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詩歌戲曲 溫文爾雅

第2章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溫文爾雅 汪龙麟 1163 2018-03-20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我覯之子,籩豆有踐。 2007年6月9日,溫家寶總理在中華世紀壇觀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在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人進行交談時說:“中有句話:'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意思是說,我們做斧柄時,只要按照先人傳下來的斧柄的樣子去做,大體能像。做出來的雖然不是同一把斧柄,但是同根同源。即觀斧造斧,斧砍斧削,互為其根,互為其本,這就叫一脈相傳。” 在很多采訪中,溫總理曾多次引用中的詩句來回答記者提問或者表達自己的觀點。我們知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其描寫周代社會生活的大量詩句為我們了解當時的歷史打開了一扇窗戶,中賦、比、興的藝術手法及其清新自然的創作風格則成為後世文學創作的取之不盡的藝術寶藏。屈原的《離騷》、漢樂府民歌中的寓言擬物詩、李白的《古風》、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以及元曲清戲中的美刺諷喻作品等,無不是對藝術手法的繼承和發展。

再來看中流傳較為廣泛的這首《伐柯》,舊說多以之為“美周公也。周大夫刺朝廷之不知也”,這種說法顯然是對命意的過度政治化闡釋,故為後世學界所不取。細味全詩,不難發現,《伐柯》其實是一首男子在喜慶的婚禮上所唱的樂曲。 詩的前四句將伐柯之斧與娶妻之媒相比附,強調婚姻的成合無媒不成。伐,砍伐;柯,斧柄。意謂:怎樣才能砍削一個斧柄?沒有斧頭砍不成。如何娶得妻子回,沒有媒人辦不到。可見,斧頭和媒人是獲得斧柄和成合家庭的必要條件。作者以設問的方式,借助砍削斧柄這一日常生活事象,將無媒不婚的道理說得淺顯而明白。黃焯《毛詩鄭箋平議》對此有精深體會:“伐柯宜斧,取妻須媒,與後世俚語'耕當問奴,織當問婢'意同。”故後世以“伐柯人”稱媒人,並把為人做媒稱為“作伐”、“伐柯”或“執柯”。

詩的後四句則將“伐柯”之“則”與“之子”之為相比附,表達了男子對新婚妻子的讚美。則,法則,標準;覯,遇見;籩豆,竹製的食器;踐,陳列整齊。意思是:砍斧柄啊砍斧柄,斧柄的樣子就在眼前;我娶的妻子怎麼樣啊?只看她應對婚禮很周全。在對後四句的理解上,學界頗感費解的是“籩豆有踐”,多將之解釋為婚宴上餐具擺列整齊有序。其實如果結合詩人借斧柄之則的設喻,不難看出,這位新郎頗為欣賞的是新婚妻子料理餐宴事宜的得體和周全。能把籩豆擺放得整齊有序,足見女子的細心和教養。所以後四句的潛台詞就是,根據手頭斧柄的樣子就知道怎麼砍削斧柄,看到新娘會不會料理家務就知道她將來是不是賢惠的妻子。 詩中“伐柯伐柯,其則不遠”一句,後人多引之來比喻兩種事物的繼承或發展的協調關係。溫家寶總理引用中的這句話,借斧頭和斧柄的關係,生動地闡明了文化傳統(帶柄之斧頭)與新的文化創造(新的斧柄)之間同根同源、互為其本的內在關係,既表達了對我國文化遺產源遠流長的讚美,也體現了對民間藝人繼承傳統文化的勉勵。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