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詩歌戲曲 溫文爾雅

第10章 每逢佳節倍思親

溫文爾雅 汪龙麟 1208 2018-03-20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004年1月20日上午,溫家寶總理在春節團拜會上講話,在提到台灣時說:“'每逢佳節倍思親'。此時此刻,我們更加思念台灣同胞。我們將堅定不移地與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一道,共同推進祖國的完全統一大業。” “每逢佳節倍思親”出自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七言絕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歷來膾炙人口。詩作第一句直接抒情,簡潔而又淋漓盡致地抒寫了自己客居他鄉的思家情懷。這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非常概括地表達了飄泊他鄉的遊子的客寓心情。有詩句云:“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天涯遊子之所以會產生思鄉之情,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他鄉所遇的陌生感。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差別很大,所謂“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調”說的就是這種現象,這種不同與差異使得孤獨的遊子常常不自覺地將自己視為“異客”,從而在心理上產生“不如歸去”的思鄉感嘆。兩個“異”字加上一個“獨”字,非常準確地道出了人們飄泊異地的獨特處境與心理感受。在中國,每當佳節來臨,親朋好友歡聚在一起,敘親情,篤友誼,這種團圓帶給人們的歡樂是難以用言語來表達的。因此,對於流寓他鄉的遊子來說,每逢佳節不能與親友團聚也就顯得尤為悲傷。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以白描式的表達手法非常直接地表達了人們每逢佳節的思親情懷,語句簡煉,情真意摯,歷來不知撥動了多少讀者的心弦,成為最能表現遊子思鄉的名言佳句。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驅寒祛風的功能。重陽節,即農曆九月九日,又稱“老人節”。因為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據說登高時佩帶茱萸可以避災。後兩句意思是說,時值重陽佳節,家鄉的兄弟親人在這一天佩帶茱萸登高遠眺時,一定會因為自己沒有參與而倍加思念。 這首詩語言簡潔,明白曉暢,但卻言淺意豐,氣蘊渾厚天成,可謂家喻戶曉,歷來詩家評論較多。清人沈德潛以為詩的後兩句“即《陟岵》詩意”(《唐詩別裁集》卷十九)。 《詩經·魏風·陟岵》末章有云:“陟彼岡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猶來無死!'”的確,二者在表現方法上頗有相似之處,都是從對方設想抒寫自己的思鄉之情。

2004年是台灣的“選舉年”,溫家寶總理在當年的春節團拜會上引用了王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表現了對台灣同胞的深切思念和對祖國統一的殷切希望。海峽兩岸自古以來血濃於水,這種親情不能也不可能被任何因素割離。大陸每時每刻不在盼望著台灣同胞的歸來,相信台灣同胞每時每刻也在思念著大陸親人,特別是在每一個佳節來臨之際。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