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國學小百科書系·書法小百科

第137章 居延漢簡漢/佚名

在蔡倫發明造紙之前,文字是書寫在竹簡、木簡或絹帛之上的。書寫在竹簡或木簡上的,統稱為“簡書”。按照王國維的說法,竹木簡書大約“至南北朝之終而始全廢矣”。竹木簡書一直到清中葉極少發現,但近百年來卻大量出土,自戰國至西晉,有數万簡之多。發現的地點包括新疆、甘肅、內蒙、河南、山東、湖南、湖北、江蘇、江西等省,著名的有《流沙墜簡》《漢晉西陲木簡》《武威漢簡》《居延漢簡》《睡虎地秦墓竹簡》等。這些簡書因為是用筆直接在竹、木簡上書寫,寫的人又多是無名寫手,所以非常隨意,和隸書碑刻上的文字大不相同,有許多很誇張的筆法和結構,有一種天真隨意的趣味。

(漢)佚名《居延漢簡》
簡書以隸書為主,但也有篆、真、行、草等體,其風格也豐富多彩,或嚴謹,或恣肆,或樸拙,或草率,一經發現,就引起書法愛好者的極大興趣,對近代書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927年中國學者與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聯合組成的西北科學考察團,對我國西北地區進行了大規模地考古。 1930年,瑞典人貝格曼在甘肅北部的額濟納河流域之古“居延”地區(現屬於內蒙古西部阿拉善左旗地區)發掘漢簡一萬餘枚,稱為“居延漢簡”。敦煌和居延漢簡、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經洞文書和故宮明清檔案,被譽為20世紀考古學上的“四大發現”。 1972年,又對居延地區進行了第二次考古發掘,獲簡牘三萬餘枚,稱“居延新簡”。這些漢簡不僅對研究漢代歷史有非常重大的意義,而且也是書法珍品。 在欣賞秦統一文字的小篆和漢碑所書寫的隸書的時候,我們在為它們的藝術美震撼的同時,也會有一點點的失落,那就是甲骨文和部分金文中那種自由揮灑,大小錯落的生動活潑的氣息沒有了,而變成一種略帶貴族化的整飭。但是,當看到“居延漢簡”(包括其他地區出土的秦、漢簡牘)時,你會有一種突然放鬆下來的感覺。原來漢代的人平常抄寫公文,甚至著書立說,是這樣寫字的。

漢簡書法有些比較規整,但絕沒有漢碑那樣的一筆不苟;有些比較隨意,但又不像章草那樣簡省筆劃。它仍然是隸書的筆法,但是卻或粗或細、或正或欹、隨心所欲、變化多端,但是,這看似不經意的行筆,許多都極為精審。它的結體也自由了,但每一組漢簡,字體結構又是高度統一的。它不再受大小一致的方格的限制,大小錯落,左右穿插,尤其是時時出現的一些長長的筆劃,增加了作品的節奏感。有人說它像《史晨》,有人說它像《乙瑛》,有人說它像《張遷》,都對,又都不對。在它們那裡,你可以找到漢碑中那些規矩技法,你也會發現許多漢碑中所沒有的美。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