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國學小百科書系·宋詞小百科

第69章 賀新郎·《送胡邦衡謫新州》/張元幹

這首詞的寫作背景,我在前面介紹張元幹的時候已經講過了,這裡就不再重複。 寫這首詞的時候,張元乾和胡銓都在福州(今屬福建)。胡銓將被押送去的新州,即今廣東新興縣。 “夢繞”,即魂牽夢繞,放不下。 “神州路”在這裡專指淪陷的北方失地。惆悵秋風中的“連營畫角”,應該是指金人的營地,所以讓詩人產生了“故宮離黍”的感慨。這裡用的是《詩經·王風·黍離》的詩意。 《黍離》是寫一位周大夫路過西周的京城鎬京(也就是《詩序》中所說的“宗周”),看見一片荒涼破敗的景象,從前宮室巍峨的地方,現在長滿了“黍稷”,也就是野生的小米和高粱,十分心傷,“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後人就把這種悲悼故國的傷痛感嘆稱為“黍離之悲”。詩人在這裡感嘆傷悲的,是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的淪陷和北方大片土地被金人佔領的慘痛。

接下來連用了三個比喻,看似提出了三個問題,其實是詩人極度悲憤心情的表現。 “崑崙傾砥柱”,指北宋王朝的覆亡。古人傳說天是由四根巨大的柱子撐著的,西方的柱子就是崑崙山的不周山脈。天柱傾折,天也就垮塌了。 “九地黃流亂注”,“黃流”,本指黃河水,既然是“九地”“亂流”,就是指黃河氾濫成災。這裡比喻金人猖狂侵略給國家人民帶來的災難。 “聚萬落千村狐兔”,不直接說中原在金人的破壞下已經是一片荒涼,田園荒蕪,人民流離失所,而說千村萬落聚居的都是狐狸鼠兔,其荒涼之狀可想而知。 “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兩句,從杜甫《暮春江陵送馬大卿公恩命追赴闕下》“天意高難問,人情老易悲”句化出。 “天意”,指以宋高宗為首的南宋朝廷的想法。 “高難問”是搞不清楚。真是搞不清楚嗎?不是,而是不能理解,無法改變而已。在“人情老易悲”後面加上“難訴”二字,既有悲憤之情,又有無可奈何之感,而且這種對投降派的悲憤,無處傾訴。

前面幾乎是對靖康以來一段國事的概括,也是對自己和胡銓遭際的慨嘆。在這裡點出送別的主題“更南浦,送君去”,就力重千鈞了。如果你還知道這兩句是從江淹《別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中化出,就更能理解作者當時的心情了。 下片開頭,情緒稍微舒緩了一下,很得文章張弛有度的法度。 “涼生岸柳”三句,寫送別的時間和地點以及柳殘涼生、疏星淡月的略帶淒涼的景象。 “萬里江山知何處”,應該是說分別之後,萬里江山,不知道你我今後會去到哪裡。有的賞析文章說這一句是感嘆祖國山河殘破,何處尋求,好像是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性,其實打亂了文章的章法。因為此句之前寫送別,此句之後寫別後的情況,“萬里山河知何處”恰好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句子,如果突然冒出一句豪言壯語,不僅突兀,而且完全沒有章法可言了。

天高地迥,山河萬里,此一分別,天各一方,恐怕今後再不能“對床夜語”了。 “回首”即“回想”。只能“回想”,可見不能再實現了。 “雁不到、書成誰與”,不是泛說,他們兩人都因為得罪秦檜遭貶,而且迫害不斷,作者是清醒地認識到,今後怕要書信往來都難了。 不過,張元乾和胡銓都是正義豪爽之人,所以在分別的時候,也不願做出兒女泣別,淚眼相望的事。 “肯”,就是“豈肯”,也就是“豈能”。 “兒曹恩怨相爾汝”,表面看,是用韓愈《聽穎師彈琴》中“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的詩句,其實是承用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詩意,“目盡青天懷今古”,是壯別。結句在“舉大白,聽《金縷》”,可謂悲壯至極。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讚這首詞和另一首送給主戰派主將之一的李綱的《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慷慨悲涼,數百年後,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氣”。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