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詩歌戲曲 溫文爾雅

第22章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

溫文爾雅 汪龙麟 1363 2018-03-20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 ——《管子·形勢解》(節選) 2004年3月14日下午,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後的記者招待會上,針對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記者關於本屆政府政治體制改革具體目標的提問,溫家寶總理回答說:“去年在這裡我曾把社會主義比做大海,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就是說社會主義只有吸收人類一切先進的文明成果才能使自己不斷發展。今天我在這裡又想把社會主義比做高山,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社會主義只有不斷地調整和完善自己,才能不斷進步。” 溫總理在上文中提到的“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一語出自《管子·形勢解》,所謂“形勢解”,就是對正文《形勢篇》所作的解說。 《管子》一書共五篇專題解文,自成一組,稱《管子解》。這些解文,內容都是逐字逐句對正文進行講解,在闡述正文涵義的同時,也加上一些引申議論。 “形”,指事物的外形或現象;“勢”,指事物的發展趨勢。論證事物的現象和趨勢,有如現代所謂講述規律性,因此,《形勢篇》及《形勢解》講述的就是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中具有規律性的問題。

篇首節選部分所談的就是眾多規律中的一種,亦即積少成多的道理。所謂“辭”,就是推辭、拒絕之意。 “厭”有兩個含義,一為厭倦之意;一同“饜”,滿足之意。這裡的兩個“厭”都是指第二個含義,即“滿足”。而“成其聖”就是達到聖人的境界。整個句子合起來講的就是:大海不拒絕涓涓細流,才成就了自己的浩瀚無際;高山不拒絕一土一石,才成就了自己的高聳入雲;英明的君主因為虛心納諫,所以才能得到民眾的擁護;學習的人孜孜不倦,永不滿足,才能成為知識淵博德行高尚的人。正所謂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塵,“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一句話,虛懷若谷、博採眾長是一切事物發展壯大、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形勢解》中的這段文字由於表述形象且含蘊深刻,而為後世經常稱引。 《荀子·勸學》就曾化用其意:“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藉以論述學習中積累的重要性。李斯曾向下令驅逐秦“客”的秦始皇上疏,其開頭就說:“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史記·李斯列傳》)據說,秦始皇讀了此疏,馬上派人追趕已經離開的李斯,在驪邑把他追了回去,並委以重任。曹操《短歌行》中也高唱“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脯,天下歸心”,以此來表達自己求賢若渴、廣納天下英豪的心聲。而由此衍生出來的名言警句更是不可勝數:“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韓非子語);“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劉向語);“九仞之積,猶虧一簣之功”(魏徵語)……在這些精闢的警句背後,我們不難看到管子思想閃爍的光芒。

《形勢解》中這段富有哲理意味的表述,是適合於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細微如個人的進德修業,宏大如國家的發展、社會制度的健全。任何事物的發展進步,只要我們本著虛懷若谷的態度,小流終將匯成浩瀚的海洋,小山也將積累成千仞高峰。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後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借用《管子·形勢解》的這句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作了形象註解,也就是:社會主義只有吸收人類一切先進的文明成果才能使自己不斷發展;社會主義只有不斷地調整和完善自己,才能不斷進步。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