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詩歌戲曲 歷代帝王詩詞鑑賞辭典

第38章 明成祖——朱棣

朱棣(1360——1424),朱元璋第四子。明初,封為燕王,多年轉戰塞北,屢敗蒙古貴族,威名大振。 1399年,自稱“靖難”,舉兵南下。後攻入南京,奪取帝位。史載:朱棣貌奇偉,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誠任人。即位後,進一步鞏固中央集權,營建並遷都北京。他五次親征漠北,解除了元朝復辟勢力的威脅。在第五次親征漠北迴師途中,病死於榆木川。 (今內蒙古烏珠穆沁附近)。葬長陵(今北京昌平縣)。廟號太宗,嘉靖帝將其廟號改為成祖,諡號孝文皇帝,史稱永樂皇帝。 朱棣銳意文治,曾旨命解縉等人,將先秦至明,經史子集百家之書,各輯為一書,定名《永樂大典》,成為我國最珍貴的一部歷史文獻。他於戎馬之餘,鋪張文治,《御製集》一部,未能留傳於世。

炎海之墟②,浡泥所處。 ①浡泥:一作勃泥,又作浡尼。浡泥國即今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鎮國山詩: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於永樂三年(1405)遣使入貢明朝,明成祖遣官封他為國王。他很高興,便率領妃子、弟妹子女及陪臣泛海來朝,於永樂六年八月入都朝見明成祖。同年十月,麻那惹加那國王病卒於客館,以王札葬於南京,其子遐旺襲封國王。十二月,明朝派中官張謙等護送遐旺返國。麻那惹加那生前曾請求明成祖將浡泥國的後山封為一國之鎮,到這時,遐旺又請求,成祖於是遂封其後山為長寧鎮國之山,命張謙等在那裡立碑,皇上御制碑文,並系之以詩。 ②炎海:指南海炎熱的地區。墟:大丘,此指島嶼。 ③㥪(lou)㥪:勤懇、恭謹。

④象胥:古通譯官名。 《周禮·秋官·象胥》:“掌蜜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諭說焉。” ⑤遹(yu):發語詞。 ⑥稽顙(qi sang):行跪拜禮時,頭至地,即叩首。 ⑦稽古:帝王詔諭的套語。 ⑧趙(ji):怒走,走。 ⑨矧(shen):亦、又。 ⑩疇:誰。 ⑪懋(mao)昭:極大地彰明顯示。懋:盛大。 封一方之主山為鎮,我國自上古就盛行。 《尚書·舜典》:“封十有二山。”孔安國解釋為“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為其州之鎮。”這種做法,一直流傳到後世。明成祖奪得皇位後,鞏固了政權,四海臣服,他先後四次為外國封山,並皆御製詩文,以炳耀海外。為浡泥國封長寧鎮國山,是第三次為外國封山。沈德符曾稱頌這些詩文“詞旨雋蔚”(《明詩綜》卷一引),可見它們都是成祖的代表作。

本詩雖專為封山而作,但重點卻在讚頌浡泥前國王麻那惹加那的賢德及對大明的忠心臣服。 “炎海之墟,浡泥所處”,詩先點出浡泥國的方位,為南方海中一島國。就是這樣的國家,卻“煦仁漸義,有順無忤”。受著仁義的滋養影響,他們從不違背仁義,又有“惟化之慕”的恭謹勤懇的賢王,於是便率領妻子兄弟陪臣遠來大明,“稽顥闕下”稱臣。這些,都用鋪陳的手法,便於追述事情本末。繼而讚頌浡泥與大明的關係,“金石其堅”,是雙方關係的保證。末尾點出“矗矗高山,以鎮王國”及立石刻文的主旨。詩的詳略取捨由立碑的目的而定,很得當。 詩用凝煉的四言體,沉鬱莊重。上承六藝之“賦”,鋪陳敘事,便於體現頌揚之情。用字典雅,“煦”、“漸”、“遹”、“匪”、“稽古”、“疇”、“懋”等的自然入詩,除使詩的韻律和諧外,也使詩顯得莊嚴高古,充分體現出文明大國之君的才學氣度。作為頌文看,這些字也起到了言簡意賅的作用。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