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成語由來

第3章 B

成語由來 王彤伟 17141 2018-03-20
相傳八仙過海時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術。後用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領或辦法,互相競賽。 明·無名氏《八仙過海》第二折:“則俺這八仙過海神通大,方顯這眾聖歸山道法強,端的萬古名揚。” 明代吳元泰第四十八回講道,八仙參加完蟠桃大會後,來到東海邊上,停雲觀望。只見潮頭洶湧,巨浪驚人。呂洞賓說:“今天我們每人用一件物體投在海面,踏著渡海,各顯自己的神通怎麼樣?”大家都說好。於是,鐵拐李就把自己的鐵拐扔到海面,立在拐上,乘風逐浪地渡了起來。漢鍾離把拂塵投在水里,張果老把紙驢投在水中,呂洞賓把簫管投在水中,而韓湘子用花籃,何仙姑用竹罩投水而渡。藍采和把拍板投到水中,曹國舅把玉版投到水中而渡。八仙各自用自己的手段渡海,展示了各人的神通。不料東海龍王太子看上了藍采和的拍板,強行奪去,以致惹起了八仙和龍宮的一場大戰。

把禾苗拔高,幫助它生長。比喻強求速成,有害無益。 《孟子·公孫醜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在同公孫醜討論言辭和感情之間的關係時,說自己既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辭,又善於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公孫醜問:“什麼叫做浩然之氣呢?”孟子說:“這難以用一兩句話說清楚。這種氣,最偉大、最剛強,用正當的方法去培養牠而不加損傷,它就會充滿天地之間。這種氣,必須與正義和道義相配合;假如不這樣,就衰敗了。它是集中正義而產生的,而非偶然的正義行為所能得到的。假如問心有愧,也就衰敗了。所以我說,告子不懂得義,因為他把義看成心外之物。施行仁義一定會有福,但是不能只是因為求福而去施行仁義;心裡不能忘了道義,但也不能忽視規律而助其生長,不能像宋國人那樣。宋國有個人,擔心禾苗不長而去把它拔高,然後十分疲倦地回到家。對家人說:'今天真累,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趕快跑去一看,禾苗已經枯萎了。其實,天下之人都有拔苗助長的心態。認為沒有好處而不施仁義者,就像不耕耘田地的人;違背規律而強施仁義者,就像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倒有害處。”

欲速不達 循序漸進 希望家長不要違背孩子生長發育的規律,去幹拔苗助長的蠢事。 白色的駿馬飛快地從狹小的縫隙前越過。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莊子·知北遊》:“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莊子在《知北遊》中虛構了孔子和老子的一段談話,表達了他對“道”的看法。其中講道,有一天孔子對老子說:“我今天冒昧地向你請教什麼叫'至道'。”老子給他講了很多,其中有一部分說:“人生於天地之間,就像駿馬飛快地從狹小的縫隙前越過,只是瞬間的事情。人生的規律,就是自然而然地全都蓬勃而生,自然而然地全都順應變化而死。變化著生長,再變化而死亡。 人從沒有形體變為具有形體,再從具有形體而變為消失形體,這是人所共知的東西,絕不是體悟大道的人所追求的道理,也不是人們所共同談論的話題。體悟大道的人就不會去議論,議論的人就沒有真正體悟大道。興師動眾地尋找大道反倒不會真正對大道有所體悟,巧舌善辯不如閉口不言。道不可能通過傳言聽到,希望聽到傳言還不如塞耳不聽,做到了這些,才算真正懂得了玄妙的大道。 ”

光陰似箭 度日如年 白駒過隙,轉眼我們已經到了畢業的時候。 蒼:灰黑色。天上的白雲頃刻間變成烏雲,像黑狗。比喻世事變化無常。 唐·杜甫《可嘆》:“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 王季友和杜甫是同時代的人,季友的妻子柳氏嫌丈夫窮困,於是棄他而去,但世人反說王季友有了外遇。杜甫為王季友鳴不平,同時為王季友和自己的懷才不遇鳴不平,而寫了一首古體詩,即《可嘆》,全詩如下:“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近者抉眼去其夫,河東女兒身姓柳。丈夫正色動引經,酆城客子王季友。群書萬卷常暗誦,孝經一通看在手。貧窮老瘦家賣屐,好事就之為攜酒。豫章太守高帝孫,引為賓客敬頗久。聞道三年未曾語,小心恐懼閉其口。太守得之更不疑,人生反复看亦醜。明月無瑕豈容易,紫氣鬱鬱猶衝鬥。時危可仗真豪俊,二人得置君側否。太守頃者領山南,邦人思之比父母。王生早曾拜顏色,高山之外皆培。用為羲和天為成,用平水土地為厚。王也論道阻江湖,李也丞疑曠前後。死為星辰終不滅,致君堯舜焉肯朽。吾輩碌碌飽飯行,風後力牧長回首。”詩作一開頭即說:“天上的浮雲剛剛看著像白衣衫,片刻之間又變得像青狗。”諷刺了好壞不分、顛倒黑白的社會。

變化無常 亙古不變 世事無常,如白雲蒼狗,又有誰能想到,這一局殘棋猶在,他的人卻已經不在了。 發:發射。形容射術高明,箭無虛發。也比喻料事如神,判斷準確。 《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秦國名將白起連續打敗了韓國、趙國,引起了諸侯和周王的恐慌。眼見白起又打算攻打魏國的都城大樑,而大樑一旦被秦佔領,附近的周王室就有危險,於是蘇厲就對周王說:“白起現在如果攻打大樑,大樑一定不能保全,如果大樑被攻破,周王朝也就危險了,您應該阻止他。”周王認為他說得有理,就派他前去遊說白起。 蘇厲見到白起,對他說:“楚國有個人叫養由基,擅長射箭,在百步開外射柳葉,能夠百發百中,大家都認為他箭術高超。有一個過路的人說:'射得不錯,但是我還可以教給你有關射箭的知識。'養由基說:'大家都說射得好,你卻說還可以教我,你為何不也來射兩箭試試?'過路客說:'我不能教給你左手舉弓右手開弓的具體技巧,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即使能百發百中地射中柳葉,但如果不善於在適當的時候停下來歇息,過一陣力氣疲倦,弓身不正,箭頭捲曲,若一箭射出而不中,前面的功勞就全都白費了!'現在您打敗了韓、趙,殺死了他們的大將,奪取了許多城池,您的功勞已很多。現在您又率領秦兵出塞,經過周王的土地去攻打大樑,如果進攻不勝,以前的戰功全都白費了!您還不如稱病,待在家裡不出來。”

箭無虛發 不著邊際 他進入國家射擊隊還不到兩年,就練就了一手百發百中的好槍法。 形容一切廢置的事都興辦、興盛起來。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也是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在他任北宋參知政事(副宰相)時,大力推行慶曆新政,一度改變了北宋的政治氣象。由於保守派的反對,在西夏軍事威脅解除後,宋仁宗對改革失去興趣,慶曆新政宣告失敗。新政失敗後,范仲淹被貶居鄧州,昔日好友滕子京也被貶謫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滕子京到任後第二年春重修岳陽樓,隨後於六月間寫信給范仲淹,希望他為重新修竣的岳陽樓作記,並附上《洞庭晚秋圖》一幅,范仲淹一口答應。慶曆六年九月(公元1046年6月),范仲淹在鄧州住所寫就了著名的《岳陽樓記》,表現了自己雖遠離朝廷,但心憂國事,雖遭迫害仍不放棄理想的頑強意志,同時對被貶的好友表示了鼓勵和安慰。

《岳陽樓記》開篇直接交代了寫作此文的緣由。他說:“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謫戍守巴陵郡。在他的治理下,才過了一年,就政事順遂、人民和樂,一切廢置的事又開始興辦、興盛起來。”隨後,文章由描寫岳陽樓的大觀過渡到登樓覽物的心情,對比著描寫了由登臨觀賞而引起的悲喜之情。然後,范仲淹又對這兩種覽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他說:“我曾經探求過古代那些道德高尚之人的心態,與上述兩種心情有所不同。他們的悲喜不受客觀環境和景物的影響,也不因個人得失而變化。當高居廟堂之上做官的時候,就為人民而憂慮,唯恐人民有飢寒;當退居江湖之間遠離朝政的時候,就為國君而憂慮,唯恐國君有缺失。這麼說來,他們無論進退都在憂慮了,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必定這樣回答:在天下人還沒有感到憂慮的時候就憂慮了,在天下人都已快樂之後才快樂呢。”

撓:彎曲,引申為屈服。受到無數挫折都不屈服、動搖。形容意志堅強,品節剛毅。 東漢·蔡邕《太尉橋玄碑》:“其性莊,疾華尚樸,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 橋玄字公祖,東漢末年梁國睢陽人,出生於官宦世家,從小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才能。橋玄長大後,看問題高明獨特,是大家公認的雄傑之士。他性情剛直,疾惡如仇,曾揭發陳國國相羊昌的惡行,處死了貪贓枉法的上令皇甫禎。他還上書漢靈帝,彈劾太中大夫蓋升搜刮民財。 有一次橋玄的小兒子被一群強盜綁架,強盜們以此為條件進行勒索。守備官員陽球得到消息後立刻派兵救援。官兵雖然將強盜團團圍住,卻因為害怕強盜傷害橋玄的兒子而不敢有進一步的行動。橋玄知道後非常生氣,他說:“強盜們目無法紀。你們怎麼可以為了我的兒子而放縱他們呢?”催促官兵們趕快動手。後來強盜被捕獲,但橋玄的小兒子也被強盜殺害。

由於橋玄敢於和惡勢力對抗,極受當時之人的敬重。大文學家蔡邕為他寫碑時,稱讚他“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的高尚品格。 不屈不撓 知難而退 我們百折不撓,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終於趕走了侵略者,贏得了國家和民族的獨立。 僵:倒下。比喻勢力強大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台。 三國魏·曹《六代論》:“故語曰:'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扶之者眾也。此言雖小,可以譬大。” 曹冏,字符首,三國時代魏國人,與曹操同屬一脈,是魏少帝曹芳的族祖。曹芳繼承帝位時,年紀尚幼,曹爽把持朝政,飛揚跋扈。曹冏於是作《六代論》以感化曹爽,曹爽不能採納。後來,司馬懿趁曹爽跟隨少帝拜謁魏明帝墓時發動政變,關閉城門,然後上疏羅列曹爽的種種罪狀,假皇太后令,免掉了曹爽兄弟的全部官職。曹爽手中無兵,歸罪請死。司馬懿隨即將曹爽兄弟及黨羽全部處決,將政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曹冏在《六代論》的末尾說:“大魏興起距今已經二十四年了,綜觀了前代的興衰,卻不知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宗室子弟不能參與國家朝政,這不是安定國家、建立不朽基業的方法。如果源泉枯竭,水流就會乾涸;樹根腐朽,葉子就會枯萎;枝葉繁茂者能夠蔭庇樹根;枝葉稀疏的樹根也會孤獨無依。因此俗話說'腿很多的蟲子,死後也不會倒下',這是因為扶持者眾多的緣故。這話雖然淺顯,卻可以用來比喻大的事理。希望您能夠在安定的時候不驕逸,太平的時候有所防備,時刻心存危機意識。這樣即使天下有變,也沒有傾覆滅亡的禍患。” 須知,敵人在那裡盤踞經營很久,雖已被粉碎,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清理的工作還是不能忽視。 班:魯班,古代的巧匠。在魯班門前擺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 魯班是春秋末期魯國人,姓公輸名班,常被人稱為魯班。出生於工匠世家,從小就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魯班在機械、土木、手工工藝等方面多有發明,傳說他發明了攻城用的雲梯,伐木的鋸,能飛翔的竹鷂,舟戰用的鉤距,以及曲尺、墨斗、刨子、鑿子、磨、碾、鎖等。由於貢獻突出和影響巨大,魯班被後世工匠尊稱為祖師。 魯班的家人也都是能工巧匠。比如,原來魯班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線的時候,由他母親來拉住墨線頭,後來他母親在線頭上拴了一個小鉤,這樣一個人操作就可以了。後世把這種墨線端頭的小鉤稱作“班母”。再如,原來魯班在刨木料時由他妻子扶住木料,後來他妻子發明了頂住木頭的卡口,後來稱作“班妻”。據說雨傘也是魯班的妻子發明的。 《王氏伯仲唱和詩序》是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為他的世交王氏的詩集所寫的序言。因為是世交,所以稱王氏為伯仲,即兩人的關係就像兄弟一樣。柳宗元在序言中謙虛地說,王氏的詩文寫得極好,自己為之作序,就像普通工匠在魯班或另一位楚國巧匠面前拿著斧頭賣弄一樣,真是厚著臉皮、不自量力啊! 在探花這樣的絕頂高手面前,我們若是拳打腳踢地打了起來,豈非是在班門弄斧,要人家瞧著笑話。 半路上終止。比喻做事情有始無終。 《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中庸》是《禮記》中的重要篇目,又與《大學》《孟子》並稱為“四書”,主要敘述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政治、哲學思想,主張待人處事不偏不倚,既不過分也無不及。 《中庸》中記錄和整理了孔子的言論,其中有一段講到,孔子說:“世上有些人避世隱居,行為怪異,雖然後代有人稱讚他們,但是我不願去做這樣的事。有些君子遵循中庸之道行事,但往往半路上終止,我是不會中途停止的。有些君子遵循中庸之道行事,即使隱沒在世間而不為人們所了解,也決不後悔,這只有聖人才能做到。” 有始無終 有始有終 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廢,而應善始善終。 心裡暗藏著不可告人的壞心。 《左傳·昭公元年》:“小國無罪,恃實其罪,將恃大國之安靖己,而無乃包藏禍心以圖之。” 春秋時期,楚國多次不講信用,在諸侯國中留下了不好的名聲。公元前541年,楚國令尹(宰相)公子圍帶領人馬出訪鄭國,同時迎娶公孫段家的女兒。他們準備住進城內客棧時,鄭國人卻懷疑他們心懷詭詐,害怕他們在城裡發動突然襲擊,就派外交官子羽將他們婉言謝絕,讓他們住在城外的館舍。 訪問會談結束後,公子圍再次準備帶領軍隊進城迎親,鄭國的宰相子產還是很擔心,就又派子羽推辭說:“由於敝國地方狹小,容納不下隨從的人,請允許我們在城外替你們清掃場地,聽候命令。”公子圍派太宰伯州犁回答說:“蒙受貴國君主賜給我們令尹圍恩惠,對圍說'將讓豐氏作你的妻室'。圍擺設了祭筵,在我國先君莊王、共王的宗廟祭奠禱告後才來迎親。如果把豐氏在野外賜給圍,這等於是將君王的賞賜拋在了草叢裡,也就等於貶低公子圍的身份,讓他不能置身於卿大夫們的行列了。不僅是這樣,更使圍欺騙了自己故去的國君,將受到貶黜而不能再作敝國國君的大臣,恐怕也無法回國,希望大夫你考慮一下這事。” 子羽說:“小國沒有罪,自己不做準備,全部依賴大國才真正是它的罪過。本來打算依賴大國安定自己,又恐怕大國暗藏著不可告人的心思來圖謀自己。”公子圍和手下知道鄭國對自己有了防備,就請求帶上倒垂著的空的弓箭袋入城,鄭國這才同意。 心懷不軌 胸懷坦蕩 對那些包藏禍心的壞傢伙,決不能麻痺大意。 薪:柴草。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以錯誤的做法去消滅禍患,反而使禍患擴大。 《史記·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公元前276年,魏昭王去世,他的兒子安釐王即位。三年之內,秦國攻占了魏國八座城池。第四年,秦國又打敗韓趙魏三國聯軍,殺死十五萬人。魏國將領段干請求再割讓南陽,和秦講和。安釐王自即位開始就一味妥協退讓、割地求和,面對段干的請求,又準備同意。這時蘇秦的弟弟蘇代對安釐王說:“想得到印璽(升官)的是段干,想得到土地的是秦國。現今您讓想得到土地的人掌管官印,讓想得到官印的人掌管土地。這樣,魏國的土地不喪失乾淨就不會完結。再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像抱著柴草去救火一樣,柴草不燒完,火就不會熄滅。” 火上澆油 釜底抽薪 民間的疾苦,和老爺們半點不相干,這方面他們不僅麻木不仁,反而抱薪救火,這種官僚統治的危害簡直太深刻了。 酒杯中弓弩的影子就像蛇一樣。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怪神·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予之祖郴為汲令,以夏至日請主簿杜宣。賜酒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於杯中,其形如蛇,宣惡之,然不敢不飲。其日便得疾,雲蛇入腹。後郴使宣於故處設酒,杯中復有蛇,因謂宣:'此乃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怡懌。” 應劭的祖上應郴在河南汲縣做縣令,在夏至這一天宴請主簿杜宣。應郴請杜宣喝酒時,北邊牆上懸掛的弓弩的影子照到了杯子中,就像蛇一樣。杜宣心裡害怕,但又不敢不喝。酒後當天杜宣就得了病,說是肚子裡吃進了蛇。後來應郴讓杜宣在上次放酒杯的老地方重新擺放了一杯酒,杯子裡面又看見了一條蛇。於是對杜宣說:“這其實是牆上弓弩的影子,並非其他什麼怪異之物。”杜宣一下子心意釋然,感到非常輕鬆愉快。 草木皆兵 小昕踩到繩子以為是蛇,嚇得哭起來,看來是杯弓蛇影啊! 用一小杯水來救一大車柴產生的火。比喻力量微小,無濟於事。 《孟子·告子上》:“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推行仁愛是儒家的一貫主張。孟子認為“仁”一定能戰勝“不仁”,不過在有的情況下,“仁”和“不仁”還有一個力量的強弱對比。所以有時在“不仁”佔據強勢時,施行仁義的人可能暫時不能戰勝不行仁義的人,但是不能因為這一特殊情況而懷疑“仁”本身。孟子的這一觀點記載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說:“仁勝過不仁猶如水終究勝過火一樣。現今行使仁的人好比用一小杯水來救一大車柴產生的火,火滅不了就說水不能勝過火,這又相當厲害地助長了不仁,最終也必定會失去仁。” 無濟於事 普通人現在的工資每個月才一兩千,而房子的價格動輒百十萬,用工資來買房,簡直是杯水車薪。 關起門來自我反省。 《漢書·韓延壽傳》:“民有昆弟相與訟田自言,延壽大傷之……是日移病不聽事,因入臥傳舍,閉思過,一縣莫知所為。” 韓延壽是西漢宣帝時期著名的士大夫,官至左馮翊(官名,是保衛首都長安的三輔之一,其餘兩個為京兆尹、右扶風)。他任職時以道義、教化為主,深受百姓的愛戴。 韓延壽擔任左馮翊一年多後,不肯出去視察所轄的各縣。他的副手多次報告說:“您應該巡行郡中,觀覽民俗,考察官吏們的政績。”韓延壽卻說:“各縣都有賢明的長官,我去視察各縣不過是徒增煩擾罷了。”副手們仍然力勸,認為正值春季,可以出去巡查一次以勸勉農桑。韓延壽不得已,出去巡查。到了高陵縣,百姓中有一對親兄弟為了爭田地而訴訟,各自向韓延壽訴說、爭辯。韓延壽非常悲傷,說:“我有幸得到了這個職位,來做一郡的表率,但自己不能宣明教化,致使百姓中骨肉之間相互訴訟,既傷害風俗教化,又使賢明的各級官吏蒙受羞辱,過錯在我,應當引咎辭職。” 整整一天,韓延壽都稱病不理公事,回去躺在驛站中,關起門來自我反省。全縣之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官吏們都自己把自己綁起來等待懲處。於是這兩個兄弟的宗親相互責備,這兩個兄弟也非常後悔,都自己剃掉了頭髮,袒露出上身前來謝罪,願意把田地讓給對方。韓延壽非常高興,請這兩人進去酒食招待,並勉勵他們,以此表彰規勸善於悔過從善的百姓。從此以後,韓延壽所管轄的郡內百姓們無不相互勉勵,不敢違法,大家和睦相處,關係融洽。 有了錯誤,與其只是閉門思過,不如去聽聽群眾的意見,更容易找到錯誤的根源。 兵:兵器。兵器上沒有沾血。指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荀子的學生陳囂問荀子:“先生您談論用兵之道的時候,經常把仁義作為根本。仁的意思就是愛人,義的意思就是遵循道理,既然這樣,那為什麼還要用兵呢?因為在我看來,用兵的原因就是為了爭奪啊。” 荀子說:“仁的意思就是愛人,正因為愛人,所以就憎惡別人危害它;義的意思就是遵循道理,正因為遵循道理,所以就憎惡別人弄亂它。這麼說來,用兵的原因就是為了禁止暴橫,消除危害,並不是為了爭奪。因此,仁人的軍隊,停留的地方會得到全面治理,經過的地方會受到教育感化,就像及時雨一樣,沒人不喜歡。堯、舜、大禹、商湯、文王、武王,這兩帝四王都是用仁義的軍隊馳騁於天下,所以近處喜愛他們的善良,遠方仰慕他們的道義,兵器上連血都沒有沾染,遠近的人就來歸附了。上說:'君子忠於仁義,堅持道義,正因為這,所以才長久地坐鎮國家。'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不戰而勝 浴血奮戰 人民解放軍兵不血刃,就解放了這個城市。 指用兵作戰時當盡量使用計謀來迷惑敵人。 《韓非子·難一》:“晉文公將與楚人戰,召舅犯問之,曰:'吾將與楚人戰,彼眾我寡,為之奈何?'舅犯曰:'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偽。君其詐之而已矣。'” 晉文公將和楚國人作戰,召見舅犯問他,說:“我將和楚國人交戰,他們人多,我們人少,該怎麼辦?”舅犯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講究禮節的君子,不會嫌忠信太多;打仗的時候,不會嫌欺詐偽裝太多。您只要欺騙他們就行了。”後來晉文公採納他的建議作為一時的權宜之計,用來指導晉楚城濮之戰。 在決戰中,晉軍針對楚軍中軍強大、左右兩翼薄弱,以及楚軍統帥子玉驕傲輕敵的弱點,採取了先擊其側翼,再攻其中軍的作戰方針。戰役一開始,晉軍下軍副將胥臣給駕車的戰馬蒙上虎皮,出其不意地首先向楚軍側翼戰鬥力最差的右軍猛攻。楚軍右翼部隊以為真是老虎衝過來了,嚇得紛紛後退,晉軍乘勝追擊,將其擊敗。 接著晉軍又採用誘敵出擊,再分割聚殲的戰法對付楚軍的左翼。晉軍上軍主將狐毛故意在車上豎起兩面大旗,引車後撤,裝出退卻的樣子。同時,晉軍下軍主將欒枝也在陣後用戰車拖拽樹枝,揚起地面的塵土,假裝後面的晉軍也在撤退,以引誘楚軍出擊。楚軍主帥子玉不知是計,下令左翼軍追擊。晉軍主將先軫見楚軍中了圈套,便立即指揮最精銳的中軍攻擊楚軍左翼,同時晉軍上軍也回軍夾攻。楚軍左翼面臨強大的攻擊,退路又被切斷,完全陷入了重圍,很快也被消滅。楚軍主帥子玉見左、右兩軍均遭失敗,大勢已去,下令中軍迅速脫離戰場,才得以保全中軍。楚軍戰敗後,向西南撤退到連谷,子玉隨即被迫自殺,晉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最終勝利。 孔子後來評論說:“晉文公既知道一時的變通辦法,又懂得萬代的長遠利益,所以他成為春秋時代的霸主是理所應當的。” 膏肓:古代醫學術語,心尖脂肪為膏,心臟與膈膜之間為肓。這裡被認為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指病情險惡無法醫治。後來也用以比喻問題嚴重,無可挽救。 《左傳·成公十年》:“公疾病,求醫於秦……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春秋時,晉國的國君晉景公得了病,不久他夢見了一個大鬼,披散的長發拖到了地上,拍著胸膛跳起來說:“你殺了我的子孫後代,這是不義。我已經請求天帝,得到了他的許可,可以報仇了。”大鬼弄壞了大門和臥室的門跑了進來。景公害怕了,躲到內室,大鬼又弄壞了內室的門。景公醒來後問巫師,巫師說:“這夢大概暗示你會吃不上即將要收的新麥子,很快就要死了。” 景公的病情加重,向秦國求醫,秦國國君派了一個醫生。醫生還沒到,景公又夢見兩個小孩兒,他們說:“那人醫術高明,恐怕會傷害我們,我們該逃到哪裡?”其中一個說:“躲到肓之上、膏之下,他能把我們怎麼樣?”醫生到了以後一看,說:“這病救不了了,病灶在肓之上、膏之下,針灸、藥力都到不了這地方。”景公讚歎說:“真是高明的醫生啊!” 六月麥收後,景公想吃新麥,就派甸人(官名)獻上了新麥,由御廚烹煮好,隨即召來那個巫師,給他看新麥做的飯食,然後把他殺了。將要吃的時候,景公突然感到肚子脹,就去上廁所,結果掉到裡面死了。 不可救藥 妙手回春 這人甚麼壞事都乾,已經病入膏肓,不可挽救。 比喻虛幻無實或無根據地臆測。 《漢書·郊祀志下》:“聽其言,洋洋滿耳,若將可遇,求之,蕩蕩如係風捕景,終不可得。” 西漢成帝晚年,因為沒有兒子,就特別喜歡鬼神之事。許多上書談祭祀和方術的人,都得到了待詔的官職。這些人大搞祭祀和方術,花費巨大,但都沒有明顯的功效。谷永就勸說皇帝道:“我聽說要明了天地的本性,就不可被神怪迷惑;要知道萬物的性情,就不可被不同的種類蒙蔽。那些方術之士背棄了仁義的正道,不遵守五經的言論,大肆稱說怪異鬼神,都是些欺騙眾人的邪惡之徒。他們依靠旁門邪道,心懷虛偽,以欺詐君主。聽他們的談論,滔滔不絕,好像馬上就可以遇到仙人,假如去訪求仙人,卻空空蕩盪,如同想抓住風捉住影一樣,始終不能求得。因此,英明的君主遠離他們,不會聽從他們的胡言亂語。曾說過:'孔子不談怪異和鬼神。'希望陛下遠離這些事情,不要讓邪惡的人有可以窺視朝廷的機會。”谷永說得確實很有道理,得到了皇帝的認可。 道聽途說 耳聞目睹 算命的人喜歡說一些誰也聽不懂的怪誕言語,再製造出一些捕風捉影的說法,察言觀色,騙取錢財。 逞:如願,滿意。本指心懷不滿而行為不軌的人。後泛指違法亂紀、為非作歹的人。 《左傳·襄公十年》:“初,子駟為田洫,司氏、堵氏、侯氏、子師氏皆喪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亂。” 子駟是春秋時期鄭國人,他擁立鄭簡公,殺死反對派,成為執政大臣。子駟主持國政後,整治田間溝渠和田埂,損害了貴族司氏、堵氏、侯氏、子師氏的土地。於是這些貴族聯合起來,又聚集了一群心懷不滿的人,發動叛亂。 叛軍攻入國都和宮廷,殺死了子駟,以及司馬(最高軍事長官)子國、司空(最高工程建設長官)子耳,並劫持了國君。子駟的兒子子西聽說有叛亂,因為不作準備就去追趕,所以未獲成功,只收斂了父親的屍首。子國的兒子子產聽說後,先安排好守門的警衛,再配合各方面的官吏整頓好防守設備,然後才把家兵排成隊列,帶領十七輛兵車前去征討。戰鬥之前,子產先收拾好父親的屍體,然後率領部隊一舉攻破叛亂者的巢穴,平定了這場暴亂。 此後,子產憑藉自己出色的政治才能,長期擔任鄭國的執政大臣,為鄭國的穩定、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子產治國得到了百姓的擁護,以至於他死後,鄭國的壯年人放聲大哭,老年人也像小孩一樣痛哭流涕。 亡命之徒 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我們對於不逞之徒一定要堅決打擊。 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認為有失體面。 《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圉是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他聰明好學,而且非常謙虛。當時,對於國君或社會地位高的人,死後都應根據其一生的貢獻、品行等評定出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即諡號。孔圉死後得到的諡號為“文”,含有對他一生品行的褒獎之意,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孔子的學生子貢不太了解孔圉的情況,就問孔子:“孔文子憑什麼得到'文'這一諡號?”孔子回答說:“他聰敏靈活,愛好學問,又非常謙虛,不以向地位低於自己的人學習為恥,所以大家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 其實孔子本人也非常謙虛好學,他十五歲時立志於學問,並為之奮鬥一生。同時,孔子善於向任何超過自己的人學習,他認為自己沒有固定的老師,即使三個同行的人中,也一定有值得自己學習的人。同時,他講究有甄別、有選擇地學習,應當學習別人超過自己的好的方面,對於他們的缺點,則應當對照著檢查自己,如果自身也存在這些缺點就應該趕快改正。 移樽就教 好為人師 不恥下問是增長知識最為有效的方法。 栗:哆嗦,發抖。不冷而發抖。形容極為恐懼。 《史記·酷吏列傳·義縱傳》:“是日皆報殺四百餘人,其後郡中不寒而栗。” 義縱是漢武帝時以嚴酷著稱的官吏。他少年時曾經和人一起搶劫,結夥為強盜,他姐姐憑藉醫術得到太后的寵幸,義縱也因此成了官吏。他處理政事非常嚴酷,很少有寬容的時候。在當縣令的時候,他依法辦事,不迴避權貴和皇親,因為逮捕審訊皇太后的親戚,受到皇帝的賞識,而提升他為河內都尉。他一到河內就剷除了那裡的豪強,以至於河內郡的人們在路上都不撿拾別人遺失的東西。當他升任為南陽太守的時候,南陽的豪門都逃走,那裡的官員和百姓也都非常謹慎、害怕。 因為朝廷軍隊屢次從定襄出發攻打匈奴,定襄的官員和百姓人心散亂,於是朝廷調派義縱擔任定襄太守。義縱到任後,將監獄中關押的二百多名重刑犯,以及私自前去探望他們的兄弟、熟人二百多人一起逮捕,在一天之內判定處死了這四百多人。從此以後定襄郡的人們害怕得即使不冷也會打哆嗦,一方面因為義縱如此嚴酷的治理手段,另一方面因為有奸猾的人在幫助官吏處理政事。 義縱雖然嚴酷,但是他缺乏遠大的眼光,志趣只在瑣屑的小事上,所以在他的治理下,奸邪之事最終越發增多,於是皇帝直接特派的官員開始出現。一次,楊可受皇帝委派處理案件,義縱認為這樣會擾亂百姓,就部署官吏捉拿替楊可干事的人。皇帝聽說後,派杜式去處理這事。杜式認為義縱廢棄了尊敬皇帝的禮節,破壞了天子要辦的事情,最後將義縱處死示眾。 毛骨悚然 鎮定自若 時間已過去好久,但只要一回想起那個恐怖的場面,他就不寒而栗。 脛:小腿。本義表示沒有腿卻能跑動。後用來形容事物傳播迅速,風行一時。 東漢·孔融《論盛孝章書》:“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 盛憲,字孝章,東漢三國時期吳地的名士,和孔融是好朋友。孫權的哥哥孫策平定東吳後,把對自己構成威脅的英雄豪傑一一剷除。盛憲曾任吳郡太守,在當地很有名望,影響力不小,因此孫策對他非常忌憚。孔融作為好友,時時為他擔心,生怕他被孫策殺掉。 於是有一天,孔融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大力推薦盛憲,希望曹操招納他。孔融在信中寫道:“曹公您致力於匡助和恢復漢室,拯救漢家行將滅絕的宗廟社稷。而拯救漢室的方法,實質在於求得賢士。因為人們的愛好,珠寶玉器即使沒有腿腳,都能自己到來。何況賢人自己有腿腳,只要真心求賢,哪能得不到呢?如今海內名士,凋零衰落,只有會稽的盛孝章還活著。但孝章現在被孫策壓制束縛,妻兒也不在身邊,孤單危險,憂愁困苦時刻伴隨著他,假如憂愁能讓人損傷的話,他恐怕都活不了多長時間了。假如曹公您能派一位使者,拿著您的徵召命令,那麼不但可以為自己招來一位賢士,而且可以成全我們的朋友之道。” 曹操採納了孔融的意見,徵召盛憲為騎都尉,但命令尚未到達,盛憲就被孫權殺害了。 不翼而飛 鮮為人知 白居易的詩文淺近平易,就連老人和小孩子也都喜歡誦讀。因此不脛而走,傳遍天下。 救、藥:挽救、救治。指病重得無法醫治。比喻事態已嚴重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詩經·大雅·板》:“多將,不可救藥。” 週厲王姬胡是西周第十位國君,他即位後,昏庸無道,貪財好利,一方面剝奪貴族權力,另一方面加重對勞動人民的剝削,試圖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完全壟斷,因此招致了社會各個階層的不滿。針對人們的不滿,週厲王又施行高壓政策,派人監視民眾的言行,誰敢妄加議論,就立即殺死。人民忍無可忍,群起反抗,周王朝的統治越來越不穩固。 面對這種情況,大臣凡伯極力勸諫週厲王改變暴虐的政治,挽救國家。 《板》就是凡伯勸諫週厲王的一首長詩,其中一節寫道:“上天正在逞威肆虐,不要這樣盲目快樂。我的內心一片誠懇,小伙子們卻驕傲自得。我所說的並非老昏之言,你們卻拿來取笑戲謔。你們荼毒生靈,氣焰日漸囂張,真是病重得不能救治。” 可惜週厲王聽不進任何意見,依舊我行我素,人民忍無可忍,於公元前841年發生暴動。平民和奴隸們拿起武器,衝進王宮,週厲王倉皇逃走。西周從此衰落下去,出現了分崩離析的局面。 病入膏肓 妙手回春 做學問的人,如果患了穿鑿的毛病,就將不可救藥。 形容在壓力和困難面前不屈服,不低頭。 《漢書·敘傳下》:“樂昌篤實,不橈不詘,遘閔既多,是用廢黜。” 王商是西漢有名的大臣,曾任漢成帝的丞相。他為人耿直,作風正派。漢元帝逝世後,漢成帝即位,非常敬重他。可是成帝的舅父王鳳利用獨攬大權的機會驕橫跋扈,經常冒用皇帝的名義行事。王商在議論國政時批評王鳳的做法,王鳳從此對他心生不滿。 漢成帝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秋天,京城長安忽然謠傳要發大水,百姓恐慌,爭相逃命,長安城中一片混亂。消息傳到宮中,漢成帝親自召集三公九卿等中央高級官員商議。王鳳驚慌失措,認為皇帝、太后及嬪妃們應該趕快坐上船隻,其他官吏和民眾則趕快躲到城牆上,大臣們都紛紛附和王鳳的意見。只有王商堅決反對,他認為這一定是謠言,在這個關鍵時刻下令登上城牆會更加驚擾百姓,漢成帝採納了王商的意見。過了幾天,城裡也逐漸平定下來,調查的結果證實是謠言。漢成帝於是認為王商老成持重,經常稱讚他的主張。而王鳳非常慚愧,後悔自己說錯了話,對王商也更加沒有好感。 王鳳有個親戚擔任琅邪太守,因為沒有盡到管理的職責而出現過失,王商就安排人對他進行審查。王鳳代親戚向王商求情,但王商堅持原則。王鳳就更加怨恨王商,千方百計搜尋他的短處,然後派人誣陷。漢成帝平素非常器重王商,並不相信,就下詔不讓過分追究。但王鳳固執堅持,成帝無奈,最後只得罷免了王商的丞相職務。三天后,王商吐血而亡。 班固在《漢書》中評論說,王商因為淳厚朴實,堅強不屈,才遭遇許多災禍,最終被廢黜。 中國人民,百年以來,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英勇鬥爭,使得帝國主義至今不能滅亡中國,也永遠不能滅亡中國。 解:明白,理解。指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花功夫。後指對待學習、工作不認真,不求深入理解。 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東晉大文學家陶淵明辭官歸隱後,便過起“躬耕自資”的隱士生活。到了晚年,生活困苦窘迫,但他並不後悔自己選擇的生活道路,而是以古代的聖賢顏回自比,清高灑脫,怡然自得。 《五柳先生傳》是他晚年表明自己心志的一篇作品,文章以“五柳先生”自比,說:先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字號。因為住宅邊有五棵柳樹,就以“五柳”作為稱呼。他性格閑靜,言語不多,不慕名利。喜歡讀書,重在把握主旨、要領,而不鑽牛角尖,不過分在字句上進行繁瑣考證。每有新的領悟,就高興得忘了吃飯。天性好酒,但因為家境貧窮不能常常得到。親戚或老朋友知道這種情況,有時就準備了酒請他來喝。他只要一去總是喝光,想著一定要喝醉才行。喝醉退席後,也並不在乎離開還是留宿。家里四壁空空,遮不住風吹和日曬。短短的粗布衣服破破爛爛,補丁重疊;家裡常常斷糧,但心里安寧恬淡。他常寫文章自娛自樂,顯示自己的志趣。他完全忘記了得失,並堅守這種原則,直到生命的結束。 囫圇吞棗 追根究底 如果我們在學習上的態度是不求甚解的話,那麼學到的知識是有限的。 不深入到老虎的巢穴,哪裡能得到小虎崽呢?比喻不冒風險不實踐,就不能取得大的成功。 《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 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到達鄯善國後,鄯善國國君廣剛開始接待的禮節非常恭敬周到,後來忽然變得粗疏怠慢。細心的班超察覺到了這一點,就對他的隨行官員說:“你們是否覺得廣的禮儀淡薄了呢?這一定是有北方匈奴的使者來了,使得廣猶豫不定,不知道該依附哪一方。”接著,班超又叫來接待服侍他的人詐問:“匈奴的使者來了好幾天,現在在哪裡?”服侍的人惶恐不安,交代了全部實情,班超就把他關起來,然後召集手下的三十六名軍官喝酒。喝到痛快處,班超鼓動他們說:“你我現在都身處絕境,只有建立大功才能求得富貴。現在匈奴的使者才來幾天,廣把對我們恭敬的禮節就廢掉了。假如他把我們抓起來送往匈奴,我們的屍骨將被豺狼吃掉。對此怎麼辦呢?”所有的人都說:“現處在這樣危險的境地,我們死活都跟著您。”班超於是說:“不進入老虎的巢穴,就得不到虎崽。現在的辦法,只有趁黑夜火攻匈奴使者的駐地,讓他們不知道我們的實情,造成他們的慌亂,我們才可以趁機將他們全部消滅。”在班超的帶領下,大家依計行事,趁夜放火進攻,殺死三十多人,其餘一百多個全部被燒死。鄯善國舉國震恐,從此歸附了漢朝。 不下深海,焉得蛟龍 對於新設計、新想法要敢於大膽實踐,這正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識:懂得、了解。時務:當時的形勢。指不了解當前的情勢或潮流。 《後漢書·張霸傳》:“時皇后兄虎賁中郎將鄧騭,當朝貴盛,聞霸名行,欲與為交,霸逡巡不答,眾人笑其不識時務。” 張霸是東漢時期四川成都人,從小就懂得孝敬和謙讓,後來被推舉為孝廉,開始從政。在他任職的地方,選拔那些學有專長、品行優異的人出來任職,所以轄區內的人們都爭相磨煉自己的志向和節操,追求上進、喜歡學習,連路上都只聽得到讀書聲。他剛任會稽太守的時候,盜賊尚未清除,郡界並不安定。他就張貼文書,懸賞捉拿,有功必賞,沒有動用一兵一卒,就清除了盜賊。以至於當時有童謠唱到:“拋掉我的戟,扔掉我的矛,盜賊都已玩完,官吏沒事可干。”後來張霸又得到四次提拔,擔任了侍中(侍從皇帝左右,出入宮廷,參與朝政,是皇帝親信看重的官員)。當時皇后的哥哥鄧騭,地位高貴,權勢顯赫,聽到張霸的名聲和品行,想和他結交,張霸卻避而不答,大家都嘲笑他不懂得人情世故。後來鄧騭受人誣陷,被貶低官爵,沒收資財,絕食而死。張霸到七十歲時才因病而終。 不識時變 通權達變 恐怖分子妄圖在今天的中國搞分裂活動,簡直是不識時務。 本指霍光不向古人學習,因此所作所為不合道統。後用來形容不喜歡學習,從而缺乏學問、本領。 《漢書·霍光傳》:“然光不學亡術,暗於大理,陰妻邪謀,立女為後,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顛覆之禍,死財三年,宗族誅夷,哀哉!” 霍光是西漢著名將領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他跟隨漢武帝近三十年,是武帝的重要謀臣。他忠於漢室,老成持重,果敢善斷,知人善任。漢武帝死後,他受命為漢昭帝的輔政大臣,執掌漢室最高權力近二十年,為漢室的安定和中興建立了功勳,成為西漢歷史發展中的重要政治人物,位列麒麟閣西漢十一位名臣之首。霍光本人十分注意自身的修養,但他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妻女宗族,為霍氏家族留下了禍根。 漢昭帝沒有兒子,因此他死後霍光將長期生活於民間的漢武帝的曾孫劉病已立為皇帝,這就是漢宣帝。漢宣帝在民間時,已娶了小吏的女兒許平君,即位後,大臣們都建議立霍光的女兒霍成君為皇后,但宣帝堅持立許平君為皇后。霍光的妻子一直想讓自己的女兒成為皇后,便買通御醫,在宣帝即位三年後毒死了許皇后,立霍成君為皇后。三年後,霍光病死。但霍氏一門依仗皇后和皇太后的關係,一如既往地驕奢放縱。宣帝逐漸剝奪霍氏的權力,引起他們的不滿,密謀發動政變,結果計劃洩露,霍氏遭到滅族。 班固在評論霍光時說:“他擁立昭帝、宣帝,對漢朝的貢獻很大,即使周公、伊尹那樣的人,也不能超越他。然而霍光不師法古人,沒有策略,不明大理,庇護妻子的邪惡陰謀,立女兒為皇后,沉溺於權力之中,而導致了覆滅的災禍。他死後才三年,家族就被誅滅,真是可悲啊。” 在現代化的社會裡,不學無術、沒有專長的人是很難有發展機會的。 遺:剩餘。本來指沒有剩下多少兵力。後來比喻毫無保留地使出全部力量。 《戰國策·趙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必以倦而歸也。” 戰國後期,秦國與趙國在長平大戰。趙國戰敗,犧牲了一名都尉。趙王召來大臣樓昌和虞卿說:“我想命令軍隊輕裝急進,再去攻擊敵人,怎麼樣?”樓昌說:“沒有用處,不如派遣重要的使臣去講和。”虞卿說:“說講和的人,一定是認為不講和軍隊一定會打敗,但是現在講和的主動權在秦國一方。再說大王您分析秦國目前的情況,是想打敗您的軍隊呢,還是不呢?”趙王說:“秦國目前的情況是自己已經沒有剩下多少戰鬥力了,但是一定會打敗趙軍。”虞卿說:“您姑且聽我的,派遣使者帶著貴重的寶物去結納楚國和魏國。楚、魏想得到您的寶物,一定會接納我們的使者。如果趙國的使者到了楚、魏,秦國一定會懷疑我們將要聯合起來對付他,也一定會害怕,這時講和才能成功。” 趙王沒有聽從虞卿的建議,和平陽君商量講和的事,派遣鄭朱到秦國,秦國接待了鄭朱。趙王召見虞卿說:“我派平陽君和秦國講和,秦國已經接納了鄭朱,您覺得怎麼樣?”虞卿說:“大王您講和一定不能成功,軍隊一定會大敗。因為天下慶賀戰爭勝利的人都在秦國了。再說鄭朱是趙國地位顯貴的人,他到秦國,秦王一定會拿這事來張揚。那麼楚、魏就會認為趙國已經和秦國講和,也就不會來救援您。秦國知道天下諸侯不會來救您,那麼講和就不會成功。”趙國最終沒有能夠和秦國講和,軍隊果然大敗。 全力以赴 三心二意 為大家辦事時,我們必須不遺餘力,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 不以千里為遠。形容不辭辛勞長途跋涉。 《孟子·梁惠王上》:“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到了魏國,見到梁惠王。惠王說:“老人家!您不怕千里的遙遠路程來到這裡,想來一定帶有利於我國的方略吧!” 孟子答道:“君王何必單單說到'利'呢?除了'利',還有更重要的'仁義'呀!假如國君說要怎樣怎樣才能使我國有'利',士和老百姓又都說要怎樣怎樣才能使我自身有'利',像這樣都一個勁地上要取下的利,下要取上的利,大家互相爭利,那麼這個國家就有喪亡的危險了。因為一個國家如果這樣上下交相爭利,那麼擁有萬乘兵車的大國,有能力弒殺其國君的,一定是擁有千乘兵車的公卿之家;擁有千乘兵車的國家,有能力弒殺其國君的,一定是擁有百乘兵車的大夫之家。這是因為千乘之國他以萬乘之利為多,百乘之家他以千乘之利為多,由於利的驅使,故以下弒上。而從天子的萬分中只取了千分而成為天子的諸侯,從諸侯的千分中只取了百分而成為諸侯的大夫,這也不算少了,如果人們都這樣先把個人私利放在前面,而把大眾的公義放在後面,重私利而輕公義,那麼不爭奪利、不殺戮、不篡奪君位,就不會有滿足其慾望而罷休的時候。” “可是,如果一個人心中存有仁愛之心,他就絕不會遺棄他的父母,如果一個人心中存有人間正道,他就絕不會背離其國君而置之不顧。所以君王您應該重視'仁義',為什麼要單單說到'利'呢?” 千里迢迢 近在咫尺 白求恩同志不遠千里來到中國,幫助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 量:估計,估量。指自己不能客觀地估量自己的能力。後常用來表示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實力。 《左傳·隱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 鄭國和息國都是春秋時期兩個地盤不大的諸侯國,但是鄭國國君鄭莊公勵精圖治,國力強盛。同時,鄭國又是周王室東遷的主要依靠力量。因此,鄭國內政外交都很成功,幾乎可以認為是春秋早年的霸主。而息國國小力弱,不可與鄭國同日而語。有一次,鄭、息兩國因言語不合而失和,息侯竟然主動攻打鄭國。鄭莊公於是同息侯在鄭國邊境交戰,息侯大敗而歸。有識之士由此判斷,息國將要滅亡。他們認為:“息國不考慮鄭莊公的威德,不估量自己的實力,不親近自己的同姓宗族,不明辨是非,不考察曲直,犯了這五條錯誤,還要去攻打別人。息國將要喪失掉自己的軍隊,不是很正常嗎?” 螳臂當車 量力而行 某些國家和分裂勢力想就西藏、新疆問題向中國挑釁,簡直是不自量力。 足:值得。掛齒:掛在口上,指說起,提到。形容極其微小,不值得一提。有非常輕視的含義。 《漢書·叔孫通傳》:“此特群盜鼠竊狗盜,何足置齒牙間哉?” 叔孫通是西漢早期大臣,制定了西漢乃至後代都沿用的一些典禮、朝拜、祭祀的規章制度。他在秦朝時因為才學而被徵召為博士,等待任用。幾年後,陳勝起義發生了。秦二世就召集博士儒生們問道:“那些從楚地徵召的守邊士兵們不去戍邊,卻正在攻打蘄縣、陳縣,你們諸位怎麼看待這件事?”許多儒生說:“天子的臣下不得心懷鬼胎,如果心懷鬼胎就是反叛,這是死罪,不能赦免。希望您趕快派兵鎮壓他們。”秦二世臉色惱怒。叔孫通走上前去說:“那些儒生的話都不對。如今天下統一,已經拆毀了各地的城堡,熔化了各地的武器,向天下表示不再使用它。況且上有英明的君主,下有完備的法令,官吏盡職,四方歸心。哪裡有反叛的人!這不過是一群偷雞摸狗的小賊,哪裡值得放到嘴裡討論?地方官吏正在抓捕清除,哪裡值得擔憂?”秦二世非常高興,賞賜叔孫通,而把那些說陳勝造反的儒生都罷免了。回到住處後,儒生們都說叔孫通善於阿諛奉承,叔孫通認為各位不懂得隨機應變,自己若不這樣說,恐怕大家都難逃虎口。隨後,叔孫通逃離都城咸陽,投奔了反秦的起義軍。 微不足道 舉足輕重 在他看來,這點小事實在不足掛齒。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