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國學小百科書系·音樂小百科

第92章 百戲

百戲是一台節目的總稱,包括雜技、魔術、武術、滑稽、音樂、舞蹈等。 百戲一詞,出於漢代。漢代張衡的《西京賦》、李尤的《平樂觀賦》中都提到百戲,而且有大段的文字描寫百戲的表演情況。 從漢代到隋、唐的百戲表演,一般是由國家組織,規模相當大。李尤描寫的平樂觀前那一次百戲表演,先是武術(角抵、舉鼎等)和雜耍(弄丸、走索等)表演,然後是歌舞馬戲。舞台上馬上搭起巍峨的高山,岡巒重疊,山上草木蔥蘢,長滿了朱草靈芝。演員們化妝成各路神仙,也有的化妝成虎豹熊羆,嬉戲歌舞,鼓瑟吹篪。化妝成娥皇女英的女演員坐在山上歌唱,聲音紓徐清亮;化妝成仙人洪涯的演員身穿羽毛織成的衣裳站在那裡指揮。一曲未完,朵朵白雲飄過,潔白的雪花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在重樓上,有人滾動大石,就像轟轟隆隆的雷聲。這時,一隻由演員裝扮的長八十丈的巨獸跑進場中,表演魚龍曼衍之戲,還有演員裝扮的熊虎搏攫,猿猴登攀,怪獸大鳥在場中跑來跑去,白象舞動著長鼻,大魚變化成龍。此外,還有水人弄蛇、吞刀吐火的表演。然後,表演了帶有戲劇情節的殺虎不成,反而被虎所食的《東海黃公》。最後,由百匹駿馬拖著的戲車進場,車上插著高高的木竿,少年演員在百尺竿上上下翻飛,表演著各種驚險的動作。

南北朝時期,這種百戲表演以寺院最盛。 隋代的百戲規模也非常大。每年正月萬國來朝,正月十五日於長安端門外、建國門內置戲場,綿亙八里,表演從早到晚不停,參加表演的藝人達三萬餘人。大業六年(610),各國國主親自來朝,貢獻文物,又“於天津街盛陳百戲,自海內凡有奇伎無不總萃”。 “金石匏革之聲聞數十里外,彈弦擫管者一萬八千人。大列炬火,光燭天地,百戲之盛,振古無比。”(《隋書·音樂志》)。以後每年都要舉行這樣規模的演出。 唐代百戲的最大特點,一是增加了許多來自西域的內容,一是出現了許多有很強戲劇成分的節目,如《大面》《撥頭》《踏搖娘》《窟子》《蘇幕遮》《蘭陵王》《蘇中郎》《神白馬》《鳳歸雲》《麥秀兩歧》《缽頭》《參軍戲》等。

宋代百戲的最大特點是走向民間,轉入勾欄瓦肆中表演,內容和形式又有很大發展,表演細目有一百多種,包括音樂性很強的吹彈、謳唱、唱賺、叫聲、嘌唱、諸宮調、小唱、鼓子詞、陶真、雜劇等。 元代以後,各種節目多有自己的名目,百戲的稱呼就很少用到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