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國學小百科書系·書法小百科

第138章 伯遠帖晉/王珣


(晉)王珣《伯遠帖》
乾隆的書房取名叫“三希堂”。原因之一,是因為三件異常珍貴的稀世珍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真跡。 王珣,字元琳。生於晉穆帝永和五年(349),卒於安帝隆安四年(400)。是東晉名相王導之孫、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學習的是王氏家傳書法。 《宣和書譜》說:“珣三世以能書稱,家范世學。珣之草聖亦有傳焉。”相傳他曾夢見一人,授以如椽大筆,此後他書藝大增,並稱:“此當有大手筆事。”人們熟悉的“大手筆”典故即出於此。 《伯遠帖》是王珣給親友的一通書函。行筆峭勁秀麗,自然流暢,筆劃較瘦勁,結體較開張,特別是筆劃少的字顯得格外舒朗飄逸,佈局合理,用筆流暢。是我國古代書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董其昌評說:“王珣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清姚鼐稱讚它“如昇初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洞”。

此帖經北宋內府收藏,後流入民間。乾隆年間入內府,乾隆皇帝視其為無上之寶,將此帖與《快雪時晴帖》《中秋帖》藏於養心殿西暖閣,專設“三希堂”。 辛亥革命後,溥儀攜文物出逃,《伯遠》二帖也在其內。後流落民間。 20世紀40年代末與《中秋帖》一起流入香港,被典當給一家外國銀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周恩來總理批准以重金購回,現藏故宮博物院。 《伯遠帖》,行書。晉王珣書。紙本。因首有“伯遠”二字,故名《伯遠帖》。縱25.1厘米,橫17.2厘米。紙墨精良,至今依然古色照人,被評為“天下第四行書”。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