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國學小百科書系·唐詩小百科

第56章 白居易

白居易少年時代雖然聰慧好學,但是並不知名。二十歲左右,到長安,謁見當時已經大有文名的詩人顧況。顧況開始沒有把他放在眼裡,看見他的名字,就開玩笑說:“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後來讀他獻上的詩,當讀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時候,感嘆說:“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老夫前言戲之耳。” 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進士及第,從此步入仕途。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屬山西),遷下邳(今陝西渭南)。他的一生,無論從思想、創作、仕途等方面,都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早年的白居易,意氣風發,“志在兼濟,行在獨善”(《與元九書》)。他在秘書省校書郎、翰林學士、左拾遺等任上,撰《策論》七十五篇,並積極上書言事。他尚未深諳仕途的艱險,不知道什麼叫韜光養晦,甚至在朝堂直截了當地對皇帝說:“陛下錯。”搞得憲宗皇帝很不滿。他與元稹是好朋友,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他們共同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他寫了五十首新樂府詩和十首《秦中吟》,深刻揭露了中唐社會的種種黑暗現實,指斥統治者的種種暴行,使那些達官顯貴對他恨之入骨,後來終於藉故把他貶到江州做司馬去了。

這次貶謫對白居易的影響很大。他在《酬贈李煉師見招》詩中心有餘悸地說“曾犯龍鱗容不死”,於是“欲騎鶴背覓長生”去了。 白居易後期對朝廷很失望了,他大概也看到中唐時期的種種矛盾已經積重難返,不是幾首詩歌能夠挽救頹勢的了。於是,“行在獨善”的思想佔了主導地位。他不再寫那些火藥味十足的詩,也不參與日益劇烈的牛李黨爭,甚至連世事都不大過問,過起了“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與元九書》)的所謂“中隱”生活。他在蘇州、杭州當過刺史,因為不對別人構成威脅了,反而官越做越大,俸祿越來越高,一直做到太子太傅,甚至差一點拜相。他在詩中沾沾自喜地說:“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僱我作閒官。”(《從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太傅分司》)一方面,他修建園林,廣蓄歌兒舞女,日日飲酒彈琴,聽歌觀舞。一方面,與僧人道士交往,“病來道士教調氣,老去山僧勸坐禪”(《負春》),“靜念道經深閉目,閒迎禪客山低頭”(《偶吟》),就是他這種生活的寫照。他稱自己這一時期的詩歌為“閒適詩”。

白居易把自己的詩歌分為諷喻詩、閒適詩、感傷詩、雜律詩四類,前三類以內容分,後一類以形式分,極不科學。他最重要的詩歌,是諷喻詩和雜律詩。 白居易的諷喻詩,主要是指他的新樂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他在《與元九書》《新樂府序》《寄唐生》等詩文中明確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新樂府序》)的詩文創作理論,強調了詩歌的社會功能和諷喻作用。他的諷喻詩,大膽指斥時弊,比如《賣炭翁》就明言“苦宮市也”。什麼是宮市,就是宦官內待們打著皇帝的招牌,在市場上以近乎於掠奪的低價購物。此外,《杜陵叟》《繚綾》《紅線毯》《買花》《新豐折臂翁》《輕肥》《重賦》《上陽人》等,都是鬥爭性很強的名篇。

其實,白居易的傷感詩名氣更大,因為他把和《琵琶行》都歸入這一類中。以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大概以為最早,此後,衍生出許多以此為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 《琵琶行》以詩人的親身經歷,描述了一個淒婉哀怨的故事,尤其是其中對音樂的描寫,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在當時流傳就極廣。白居易死後,唐宣宗寫了一首《吊白居易》詩,其中就說:“童子解吟,胡兒能唱《琵琶篇》。”清趙翼《甌北詩話》說:“即無全集,而二詩已自不朽。” 白居易的閒適詩,也有許多清新可愛之作,比如《暮江吟》: 還有《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的詩歌通俗易懂,不事雕琢,但意味雋永,耐人咀嚼,對後世影響極大。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