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國學小百科書系·書法小百科

第173章 技法

又稱“執管”。握筆的方法。正確的握筆方法,是寫好字的首要條件之一。執筆之法,說法很多,有合理的,也有不盡合理的。但也有一些基本的原則。蘇軾《論書》就說:“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歸納起來,最重要的是指實、掌虛、平腕、管直四項。其他可能因單鉤、雙鉤、撮管、搦管而有所不同。 最常用、最正確的執筆法之一。即由唐陸希聲所傳的“擫、押、鉤、格、抵”五字法。 擫。大指以指尖內側斜向上按住筆管。位置在食指和中指之間。 押。即“壓”。食指第一關節內側在大指對面略高一點處鉤住筆管,指尖向下。 鉤。中指第二關節貼住食指第一關節,第一關節內側在大指下一點之處鉤住筆管,指尖向下。 格。無名指在後面,以指甲和肉相接處抵住筆管,與拇、食、中三指相呼應。

抵。小指不接觸筆管,在無名指後面,緊挨無名指,起到穩定和幫助無名指的作用。 使用五字執筆法時,最重要的是指實、掌虛、平腕、管直(筆管垂直)。唐韓方明《授筆要說》說:“平腕雙苞,虛掌實指,妙無所加矣。” 運指法。這個方法,從古至今,幾乎人人都講錯了。據載,晚唐盧肇說他從韓吏部處得到“撥鐙四字法”,即“推、拖、撚、拽”。對這四個字,後人理解極為混亂。清朱履清《書學捷要》說是聚大、中、食三指撮筆管,就像執燈(鐙即燈)一樣,也就是雙鉤執筆法。元陳繹《翰林要訣·執筆法》說“鐙”是馬鐙,“足踏馬鐙淺,則易出入;手執筆管淺,則易轉動”,說得連邊都沾不上。清包世臣也接受這種說法。近人沈尹默《書法論》說:“就這四個字的意義看來,實是轉指法。”算是理解得最準確的了。

一般作書之人,對如何用指用腕用臂並不是很了解,尤其是用指。許多人寫字根本就不會用指,使得指腕僵硬。 撥鐙,就是撥燈。古時沒有電,晚上照明,點蠟燭或者油燈。油燈以淺盤盛菜油,以燈草浸油中,露一小截在外點燃。一定時間以後,燈草燒焦,就要把燈草推出去一點,剪去燒焦部分。即古人說的剔銀燈、剪燈花。因為燈草很輕,所以無論用什麼去剔,都不會用大力,只需用手指之力即可。 “推、拖、撚、拽”四字,不過是四個動作而已。 執筆用筆法。南唐李後主也是一個書法家,他在“五字撥鐙法”的“?、押、鉤、格、抵”後面加上“導、送”二字,即成“七字法”。按他的解釋,“導”“送”都是小指輔助無名指使筆左右運動。他把執筆法和運筆法混在一起了,但所說的道理還是沒有錯的。

執筆法的一種,又叫“雙苞”。有兩種說法,一說即“五字執筆法”,是最常見的執筆法。另一說,大、食、中三指同“五字執筆法”,但無名指和小指彎曲,不接觸筆管。 執筆法的一種。又叫“單苞”“單包”。以大指、食指、中指三指執筆。大指和食指前後握住筆,中指以甲肉相接處在後托著筆管。無名指和小指彎曲,不接觸筆。這種執筆法和今天執鋼筆的方法差不多,轉動揮灑不及雙鉤靈活。宋蘇軾就採用的是這種執筆法。 執筆法之一。也叫“虎眼”。此法手掌與地面垂直,五指彎曲成弧形,虎口向上,五指皆用指尖輕握筆管。此法追求形式,運筆時臂、肘、腕、指皆不靈活,用者極少。但清何紹基用此法。 因書體不同,執筆高低的一個參考比例。同樣大小的字,真書執筆如果距筆毛一寸,那麼行書就得兩寸,草書就得三寸。字越大,距筆毛越遠;字越小,距筆毛越近。宋黃伯思《東觀餘論·論書八篇示蘇顯道》說:“逸少(王羲之)書法有真一行二草三,以言執筆法去筆跗遠近耳。”明解縉《春雨雜述·書學詳說》說:“真書去毫端二寸,行三寸,草四寸。”

運筆法之一。執筆的手肘、腕都不接觸書案,懸空作書。中楷以上的字,都必須用此法。只有肘、腕懸空,才能上下左右,運用自如。清朱履貞《書法捷要》說:“懸臂作書,實古人不易之常法……凡後世之以書法稱者,未有不懸臂而能傳世者。”懸肘作書,肩臂肘腕都要放鬆,應沉肩墮肘,不要使肘部高抬,致肘臂僵硬。 運筆法之一。作書時肘輕放案上,腕部高抬。許多人都把懸腕和懸肘混為一談。包括沈尹默,也認為“肘不懸起,就等於不曾懸腕,因為肘擱在案上,腕即使懸著,也不能隨己左右地靈活運用”。肘著於案,左右運筆確實不能靈活,尤其是向右運筆,很受影響。但運筆較穩,作中楷以下的字是可以的。宋蘇軾就用此法。蘇字左展右蹙,就是受這種運筆法影響的。

運筆法之一。以左手枕於右腕之下,肘不著於案。也有直接以肘腕輕著於案上的。用此法作書,筆的運動很受影響,但作小楷,尤其是蠅頭小楷,用此法是可以的。 運筆法之一。此法與“龍眼”(也叫“虎眼”)執筆法一同使用。此法掌心面對自己,手臂彎曲成圓形。清周星蓮《臨池管見》說:“回腕法,掌心向內,五指俱平,腕豎鋒正,筆劃兜裹。”用此法,肘、腕、指俱僵,用的人很少。但清何紹基用此法。 作書時便於揮毫運筆的坐姿或立姿。這是許多寫字的人最容易忽略的。坐的姿勢,應該是雙腳與肩寬,全腳掌觸地,上身端正,胸部離書案一拳左右,絕不可以靠於案上。頭與身都要正,肩、臂、肘、腕都要放鬆。左手與右手相對,輕扶案上。坐姿一般用於寫不大的字,寫大字或作大幅書,多用立姿。立姿作字,雙腳與肩寬,腰背微向前傾。包世臣說學書如學拳。立姿作字,如太極拳站樁,外松內緊、神氣內擫。身體微向右側,左手不可用力據於書案。古人主張題壁時,右手握管,左手把腰,大概就是取的這種姿勢。不過坐姿也好,立姿也好,不可過於拘泥,以便於書寫為要。

使用毛筆作書的原則和方法,也叫“用筆”,這是書法最基本最重要的技法和要求。因為一切技法,最終都是要通過使用毛筆去實現對點劃的創造,並以此去實現結體和章法。而中國書法特殊的書寫工具,尤其是毛筆,只有正確地、科學地使用它,才可能寫出好字。王羲之說“夫字貴平正安穩,無須用筆”;張懷瓘說“夫書用筆第一”;解縉說“今書之美自鐘、王,其功在執筆用筆”;馮班說“書法無他秘,只有用筆與結字耳”;劉熙載說“書重用筆,用之存乎其人,故善書者用筆,不善書者為筆所用”。學書者於此最應用功。 透過書法作品點劃所表現出的藝術張力,既具象,又抽象。書法作品藝術成就的高下,此為第一要素。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第一,作書時須用力。晉衛夫人《筆陣圖》說:“下筆點劃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這裡說的“力”,和物理學上所說的“力”完全不同。這裡是指作書時的全神貫注的精力,書家多年練習所有的藝術功力,在作書時貫注於點劃創作之中。第二,在點劃中所表現出的藝術感染力和形勢張力。衛夫人《筆陣圖》又說:“善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所謂“力透紙背”“入木三分”,都是指這種筆力而言。

有兩個含義。第一,指毛筆的筆毫或者尖鋒。第二,指作書時對筆鋒使用的不同方法,以及由此而成的字劃鋒芒。作書時,如何運用處理筆鋒,至為重要。有中鋒、側鋒、藏鋒、露鋒、實鋒、虛鋒、全鋒、半鋒等。字的好壞成敗,半在筆鋒的運用。所以米芾說:“作字需善用筆鋒。筆鋒有法,則欹側倉卒亦自生妍,不善即端莊著意,終是死形。” 用筆法之一。作字時,始終保持筆鋒(尖)在點劃的中間。中鋒行筆,則點劃豐潤飽滿,“錐劃沙”“印印泥”“屋漏痕”等,都是指中鋒用筆。清王澍說:“中鋒者,謂運鋒在筆劃之中,平側偃仰,惟意所使,及其既定也,端若引繩。如此則筆鋒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鋒。筆至八面出鋒,斯施無不不矣。”此法歷來為書家所重,甚至主張“筆筆中鋒”。

用筆法之一,又叫“偏鋒”。運筆時筆鋒偏在點劃一側。曾國藩說:“偏鋒者,用毫腹著紙,不倒於左,則倒於右。”此法作字,點畫一邊光滑一邊毛燥。繪畫中寫山石竹木,多用此法,以表現木石等的質感,但在書法中,則被視為大忌。但側鋒用筆,時有奇趣天成,明王世貞就說:“正以立骨,偏以取態。”所以許多書家也時時間用。甚至有人以為蘇軾、黃庭堅等人全用偏鋒。近現代書家,甚至有專用側鋒的。 也叫“隱鋒”,重要的用筆法之一。指運筆時將筆鋒隱藏在點畫中間而不外露。筆法中的慾左先右、欲下先上、逆入平出、無往不收、無垂不縮等,都是藏鋒。南派書家,書重蘊藉,所以特重藏鋒,如唐徐浩就說:“用筆之勢,特須藏鋒。鋒若不藏,字則有病。”北派書家,書重勁健,所以不廢“露鋒”。

也叫“出鋒”,用筆法之一。指運筆時露出筆鋒,成尖鋒之勢。主要用在一些點劃的收筆。但有些書家也常用露鋒起筆。尤其是北派書家和碑刻。甚至有“八面出鋒”之說。清蔣和《書法正宗·筆墨精解》說:“唐宋碑刻,多出鋒,芒鎩銛利。運筆之法,斜正上下。平側偃仰,八面出鋒,始筋肉內含,風采煥發有神。” 用筆法之一。與“按”相對而言,向上輕提筆。向下按、頓之後,必須上提。有時提、按動作會重複多次。 用筆法之一,與“提”相對而言。向下按筆,有點劃收筆和轉折處常用。 用筆法之一,又叫“駐筆”。與“按”很相似,也是向下按筆。但頓筆較重,且一般會頓、提多次。 用筆法之一,與“頓筆”相對。指筆在橫豎轉折地運動。一般來說,頓筆宜慢,快則不能成形;行筆宜快,慢則氣脈阻滯。

用筆法之一。用筆內擫,成方筆之勢,有人釋為“骨書”。方筆剛勁峻整,含而不露,秦、漢隸書及《始平公造像》《楊大眼造像》《張猛龍碑》以及歐陽詢、柳公權等碑,都屬內擫。 用筆法之一。用筆外露成圓筆之勢,有人釋為“筋書”。圓筆圓潤婉轉,靈動開張。 《鄭文公碑》《爨龍顏碑》《刁遵墓誌》及顏真卿、徐浩、李邕等都屬外拓。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