙術的不斷改進和提高,造紙規模的不斷擴大,紙的優越性不斷地顯露出來,到兩晉南北朝時期,紙張已經成為主要書寫材料,寫本書取代了簡帛。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