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國學小百科書系·音樂小百科

第94章 吳聲與西曲

吳聲,是指南北朝時期流行於江浙一帶的民歌;西曲,是指南北朝時期流行於荊楚(今湖北)一帶的民歌。 東晉衣冠南渡以後,舊樂散亡。於是又一次把眼光轉向民間,從民間音樂中去汲取養料。吳聲和西曲以其清新活潑、婉轉悠揚的特色,很快受到上層統治者和下層百姓的普遍喜愛,成為“清商樂”的主要組成部分。 《南齊書·蕭惠基傳》說:“自宋大明(孝武帝年號)以來,聲伎所尚,多鄭、衛淫俗,雅樂正聲,鮮有好者。”《南齊書·王僧虔傳》也說:“朝廷禮樂多違正典,民間競造新聲雜曲。”所謂“鄭衛淫俗”,所謂“新聲雜曲”,指的就是流行於南方民間的吳聲、西曲。 和漢樂府民歌不同,吳聲和西曲產生在長江中下游和漢水兩岸的大城市,它反映的是市民階層的生活。它沒有漢樂府那麼深刻的社會內容和強烈的鬥爭精神,而更多的是表現男女間的愛情,它很少有漢樂府那樣的長篇之作,而多為五言四句的短制小曲。現在流傳下來的吳聲歌曲,據所載,共二十四首,其中,《子夜歌》《子夜四時歌》《上聲歌》《懊依歌》《前溪歌》《丁督護歌》《華山畿》《讀曲歌》等,都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據《古今樂錄》載,西曲主要有“舞曲”和“倚歌”兩大類,計三十四曲,一百四十多首。其中,著名的有《石城樂》《烏夜啼》《莫愁樂》《三洲》《采桑渡》《江陵樂》《安東平》《那呵灘》(以上舞曲歌)《青陽度》《女兒子》《夜度娘》《來羅》《平西樂》《尋陽樂》《白附鳩》《拔蒲》(以上倚歌)《孟珠》《翳樂》(以上舞曲兼倚歌)《楊叛兒》《西烏夜飛》《月節折楊柳歌》(以上普通歌)等。

吳聲和西曲,最早都只是沒有伴奏的清唱,古時候叫“徒歌”。後來才加上管弦伴奏。 《宋書·樂志》說:“吳歌雜曲,並出江東,晉、宋以來,稍有增廣。其始皆徒歌,其後被諸弦管。”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