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詩歌戲曲 歷代帝王詩詞鑑賞辭典

第27章 南唐烈祖——李昪

李昪(888—943),字正倫,又名徐知誥,徐州(今江蘇連雲港西)人。南唐國的建立者。 李昪在位七年,獎勵生產,開荒墾田,廢除“丁口錢”和“計畝輪錢”等弊政,有利於發展生產。晚年信奉長生之道,中毒而死。 一點分明值萬金,開時惟怕冷風侵;
此首七言絕句,乃出自九歲神童之手。當時他雖寄人籬下,但人小志高,胸懷治國之志,藉此詩申明他的主張和願望。無怪乎養父徐溫“閱之歎賞,遂不以常兒遇之。”這就是後來的南唐先主李昪。 全詩僅四句,只短短的二十八字,便道出了他幼小心靈中渴望光明,珍惜光明的呼聲。 首句一開筆,詩人便指出:黑夜點上燈,使人分享到的光亮,價值萬金。此句,既著力稱頌了光明的可貴,又表達了詩人對光明渴望的心情。因為黑暗,令人視而不見,茫無事從,心苦氣悶,變成了瞎子;而光明,卻給人帶來歡樂,使人心明眼亮,視野開闊,心胸豁達。所以人們常常把光明看作是幸福和希望的象徵。

既然“光明”在人們心目中,價“值萬金”,就應加倍珍惜它。所以詩人在對句中,提醒人們:“開時惟怕冷風侵。”意思是:燈著的時候,要想到它是怕風吹的。所以應加以保護。否則,被風吹滅,等於不點,照樣處於黑暗之中。 在詩人看來,對可貴的燈光,僅僅注意防風,還遠遠不夠,還必須盡心盡力,精心照料才行。所以詩人在下聯中又提出:“主人若也勤挑撥,敢向尊前不盡心?”意思是:燈主人如果用心照料,勤撥燈草,勤剪燈花,那麼燈就會發出更亮的光芒。哪敢在主人面前不盡職責呢? 這一聯,申明詩人對燈光應用心照料,盡力扶植,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這樣對人對己均有益處。 全詩以燈為喻,申明了詩人的“人才觀”。他特別強調了這些發光點——人才的價值和可貴,並提出應珍惜、愛護和扶植的政治觀點。這裡既寄自身所託,又有廣泛的含義。所以,這是一首寓意深刻而豐富的哲理詩。詩人小小年紀,卻有如此遠見卓識,在古代神童中,實不多見。所以他能在亂世爭雄中,建南唐,創基業,立為皇帝,施行開明政治,使社會得到了暫時的穩定和發展。這跟他自幼的志向是分不開的。

在藝術構思方面,它也有獨到之處。 第一,選材精當,哲理性強。 詩人善於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典型的素材,在選材時,著眼於生活中常見之物,把人們最熟悉的東西,攝入他的筆下,以便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如:擇“詠燈”為題,以光為歌頌的要點。僅這一點,它就牢牢地抓住了讀者的心。這不僅因為“光明”是美好的象徵,是人們所嚮往的,對人頗有吸引力,而且還因“燈”,家家有之;燈光的作用,人人皆知:黑暗中的光明給人的感覺,大家均有體會。所以詩人把黑夜中的燈光,看成是價“值萬金”,點出它的可貴。進而說明可貴的東西就應珍惜、愛護和扶植,使之充分發揮其作用,顯示它的價值。這樣的道理,大家都能接受。從而起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這就是詩人用筆的巧妙之處。

從寓意方面講:詩人先從感性認識入手,把讀者引進大門,進而昇華為理性知識。明寫燈,實喻人——即指有價值的人,能給社會帶來光明和希望的人。並鄭重提出:對待這樣的人才應持的正確態度。這就是詩人的真正用意,是全詩的主旨。 此詩難能可貴之處,就在於一個僅僅九歲的孩童,竟能提出這樣一個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短短四句,就表明了他對人才的主張:申明首先要認識人才的價值和可貴,並提出應珍惜、愛護和扶植人才的具體措施。這既表達了個人的願望,又是向全社會發出的呼籲。而他的主張,著重寄希望於“主人”身上。這裡的“主人”含廣、狹二義:一,是指養父徐溫,因為自身寄人籬下,年紀尚小,雖有胸心壯志,如果得不到他的支持和幫助,恐怕自己的遠大抱負難以實現。此屬狹義。二,廣義是指代有影響的權威人士,因為他們是左右“發光體”的人,所以尤為重要。如果“主人若也勤為挑撥”就會呈現出一個人才輩出的局面。這是詩人所嚮往和期望能看到的。詩人的這種心情和願望,必然博得社會上有識之士的共鳴。詩人的主張,也必能獲得正直人們的支持和響應。因而此詩有很大的感召力。

第二,在結構安排上,邏輯嚴密,順理成章。雖僅回句,卻勝過一篇說理文。令人信服。 在藝術手法上,作者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如:“敢向尊前不盡心?”“不盡心”三字便把燈看成是有生命懂感情的人,增強了詩歌的活力。 第三,在語言上,通俗易懂,質樸無華。詩人詩句的口語化,說明他注意從民間中汲取營養。全詩明白如話,無一澀奧之語。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像白居易所說:“不務文字奇,……願得天下知”。從而使其主張深入人心,達到了輻射面廣,感召力強的藝術效果。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