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詩歌戲曲 溫文爾雅

第25章 德惟善政,政在養民

溫文爾雅 汪龙麟 1371 2018-03-20
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俾勿壞。” ——《尚書·大禹謨》(節選) 2006年11月13日,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之際,溫家寶總理來到會場。在和代表談心時,溫總理引用《尚書·大禹謨》裡的“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告訴在座的各位代表:我們講“善”,就是要在為了中國的光明未來而追求真理的進程中,與人為善,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隨後,溫總理指出:文學藝術家更要積極反映和大力弘揚那些善的事物和行為,因為這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德惟善政,政在養民”一句中所談到的“善政”,與儒家所主張的“德政”、“仁政”是同一意思。宋代名臣范仲淹由此引申,他在《陳十事》中說:“此言聖人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養民。養民之政,民先務農。農政既修則衣食足,衣食足則愛體膚,愛體膚則畏刑罰,畏刑罰則盜寇自息,禍亂不興。是聖人禍亂不興之德發於善政,天下之化起於農畝。”簡言之,“善政”就是給人民好處或造福於民的政治。 其實,儒家歷來所倡導的仁政就來源於大禹的善政思想。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在儒家的筆下,堯、舜、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等被推崇為先王和聖賢。孟子曾言:“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又說:“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孟子·滕文公下》)顯然,孟子推崇“大禹、周公、孔子”為三聖。宋代大儒朱熹也曾明確提出:“夫堯、舜、禹,天下之大聖也。”(《中庸章句序》)由此可見,大禹是歷代儒家所推崇的聖賢。而大禹治理政事,依憑的正是德治和法治,而非權勢。在大禹時期,如何團結眾多的部落,使其能夠“賓服於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禹採用的辦法是先“敬業修德,以身垂範,使其感懷”,這樣一來,天下的老百姓就會遵從,就可以做到政令統一。對於大禹的評價,《史記》曰“其德不違”。 《淮南子》記載說:“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兵甲,施之以德,海外賓伏,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史記·太史公自序》裡也談到:“維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際,德流苗裔。”正如同以上各部典籍所載,大禹正是靠德來感化民眾,使其臣服的。

大禹治國不僅有賞有罰,而且德治與法治相輔相成,根據歷代傳說,後人編撰、整理出了《禹刑》一書。 《漢書·刑法志》說:“夏有亂政,而作禹刑”。 《吳越春秋》記載大禹“造井示民,以為法度”。井,指的就是法律,將法律公佈於眾,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遵守。除此之外,大禹還提出了“刑期於無刑”的主張。大禹認為,要維護國家統治,刑罰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而只有施德政,才會減少犯罪,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由此可見,在大禹的治國理念中,法治和德治是相互結合的,用刑的目的是為了將來不再用刑。所以《荀子》裡評論說:“禹之法猶存,而夏不王世。道存則國存,道亡則國亡。” 溫家寶總理引用《尚書·大禹謨》中的這句話,強調“德惟善政,政在養民”的施政主張,體現了其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目的也正是在強調,要把科學發展的成果體現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體現在滿足人民物質文化需求上,體現在人的全面發展上。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