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成語由來

第7章 F

成語由來 王彤伟 6784 2018-03-20
為:成為。客人反過來成為主人。常用來比喻變被動為主動或變次要為主要。 第七十一回:“淵為人輕躁,恃勇少謀,可激勸士卒,拔寨前進,步步為營,誘淵來戰而擒之,此乃反客為主之法。” 三國時,蜀國大將黃忠與夏侯淵在定軍山對陣。黃忠手下陳式被夏侯淵活捉回曹營。黃忠忙與軍師法正商量,法正說:“夏侯淵性格輕浮急躁,做事有勇無謀。咱們可以激勵自己的士兵,每前進一步就設下一道營壘,引誘夏侯淵來交戰,然後再擒獲他。這就是所謂的'客人反過來成為主人'的計謀。”黃忠採納了法正的建議,先把自己的所有物品都獎勵給士兵以激勵士氣,士兵們非常高興,都願意拼死作戰。然後每前進一步都設下一道營壘,在每道營壘裡都住幾天,鞏固住陣地再往前推進。夏侯淵聽說後打算出戰,他的手下張合識出這是“反客為主”之計,勸他不可出戰,假如出戰就會失敗。夏侯淵不聽,命令夏侯尚帶領幾千士兵出戰,一直衝到了黃忠的營寨前。黃忠提刀與夏侯尚交戰,只一個回合,就活捉了夏侯尚,曹軍大敗而歸。這次勝利,迫使夏侯淵主動提出交換戰俘,也使蜀軍由被動變為了主動。

喧賓奪主 他本來只是客人,卻反客為主,成為這次宴會的焦點。 方寸:心緒、心思。形容心緒煩亂,沒有了主意。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 徐庶和諸葛亮是好朋友,為人忠勇俠義,博學多識,是劉備寄居荊州劉表時的重要謀士。劉表死後,曹操南征荊州,劉表的接班人小兒子劉琮馬上降曹。劉備事先沒有得到消息,因此毫無準備,措手不及,被曹兵打得大敗,領著擁戴他的老百姓狼狽而逃。這時,曹兵在百姓中抓住了徐庶的母親。 徐庶本與諸葛亮一起跟著劉備奔逃,聽到母親被俘虜的消息後,決定去營救母親。於是他向劉備辭別,用手指著自己的心口說:“本來打算以自己的謀略和忠心來和將軍您一起平定天下,建立王霸之業。不料現在老母親陷於敵手,自己心緒大亂,對將軍的事業已經沒有什麼用處。請求您允許我就此離開。”得到劉備的同意之後,徐庶趕到曹營,拜見曹操,救出了母親。據《三國志》記載,徐庶後來一直在曹魏任職,直至去世。

羅貫中在中將這一段故事大加演繹,說徐庶和母親相見後,母親看他竟然棄劉歸曹,氣得將他大罵一頓,然後自縊而死。徐庶從此決定不為曹操制定任何計謀,所以後人又演繹出了“身在曹營心在漢”,“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等典故和歇後語。 心煩意亂 鎮定自如 突如其來的情況打亂了前期計劃,正在興頭上的田甜頓時方寸大亂,蔫了下來。 在錯誤或壞事剛萌發時,就加以製止,不使其發展。 《宋書·吳喜傳》:“且欲防微杜漸,憂在未萌。” 吳喜(426—471),南朝宋時臨安人。吳喜從小就讀了不少書,將軍沈演之要他抄寫有關皇帝言行舉止的起居注,吳喜一口氣抄完後竟能順利地背誦出來。沈演之曾經寫好表章準備上奏給皇帝,但臨上奏前丟失了稿本,非常著急。吳喜曾經見過一次這個奏章,於是馬上把表章默寫出來,沒有一點錯漏。因為這些事,沈演之非常器重他,經常向皇帝推薦。

宋明帝即位後,四方反叛,東部尤其厲害。吳喜請求帶精兵三百東征,明帝大喜,封其為建武將軍。吳喜東征大捷,隨後又率部南征,再獲大勝。吳喜精通兵法,征戰有功,屢被封賞,擔任了許多要職。宋明帝重病之後,擔心吳喜功高名大,將來不能扶助幼主,就將他賜死。 吳喜死前一天,宋明帝給幾位重臣發布了一份詔書,羅列了吳喜的很多罪狀。詔書說:“吳喜出身卑賤貧寒,從小替人跑腿,所以能言善辯,妄行欺詐,輕佻狡媚,詭計多端。吳喜依仗主上恩寵,假借朝廷威望,玩弄權術,結交士人,邀取人心,結黨營私,實為國家的禍害。吳喜的罪惡深重如山,縱使他以前有功勞,也不足以抵消這些罪惡。再說如果打算防範錯誤,就應當在事情未萌生之前就加以考慮。你們是國家重臣,如何處置吳喜應當同你們商量。我打算明天給他發一份詔書,對他嚴加責備,讓他自我了斷,不知你們意下如何?”這樣一來,處死吳喜就成了大家商議的結果,理由就顯得比較充分了。

腐敗現像極具腐蝕性與傳播性,如果我們不從小事做起,防微杜漸,那些細微的苗頭最終會釀成民族衰亡的大禍。 飛蛾投身火焰。比喻自尋死路,自取滅亡。 《梁書·到溉傳》:“因賜溉《連珠》曰:'研磨墨以騰文,筆飛毫以書信。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必耄年其已及,可假之於少藎。'” 到溉是南北朝時期梁朝人,從小就失去了父母,家境貧寒,但是他和弟弟到洽都聰慧敏捷,很有才學,逐漸名聲遠播。到溉為官後,帶頭節儉,不愛好聲色娛樂,外出時車馬服飾也從不裝飾得鮮豔華麗,帽子、鞋子十年才換一次,朝服有的都穿得打了補丁。到溉兄弟非常友愛,弟弟到洽活著時,兩人常常住在一起,到洽死後,自己便發願出家,戒斷葷腥,終身吃素,早晚跟隨僧人誦經。

到溉性格嚴謹寬厚,皇帝非常喜歡他,到溉的孫子到藎也非常有才華。有一次兩人都跟隨皇帝出巡京口,在北顧樓大家都登樓賦詩,皇帝讓到藎做詩,命令剛下,到藎的詩就做好了。皇帝看完後又拿給到溉看,說:“到藎一定是個才子,我現在反倒認為你過去的文章都是到藎幫你寫的。”於是賞賜給到溉《連珠》一文,說:“研磨作文,揮毫寫信。就如同飛蛾向火光奔赴,哪裡能吝惜焚毀自己的身軀。年紀雖已變老,可由到藎相助。”展示了皇帝對祖孫二人的賞識。 自取滅亡 明哲保身 明知故犯,知法犯法,以身試法,豈不是飛蛾投火。 鳥打完了,把弓箭收藏起來不用了。比喻大功告成,出力的人就被拋棄。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打仗,一開始越國被打敗。越王勾踐聽從大臣文種的建議,臥薪嘗膽,磨煉意志,積蓄力量,三年後在范蠡的幫助下一舉打敗了吳國。吳王夫差求和不成,自殺而死,越國實力大振,稱霸諸侯。 越國滅亡吳國後,范蠡功成身退,乘舟泛游江湖,後來住到了齊國,致力於經商致富。他給文種寫信說:“鳥兒全都射死後,再好的弓也會收藏起來;兔子全都捉完後,再好的獵狗也會被烹煮著吃掉。越王勾踐長著長長的脖子和尖突得像鳥一樣的嘴巴,這種人可以和他共擔患難,但不可與他共享富貴。你為何還不離開?”文種接到信,覺得范蠡所言有理,就聲稱自己有病,不再上朝參政。不久,有人造謠說文種將要造反作亂,越王也覺得文種謀略過於深遠。當年被吳國打敗時,文種曾為自己獻出了七條對吳復仇的計策,自己才用了三條,吳國就被滅亡,所以他的存在是對自己的巨大威脅。於是越王趁機賜給文種寶劍,讓他自殺了。

兔死狗烹 知恩圖報 漢朝建立後,大將韓信就被逐漸剝奪兵權、封地,最後被殺害。這真是“飛鳥盡,良弓藏”。 鑣:馬嚼子。揚鑣:提起馬嚼子,意即驅馬前行。原指分道而行。後多用來形容由於見解不合,各走各的路,各干各的事。 《魏書·拓跋志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 南北朝時,北魏有一個叫拓跋志的人,是皇室宗族,他父親屢建戰功,很受皇帝敬重。拓跋志從小聰敏機警,口才出眾,同時飽讀詩書,很有文采,受到皇帝的賞識,後被任命為洛陽令。不久,北魏遷都洛陽,拓跋志便順理成章地成了主管京城事務的京兆尹。洛陽變成京城,城中達官貴人就多了起來。但拓跋志認為自己很有才能,根本瞧不起那些地位比自己高的官員。

有一次,拓跋志外出,迎面遇上御史中尉(國家最高監察機構長官)李彪的車馬。按照當時的規定,官職低者要給高者讓路。拓跋志職位比李彪低,應該給李彪讓路,但他偏偏不讓。兩人相持不下,到皇帝面前爭了起來。李彪說:“御史中尉謀慮國家大事,按法享受華蓋之車。豈有洛陽令與我相抗衡的道理?”拓跋志並不買李彪的賬,說:“普天之下,哪個人不編入地方官的戶籍?洛陽為京畿之地,我是這裡的行政長官,你就是編入我戶籍的一位住戶,我又豈能和其他官員一樣,避讓你的車馬?” 皇帝聽後,覺得他們都有理,便說:“洛陽是我的京城,從今以後你們可以分路而行,各走各的。”於是兩人出來,拿出尺子丈量路面,然後分成兩邊,各走各的。 各奔前程

志同道合 我們各自的追求目標大相徑庭,只好分道揚鑣,各走各的路。 庭:庭院。抗:對等。古代賓主相見時,主人站在庭院的東邊,客人站在西邊,相對行禮,以示平等。比喻彼此地位相同或勢力相等,相互抗衡。 《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抗)禮。” 一天,孔子和學生們在河邊杏樹下休息,弟子們在一旁讀書,孔子在彈琴吟唱。曲子還未演奏到一半,一個鬍鬚、頭髮全白的老漁翁走上岸來,坐在不遠處,左手抱著膝蓋,右手托著下巴聽琴。曲子終了,老者招手叫來孔子的學生子貢、子路,問他們有關彈琴之人的情況。子路、子貢非常虔敬地介紹了老師的情況,不料漁夫認為,孔子無官無職而舉行禮樂,所作所為仁雖是仁,卻苦心勞形危害了本身的真性。子貢急忙回來把漁翁的話轉告給孔子,孔子趕緊過去向他請教。孔子從老漁翁的談話中學到了不少知識,對他表現得非常謙恭有禮。

漁翁走後,子路問孔子:“我跟隨老師您已經很久了,還沒有看見您用這麼周到的禮節對待別人。不管大國的國君,還是小國的國君,和您沒有哪一次不是以平等的禮節相見,您還免不了流露出傲慢的神情。如今漁翁手拿船槳站在對面,您卻像石磬一樣彎腰鞠躬,聽了漁夫的話還一再行禮才作回答,恐怕太過分了吧。”孔子告誡子路:“如果遇到長輩而不恭敬,就是失禮;見到賢人而不尊重,就是不仁。見到賢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否則就是最大的禍害。大道是萬物的根源,所以大道在哪裡,聖人就尊崇哪裡。如今漁翁對大道已經有所體悟,我又怎能不尊敬他呢?” 平起平坐 同心協力 目前網絡出版物越來越多,大有和傳統書籍分庭抗禮之勢。 風:動物發情后雌雄相互引誘。本指牛馬即使發情也只會在同類之間相誘,而不會牛找馬、馬找牛。後用以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 《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春秋時期,魯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春天,作為霸主的齊國率領諸侯國聯軍突襲蔡國。蔡國潰敗後,又大張旗鼓地攻打楚國。楚王派使者到聯軍軍隊說:“你們在北海之濱,我們在南海之濱,我們兩家離得這麼遠,就像馬牛發情也不會找異類一樣,毫不相干。不料你們竟然進入了我們國土,這是什麼原因呢?”齊國宰相管仲回答說:“我們齊國有輔衛周王室的責任。現在你們不按時向王室進貢,以致王室缺乏相關用品,我們是來徵收這些貢品的。周昭王到南方巡行,走到你們楚國再也沒有回去,我們是來詢問這個原因的。”楚國使者說:“沒有按時納貢,是我們的罪過。但是昭王在漢江淹死,以致一去不返,你應該去問水邊的人民。”齊國對此回答很不滿,軍隊繼續向前開進。 楚王於是另派屈完來談判,屈完能言善辯,深知外交之道。一輪談判之後,諸侯聯軍即後退了一段距離。齊王於是讓聯軍列隊,與屈完共同檢閱,打算以軍威懾服楚國。不料屈完並沒有被嚇倒,他沉著鎮定地對答道:“您假如用仁德安撫諸侯,沒有誰敢不聽您的。您假如用武力相逼,我們楚國憑藉山河之險,讓您即使軍隊眾多,也無用武之地。”齊王見武力威脅嚇不倒楚國,就同意屈完的要求,訂立了盟約。 息息相關 原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你怎麼扯到一塊去了? 鶴唳:鶴的鳴叫聲。形容極端驚慌疑懼或自相驚擾。 《晉書·謝玄傳》:“餘眾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飢凍,死者十七、八。” 南北朝時,前秦苻堅率領百萬大軍打算一舉蕩平東晉。然而,在淝水之戰的序曲“洛澗之戰”中即遭慘敗(參“草木皆兵”條)。洛澗大捷極大地鼓舞了晉軍的士氣,於是晉軍水陸並進,在淝水東岸安營扎寨,與秦軍隔水對峙。 由於秦軍緊逼淝水西岸布陣,晉軍無法渡河。晉軍前鋒主帥謝玄就派使者對秦軍前鋒主帥苻融說:“你們長途跋涉卻靠河布陣,這是不想速戰速決。假如你們把戰陣稍微往後擺一點,讓我們的軍隊渡過河,待將士們有了周旋之地,咱們再一決雌雄,不是更好嗎?”秦軍將領都不同意。但苻堅認為可以將計就計,讓軍隊稍向後退,待晉軍剛剛渡過河,立足未穩時,再以鐵騎衝殺,從而取勝。苻融對此計劃也深表贊同,於是就答應了謝玄的要求,指揮秦軍後撤。但秦兵遭前大敗,士氣早已低落,結果一後撤就失去控制,陣勢大亂。謝玄率領八千精兵趁勢搶渡淝水,向秦軍猛攻。秦軍陣後也有人暗中大叫:“秦兵敗了!秦兵敗了!”秦兵信以為真,於是轉身爭相奔逃。苻融見情況不妙,急忙騎馬前去巡視陣地,以圖穩住陣腳,不料戰馬被亂兵沖倒,自己也被晉兵殺死。 失去主將的秦兵徹底崩潰,謝玄等乘勝追擊,結果潰逃的秦軍自相踩踏,死屍遍野,連淝水都堵塞不流了。剩下的人丟盔棄甲,倉皇而逃,以至於聽到風聲以及鶴的叫聲,都以為是晉軍追來。混戰中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逃回至洛陽時他的百萬大軍只剩下十餘萬了。 賈珍方好,賈蓉等相繼而病。如此接連數月,鬧的兩府懼怕。從此風聲鶴唳,草木皆妖。 扶搖:旋風,盤旋而上的暴風。形容急劇上升。也常用來比喻仕途得志。 《莊子·逍遙遊》:“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莊子·逍遙遊》篇開頭寫道:北方的大海裡有一條大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大小,簡直不知道有幾千里長。鯤變而成鳥,它的名字就叫鵬。鵬的脊背,又不知道有幾千里長,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天邊的雲彩。這只鵬鳥,隨著海上洶湧的波濤遷徙到南方的大海。曾有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海面上急驟的狂風盤旋而上,鵬鳥環繞著旋風直衝上九萬里的高空。鵬鳥從離開北方的大海至此地,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才停歇下來。 青雲直上 一落千丈 一聲巨響,長征火箭噴著烈焰,在藍天裡扶搖直上。 釜:古代做飯的炊具,盛行於漢代,相當於現代的鍋。薪柴火。把鍋底的柴火去掉。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漢書·枚乘傳》:“欲湯之(cang,涼),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 枚乘是西漢著名的文學家,江蘇淮陰人,曾經做過吳王劉濞掌管詔策文書的郎中官。枚乘在劉濞發動七國叛亂前,曾上書諫阻他起兵,叛亂中,又勸諫他罷兵,吳王均不聽從。後來,吳王的叛亂被平定,而枚乘也由此出名。 在諫阻吳王劉濞叛亂的奏疏中,枚乘說:“有個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討厭自己的腳印,但是他反倒倒退著走,這樣一來腳印更加多而影子也更加明顯。他不知道依傍著陰處停駐不動,就會沒有影子和腳印。要想不讓別人聽道,不如自己不說;要想不讓別人知道,不如自己不做。想讓熱水變涼,假如一個人在燒火加熱,即使有一百個人從鍋裡舀起開水再倒回去,以製止水的沸滾而讓它變涼,也沒有用,還不如停柴止火有效果。不懂得從那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只在細枝末節處考慮,就根本沒有用處。”又說:“種植和養殖這樣的事情,雖然一時半會兒看不見種養的對像變高變大,但它總有變高變大的時候;積累美好的道德和品行,雖然一時半會兒看不見它的好處,但總有有用的時候;背棄信義和道理,雖然一時半會兒看不見它的壞處,但總有讓您滅亡的時候。我希望大王您三思而後行,這些都是千百年都不變的道理啊。”吳王沒有採納他的意見,枚乘就離開他,去了梁國。 抽薪止沸 揚湯止沸 僅用單一的治安管理手段來治理市場,是揚湯止沸;用經濟手段開發市場,建立有序的經濟秩序,才能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負:背負。荊:荊條,可以作鞭。本指廉頗背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後用來表示完全承認自己的錯誤,而向人賠禮道歉。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戰國時,廉頗為趙國大將。藺相如本來地位很低,因完璧歸趙有功,被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說:“我身為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而藺相如只不過憑藉動動嘴巴和舌頭的功勞,官職就在我之上。再說藺相如本身是個地位低賤的人,我真是感到羞恥,不能忍受位居他下。”揚言說:“假如我見到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藺相如聽到這些,就不肯和他打照面,也常常稱病不去上朝,不打算和廉頗爭位次。 過了不久,藺相如外出,遠遠地看見了廉頗,馬上調轉車頭避開他。相如的家臣們都勸他說:“我們之所以離開親戚來侍奉您,是因為仰慕您崇高的義節。現在您和廉頗同朝為官,廉頗口出惡言,但您卻害怕躲藏,恐懼得太過分了。就是普通人也會感到羞恥,何況身為將相的您呢?我們沒有才能,請允許離開。”藺相如堅決地挽留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相比哪個厲害?”家臣們說:“廉頗不如秦王。”相如說:“像秦王那樣厲害的人物,我都敢在他的朝廷上大聲呵斥他,羞辱他的大臣。我再無能,難道會害怕廉將軍嗎?我考慮到,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只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如果兩隻老虎相鬥,勢必不能同時存活。我這樣做的緣故,是先考慮國家的困難,後考慮私人的恩怨。” 廉頗聽到這些話,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感到非常慚愧,就袒開衣服露出身體,背上荊條,到相如家請罪,說:“我是個淺薄卑鄙的人,不知道將軍的胸懷竟然寬廣到這種程度。”於是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好朋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