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詩歌戲曲 歷代帝王詩詞鑑賞辭典

第31章 宋太宗——趙炅

趙炅(939—997),為宋太祖趙匡胤之弟,原名匡義,後改名為光義,即位後復改名為炅。開寶六年(937)即位,改元太平興國。其繼承太祖割據政權各個擊破之策略,先後使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歸順於宋,吳越王錢俶亦上表獻地。太宗親征太原,北漢亡,劉繼元降。至此,結束了五代十國之局面。宋遼戰事中,太宗屢次失利,欲滅夏州而不能…… 太宗曾命文臣修纂《太平御覽》等書,文化上頗有建樹。 曾向前朝號白雲,後來消息杳無聞。
①陳摶(906?—988):字圖南,自號扶搖子。宋真源(今河南鹿邑)人,生於唐末,曾考進士未中,隱居華山修道,遁避五代頻仍的動亂。周世宗柴榮曾召他為諫議大夫,不受,宋太宗時賜號希夷先生,死於太宗朝端拱初年。著有《指元篇》、《三峰寓言》、《河洛真數》等道教著作。民間傳為神仙,稱“陳摶老祖”。

②三峰:指西嶽華山。華山有蓮花、明星、玉女三峰,最為著名,常用以藉指華山。唐崔顥《行經華陰》詩:“苕嶢太華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元王實甫:“恨壓三峰華嶽低。”乞(qi,讀去聲):給予。詩中指賜給。唐李白詩:“好鞍好馬乞與人。” 讀過魯迅小說《祝福》,都會記得魯四老爺書房裡掛的那幅朱拓陳摶老祖寫的“壽”字。讀過元代馬致遠的雜劇《陳摶高臥》,也忘不了趙匡胤與鄭恩“微時”請陳摶算命的故事。陳摶神機妙算,預言趙匡胤就是一統太平天子。讀過《水滸》,更難忘懷“引首”部分所寫北宋開基時陳摶遙賀的那段逸事:“那時西嶽華山有個陳摶處士,是個道高有德之人,能辨風雲氣色,一日騎驢下山,向那華陰道中正行之間,聽得路上客人傳說:'如今東京柴世宗讓位與趙檢點登基。'那陳摶先生聽得,心中歡喜,以手加額,在驢背上大笑,顛下驢來。人問其故,那先生道:'天下從此定矣!'”正因為陳摶與宋天子存在著如此特殊的關係,因此,據王闢之《澠水燕談錄》記載,天下安定後,“太平興國初,召赴闕,太宗賜禦詩,先生服華陽巾,草履垂絛,以賓禮見,賜坐。”這首《賜陳摶》詩,就是宋太宗召見賜坐時寫出來的。

其實陳摶並非結識趙氏兄弟(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匡義,即趙炅)之後才出名的。早在五代周朝時,他就常被周世宗(柴榮)召見,賜號白雲先生。本詩頭一句:曾向前朝(chao)號白雲”,回顧的就是陳摶這一段來歷。第二句“後來消息沓無聞”,說的是北宋安定之前,陳摶一直隱居不出。如今天下安定了,宋太宗召陳摶赴闕,一是為了報答他為大宋一統製造了輿論,二是希望能藉陳摶老祖的神秘力量,幫助自己實行統治。他給陳摶提出的交換條件是:“如今若肯隨徵召,總把三峰乞與君。 ”如果陳摶肯充作他的智囊,他就把華嶽三峰賞賜給這位老道士。這首御賜七言絕句,說的就是這麼一回事。 這首七絕明白如話,雖比趙匡胤《詠初日》合律,但氣魄則遠不如《詠初日》宏大。詩的內容,是一場赤裸裸的交易:太宗要陳摶出山,希望能藉助陳摶的神權,以鞏固自己的君權;而陳摶擁有的神權,卻不屑有三峰為代價就貿然拋售。這位老祖是位聰明人,他寧願做莊周所說的千歲神龜,“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不願“死為留骨而貴”,“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他的自衛方式很奇特,就是沉沉大睡。據《澠水燕談錄》載:“上(宋太宗)方欲徵河東,先生(陳摶)諫止。會軍已興,令寢御園,百餘日方起。兵還,果無功。恩禮特異,賜號希夷。”能長睡百餘日方起,可見陳摶老祖確實是得了道藏真傳的。除了沉睡之外,陳摶也會做詩。他乞歸詩云:“草澤吾王詔,圖南摶姓陳。三峰千載客,四海一閒人。世態從來薄,詩情自得真。乞全麋鹿性,何處不稱臣。”跟宋太宗的御賜詩相比,這位老祖的文筆要好得多。

回頭再說宋太宗。趙炅與他同母兄長趙匡胤一樣,也是行伍出身,因此,文墨也甚少。若以唐賢三昧來衡量這首《賜陳摶》,確實說不上有什麼好處。但趙炅可貴之處在於他雖無文而能尚文。葉夢得《石林燕語》稱:“太宗當天下無事,留意藝文,而琴棋亦皆造極品。”《澠水燕談錄》提到他“聽政之餘,留心筆札”,刻意臨寫王右軍(王羲之)筆法。並說他“太宗銳意文史。太平興國中,詔李昉、扈蒙、徐鉉、張洎等,門類群書為一千卷,賜名《太平御覽》。又詔昉等撰集野史為《太平廣記》五百卷,類選前代文章為一千卷,日《文苑英華》。太宗日閱《御覽》三卷,因事有闕,暇日補追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另據《玉海》記載:祥符五年八月,宋真宗(趙恆、宋太宗第三子)編輯太宗禦撰文家總十八部,合二百四十卷:十一月又編出十五部,總二百三十六卷。一個文墨不多的皇帝而能留下這麼多的著述,不能不說他是勤奮的好學的。要是沒有這番將勤補拙的苦學,或許連《賜陳摶》這樣的詩都寫不出來呢。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