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詩歌戲曲 毛澤東詩詞鑑賞辭典

第10章 西江月·秋收起義

毛澤東詩詞鑑賞辭典 毛泽东 1511 2018-03-20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 ,要向瀟湘直進。 。 ,霹靂一聲暴動。 這首詞最早非正式地發表在《中學生》一九五六年八月號,是由謝覺哉在題為《關於紅軍的幾首詞和歌》的文章中提供的。 1927年春夏之交,繼蔣介石叛變革命之後,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政府也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公開宣布與共產黨決裂,血腥鎮壓工農運動,轟轟烈烈的大革命被葬送。 “但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並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上爬起來,揩乾淨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屍首,他們又繼續戰鬥了。”(毛澤東《論聯合政府》)同年8月7日,中共中央緊急會議後,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到湖南、江西策劃秋收起義。這首詞真實生動地反映了他所領導的湘贛兩省工農和一部分北伐軍舉行暴動,以血與火的語言,宣告中國共產黨人不畏強暴,繼續堅持革命的那一段光輝歷史。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開宗明義,莊嚴自豪。以對仗的形式寫出,給人以聲勢赫赫、威風凜凜、紅旗招展、陣容嚴整之感。 9月9日後,起義軍從破壞粵漢鐵路開始,分別從江西西部的幾個集結地出發,撲向湖南長沙。 “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這兩句點明行軍方向,語氣急促而斬截明快。 “不停留”與“直進”連用,渲染出行軍者昂揚的鬥志、急迫的心情、加速的步伐和時不我待、日夜兼程的緊張氣氛。讀者似能看見一隊隊手持梭鏢、身背大刀、肩扛土銃洋槍的革命軍戰士們行進在湘贛交界處的崇山峻嶺、田間水邊,白天紅旗引路,夜晚火把照明……似能聽到嘹亮的軍號聲,急促的馬蹄聲和不停的腳步聲。由於工農革命軍由贛入湘,目的是會合平江、瀏陽的起義農民,協同攻打長沙,於是下片詞的表現空間,也由上片的“匡廬一帶”轉入“瀟湘”亦即湖南境內。

湖南一度是農民運動最發達的省份,北伐軍進入湖南後,農民運動由秘密轉為公開。到1927年4月,湖南農民協會會員已達五百多萬,全國農民運動的中心也由廣東轉向湖南。 5月21日,國民黨長沙駐軍團長許克祥在蔣介石、何鍵的秘密指使下發動反革命政變。黨領導工農群眾進行了英勇反擊,計劃攻打長沙,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者對國民黨右派採取妥協態度,下令停止反擊,致使各縣農軍被敵人各個擊破,湖南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大革命失敗後,一度被打倒的土豪劣紳捲土重來,瘋狂地進行反攻倒算,殘酷屠殺農協會員,製造白色恐怖。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下片開頭也以對句形式,表現當時空前激化的階級矛盾和階級衝突,為秋收起義勾勒出了政治背景。面對反動派的囂張氣焰,除了同心協力進行反抗之外,別無選擇。 “秋收時節暮雲愁”一句,展現了一幅黑雲翻墨、陰暗慘淡、天地變色的極具象徵性的黃昏圖景,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愁”字,給人以沉悶、滯重、抑鬱之感。這正是農民運動處於低潮並醞釀著再度爆發的那個特定時期的湖南農村現實的藝術寫照。壓迫愈深,反抗愈烈,蓄之既久,其發必速。 “個個同仇”的廣大貧苦農民,不堪忍受“重重壓迫”,仇恨在增長,力量在蓄積,當這一切達到極限時,終於迸裂噴發,“霹靂一聲暴動”。以“霹靂”喻暴動,筆力千鈞,寫出了工農起義迅猛神速、驚天動地的氣勢。這結尾兩句,先抑後揚,卒章顯志,戛然而止,但那劃破雲空的道道電光和震撼山岳的隆隆雷聲仍在閃耀、迴盪……

在毛澤東詩詞所展現的人民革命戰爭的壯麗歷史畫卷中,《西江月·秋收起義》當屬開篇之作。這首與秋收起義幾乎同步的紀實性作品,是八十多年前那場血與火的鬥爭的藝術實錄。作者因情造文,無暇精雕細琢、刻意求工,有些地方以口語入詞並採用湖南方音押韻,作品因此顯得簡括遒勁、獷悍豪壯;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作者以詩人兼戰士而置身於同敵人進行殊死搏鬥的戰爭環境中的揮灑筆墨、叱吒風雲的真情實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