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國學小百科書系·宋詞小百科

第43章 玉樓春·東城漸覺風光好/宋祁

宋祁是北宋名士,其最大功績,在助歐陽修修《新唐書》,《新唐書》中的“列傳”一百五十餘卷,基本上出自他的手筆。據說他晚年知成都,每宴罷,洗漱之後,打開寢門,垂下簾幕,點兩支大蠟燭,丫環使女一旁服侍,然後和墨伸紙,遠近之人看見,都知道尚書在修《唐書》了,望之就像神仙一樣。 他也填詞,在當時也很有詞名。李端叔說:“宋景文(祁)、歐陽永叔以餘力遊戲為詞,超出意表。”(《詞林紀事》引)他的詞,現在僅存七首。但是,因為這一首《玉樓春》,他也躋身宋詞名家的行列。 上片為我們勾畫的,是一幅生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湖上早春景色。前三句非常平淡,淡到好像在古人的詞中隨處可見,一樣的“漸覺風光好”,一樣的“波迎客棹”,一樣的綠楊如煙,輕輕曉寒。讀到此處,雖不至於興味索然,至少毫無新鮮之感吧。但第四句卻突然讓人精神一振。一個“鬧”字,出人意表,看似無理,卻把春寫活了。

“鬧春”,我們並不陌生。春天到了,到處是盎然生機,到處是喜氣洋洋,許多地方,尤其是鄉村,都會有一些歌舞社戲一類的活動,鑼鼓喧天,載歌載舞,就是“鬧春”了,希望把春天鬧得紅紅火火,也把一年的日子鬧得紅紅火火。不僅大人鬧,小孩也鬧,在一些年畫中,甚至有“老鼠鬧春”,對此,人們都不覺得奇怪。但是,宋祁這裡描寫“鬧春”的,是紅杏! 人們的美感,首先來自於眼、耳、鼻、舌、身所得到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但是,我們常常會將這幾種感官的感覺交互起來,形成一種看似無理卻更為動人的美感,比如我們講音樂的色彩,講繪畫的節奏。我們常常會說“她笑得真甜”,“歌聲像一陣輕風拂過”。這就是“通感”。最著名的例子,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中那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和“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彷彿梵婀玲(小提琴)上奏著的名曲”。

最早提出“通感”的是錢鍾書,他在《通感》一文的開頭,舉的就是宋祁的這一句“紅杏枝頭春意鬧”,不過是批評李漁不懂“通感”,亂發議論: 但是他認為方中通也沒有把問題說清楚。他在文章中說: 這就是“通感”,也有人稱之為“移覺”。這不僅僅是文學修辭的巧妙,更是審美能力的高明。 王國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桃、杏、柳、榆,從來都是裝點春天的飾物,是人們欣賞春光的對象,也就是審美的客體,它們就是春的一部分。但是讀到這一句詞,你會突然覺得,這些花草林木一下子變成了審美的主體,它們和我們一起,在感受春風的料峭、春光的明媚,你不覺得有它們的參與,春的氣息更濃、景色更美,而且也想加入其中去“鬧春”嗎?宋祁也因為這一首詞,被人戲稱為“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

下片是傷春。前兩句表現的是作者感嘆人生短暫,所以要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因為浮生若夢,歡娛太少,所以“肯擲千金輕一笑”。 “肯”,是“難道不肯”的省略。 “愛”是吝嗇,捨不得。既然人生苦短,歡娛太少,難道還捨不得輕擲千金去享樂嗎?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有人解作希望夕陽晚照,不要那樣匆匆歸去。理解是不准確的。 “勸”,在古漢語中是“勉勵”的意思,“勸酒”,就是讓你喝酒。所以“勸斜陽”,和李白《月下獨酌》中“舉杯邀明月”是一個意思。因此,“且向花間留晚照”,倒是一種灑脫曠達的表現,使全詞不至越寫越弱,雖然,其中仍然有一種無可奈何的酸楚。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