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詩歌戲曲 歷代帝王詩詞鑑賞辭典

第25章 唐宣宗——李忱

李忱(810—859),原名怡,憲宗十三子。他外晦而內朗,莊重寡言,視瞻特異,很像呆人。武宗死後,宦官利用他的呆痴,擁立為帝。即位後,李忱一反常態,表現出心計和智術。首先斥逐李德裕及其徒黨,凡不為武宗朝重用的人一概擢用,又大興佛教,否定武宗時的措施。在位期間,回紇、吐蕃勢力已趨衰微,出現了唐朝後期較為平靜的政治局面。李忱因服用方士金石,死於長安宮中,葬貞陵(今陝西涇陽縣西北)。廟號宣宗。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這是一首傷逝之詩。這類作品,一般都是追述逝去生平,記頌德品,褒揚業績,緬懷交誼,抒發悼念之情。此詩雖未超出以上內容,但卻不同一般。詩中概括了白居易的一生,然從詩人之情性和詩之品格的角度寫來,又以“詩仙”一語作眼,照亮全篇。

時人有詩曰:“詩仙有劉白”(牛僧孺《李蘇州遺太湖石因題》)。劉指劉禹錫,白指白居易,晚年二人多唱和。宣宗此詩,即以“詩仙”入筆,說白居易作詩六十年,接連不斷,如同綴玉聯珠一般,已為世人稱為“詩仙”,不可或缺,為何竟步入了冥冥之路呢?這裡表達了作者對白居易的由衷讚賞和對他逝世的惋惜。 “綴玉聯珠”一語,既贊詩人一生作詩之勤勉,又夸其詩之精美。白居易七十五歲辭世,為何說“六十年”呢?顯然是從他十五六歲作詩出名說起的。相傳白居易初應舉名未振,遂袖詩謁見名詩人顧況,顧況睹其姓名謔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繼而披閱首篇“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即嗟賞曰:“道得個語,居亦易矣!”因為之延譽,名聲大振(見《幽閒鼓吹》)。其時白居易大約十五六歲。

頷聯“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是說名本居易,不用浮雲牽繫;性本樂天,可謂造化無為了。這是對白居易才情和品性的讚美。將白居易的名和字嵌入詩句,引發詩情,情理相生,文辭奇巧,增添了光彩和興味。頸聯“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是對白居易詩之品格的評價和褒揚,傳為名句。白居易的詩,語言通俗,明白曉暢,相傳老嫗也能聽懂,自然童子能夠解吟,胡兒能夠唱誦了。長恨曲指,琵琶篇指《琵琶行》,均為白居易的代表作。胡兒與童子相對,是指當時中國北方和西方民族的兒童。相傳樂器琵琶是從那里傳入內地的。此聯兩句對應靈巧,朗朗上口,多為後人稱道。尾聯前句“文章已滿行人耳”,是前聯的延伸,概評白居易的詩文和聲名,業已路人皆知。結句“一度思鄉一愴然”,則表達了作者對白居易去世的緬懷和悲愴之情。

通觀全詩,感情真摯,語言暢達,平易靈透,不加粉飾、誇張,如此質樸,似有白詩餘風,難道不是唐宣宗格外用心之處嗎?白居易辭世之際,正是宣宗即位之時,如此緬懷白居易,其弦外之音,也是令人深思的。 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①此詩的出處,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唐宣宗遊方外至黃檗,與黃檗禪師同觀瀑布之聯詠;一說是唐宣宗至廬山,與香巖間禪師詠作。 此詩為唐宣宗與香巖間禪師同觀瀑布聯句。前兩句為禪師所詠,後兩句乃宣宗所續。既然兩人所詠聯成一篇,而且渾為一體,當作為一首完整的絕句來欣賞。 欣賞此詩,應從“遠看”而入,並以“遙想”繼之。前兩句是“遠看”,遠看方有瀑布流經千巖萬壑不辭勞苦之感慨,遠看才知瀑布發自壑頂岩端之高的哲理,進而體會到瀑布起步之非同一般。讀這上聯,使人聯想到李白《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詩也是從“遠看”而突出瀑布之高的,意在描狀瀑布之壯觀景象。然此詩卻有不同的立意,採取擬人手法,著意刻畫瀑布堅韌的品格和高遠的志向。瀑布之所以在千巖萬壑中晝夜不停地流淌,是因為它出自高高的山端,境界由下陡然而上,令人警醒。

後兩句則是由此及彼“遙想”而來。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由眼前瀑布之流經溪澗而去,聯想匯聚成河,終歸大海,發為大波巨濤!這下聯溪澗“留不住”,是上聯“不辭勞”的延伸;歸海“作波濤”,又是“出處高”的補敘,乃點睛之筆。由岩端壑頂之高到大海無際之闊,由巖壑溪澗細流之始到大海波濤洶湧之終,使人感受到一種不可阻遏的博大志向和內力,將上下兩聯凝聚成渾然一體,體現出和諧的參差變化之美。 此詩的美學意蘊,集中地表現是把瀑布加以人格化,刻畫了一種高遠博大的胸襟抱負,以及不達目的不止的那種堅韌品格,具有一種超俗不凡的內在的精神力量。文如其人,詩為心聲。宣宗初封光王時,為武宗所忌,故多晦跡於方外遊,該詩正作於此時。禪師深諳宣宗心跡,所以上聯以千巖萬壑暗喻其境遇,“不辭勞”、“出處高”暗合其胸志。宣宗深被觸動,方有下聯溪澗留不住,歸海作波濤的抒發,反映了宣宗潛伏於心的襟懷抱負,預示他登上帝位必要有所作為。如此契合而清警脫俗,可謂難能可貴了。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