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國學小百科書系·唐詩小百科

第148章 拗句和拗救

雖然近體詩對平仄有比較嚴格的要求,但是,為了不以辭害意,很多時候,在詩歌中都會出現一些不合平仄的句子,或當平而仄,或當仄而平,甚至一流的大詩人都在所難免。 我們先來看看下面幾個例子:
這首五絕應該是五言平起仄收式,首句應該是“平平平仄仄”,第四字“煙”當仄而平。
這首七絕應該是七言平起平收式。第二句應該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四字“與”當平而仄。第四句應該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二字“女”當平而仄。 這樣的句子就叫“拗句”。 有的詩人故意大量使用拗句,失對失粘很多,這種詩,被稱為“拗體”。許多詩人都寫過拗體詩,杜甫和宋代的蘇軾尤其愛寫拗體詩。 我們來看下面一些詩。 第二句與第三句失粘。這首七絕是平起平收式,第二句的平仄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句當粘,應該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但“勸君更盡一杯酒”,平仄是“仄平仄仄仄平仄”,幾乎成了“對”,而不是粘了。

這首七律是平起平收式。第一句應該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四字“梧”當仄而平,第六字“鶴”當平而仄。第二句應該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四字“柝”當平而仄。第五句應該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字“渡”當平而仄。第六句應該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二字“歸”當仄而平。第七句失粘,本來應該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現在是“平仄仄仄仄平仄”,第四字、第六字失粘。這是比較典型的拗體詩了。 一般來說,拗句是不允許出現的,但是,有時候又不能以辭害意,有的句子,雖然不合平仄要求,也就是許多人老掛在嘴邊的“出律”了,但是文意俱佳,幾乎不可移易一字,這種情況不僅允許,而且有的還是千古絕唱。比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

最美的意境就是“雲深不知處”。這一句的平仄應該是“平平仄仄平”,但是第四字“知”當仄而平,不合律。這一個字又不可移易,換成任何一個字都不行。 拗句是可以補救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句中自救,一種是對句救。 先說一說孤平的救法。 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句式,如果第一個字用了仄聲,那麼除了末尾一個平聲外,就只有一個平聲,成了孤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如果第三字用了仄聲,也成了孤平。一般的救法是,五言“平平仄仄平”句第一字用了仄聲,則將第三字換成平聲,變成“仄平平仄平”。比如皇甫曾的《淮口寄趙員外》第二句“暫停魚子溝”,本來平仄應該是“平平仄仄平”,但第一字“暫”是仄聲,所以第三字本應該是仄聲,改用為平聲的“魚”字。這樣,除了句尾的“溝”字平聲外,句中有“停“和“魚”兩個平聲字,就不算孤平了。

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如果第三字用了仄聲字,一般的救法是將第五字仄聲換為平聲字,就成“仄仄仄平平仄平”。比如錢起的《秋夜送趙冽陽歸襄陽》詩的第一句“斗酒忘言良夜深”,本來應該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的,但是第三字“忘”用了仄聲字,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所以第五字本該用仄聲字,現在用了平聲字“良”,這樣,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 其實古人也有許多孤平不救的。比如戴叔倫《送友人東歸》“出關送故人”,第一字當平而仄,但第三字仍然用仄聲字“送”。 再說一說拗救。 先說一說句中救,也就是本句自救。方法是在出現拗句以後,在本句中其他字改變平仄安排。 比如劉禹錫的《石頭城》“淮水東邊舊時月”,應該是七言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但第六字“時”字當仄而平,於是就把第五字本該是平聲的字改為仄聲字“舊”,成為“平仄平平仄平仄”。

再比如杜甫的《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東閣官梅動詩興”句,應該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但第六字“詩”當仄而平,於是就把第五字當平的字換成仄聲字“動”,成為“平仄平平仄平仄”。 另一種是對句救。比如杜甫的《崔氏東山草堂》“有時自發鐘磬響,落日更見漁樵忙”句,上句應該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但第二字當仄而平,成了“仄平仄平平仄仄”,對句本來應該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但第二字當用平聲字,卻用了仄聲字“日”,成為“仄仄仄仄平平平”,救上句的拗。 再比如韋應物的《登樓》“茲樓日登眺,流歲暗蹉跎”,上句應該是“平平平仄仄”,但第四字當仄而平,成了“平平仄平仄”,於是,下句第四字當是平聲,而用了仄聲字“蹉”,成為“平仄仄仄平”,救上句的拗。

其實古人做詩,有時出現了拗句,也不一定要救。比如杜甫的《复愁》“萬國尚防寇,故園今若何”,上句應該是“仄仄平平仄”,現在是“仄仄仄平仄”,當然沒有自句救,下句也沒有救。不過這樣的例子不是很多,初學寫詩的時候,還是要盡量避免。
報告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