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佛說阿彌陀經

第4章 佛說阿彌陀經註釋⑵

佛說阿彌陀經 释迦牟尼 6703 2018-03-20
51)赤珠:又稱赤真珠,出海中,此珠極貴。此赤珠非是珊瑚,莫錯會也。 52)瑪瑙:礦物名,玉髓之一,即具有不同顏色而呈帶狀分佈之玉髓。可作精密儀器之軸承、耐磨器皿(如瑪瑙乳缽)及裝飾材料。 53)車輪:非此世界之車輪,乃指轉輪聖王之輪寶,故大至“或一由旬,乃至或百千由旬”(《無量壽經》語)。由旬,是里程數,是帝王在一天中行軍的路程,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以車輪喻蓮花,更喻蓮花之功德:輪有運載之功,蓮花有接引眾生往生淨土之功;輪有碾碎之德,蓮花有斷除眾生煩惱之惑業,出離生死之苦海之德也。 54)微妙香潔:此四字極表極樂國土蓮花之妙也。 “微”,萬法本體幽深玄遠稱為“微”。又,“微”者,質而非形,乃極微細之質,無形相之阻也。 “妙”者,不可思議稱為“妙”。又,“妙”者,無輕無重,無阻無礙曰妙。因萬法之本體幽深玄妙,非語言思量所能表者,故稱“微妙”。 “香”,指極樂國土蓮華之清香,更指極樂國土以佛之無量功德及蓮池聖眾歷劫所修之無量功德莊嚴,所發之清淨功德香也;“潔”,指極樂國土萬事萬物,既無形阻,自當潔淨無埃,更指極樂國土眾生心淨則國土潔淨也。

55)成就:成功的意思。這裡指修習善根至於功德圓滿而言。 56)功德:功,福利的功能,有這功能才得福利,稱為善行之德,故稱功德。德,即得,修功而有所得,稱為德。施物名功,歸己曰德。惡盡為功,善滿曰德。 57)莊嚴:以善美飾國土或以功德飾依身雲莊嚴。又,以惡事積身亦云莊嚴,如《觀無量壽經》雲:“以諸惡業而自莊嚴。”有四種莊嚴:戒、定、慧、陀羅尼(持善不失,持惡不生也。有法、義、咒、忍四種陀羅尼)。 58)天樂:有二種解釋:樂,音“越”,作音樂解時,指天人之伎樂,即天人所演奏之高超美妙之音樂也。樂,音“肋”,作快樂解時,指修十善業者生天上而受種種殊妙之樂。經中所述乃前者之解也。

59)晝夜六時:指一晝夜之六個時分也。六時為:晨朝(初日分)、日中(中日分)、日沒(後日分)、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這六個時分也。依現代時間算:“初日分”為清晨六時至早十時,“中日分”為早十時至午後二時,“後日分”為午後二時至午後六時,“初夜分”為午後(晚)六時至晚十時,“中夜分”為晚十時至午夜二時,“後夜分”為午夜二時至清晨六時。注意,極樂國土以其光明徹照,本無晝夜之分,為順此方習俗,故作此六時之分。依《無量壽經》之義,當知實以花開花合,散花收花而知六時之別也。 60)雨天曼陀羅華:“雨”,在此為動詞,作下、落講。 “天曼陀羅華”,天上之曼陀羅華也。曼陀羅,花名,譯作圓花、白團花、適意花、悅意花等。 《慧苑音義》雲:“曼陀羅華,此云悅意花,又曰雜色花,亦云柔軟花,亦云天妙花。”曼陀羅華為一年生草,莖直上,高四五尺,葉作卵形,常有缺刻。夏日開大紫花,有漏斗形之合瓣花冠,邊緣五裂,實為裂果,面生多刺,性有毒。以其葉雜煙草中同吸,能止咳嗽,過量則能致死。

61)衣絨:絨,音“革”,長衣之下襟。柳宗元《送文暢上人序》:“然後蔑衣絨”之贈,委財施之會不顧矣。 “衣絨”,以衣之下襟兜花而供養,引伸為攜盛花之具以供佛也。 62)妙華:即極樂國土中之蓮花及天飄之仙花也。花而稱妙,具此眾義:不可思議、絕待(遠離二邊相對)、無等、無上、精微深遠等。又,妙者,乃一事物中,同具即假、即空、即中三觀之義也。又,复具極樂蓮花種種之妙,如:花果同時(喻因果同時)、微妙香潔(如上註所述)等義,故稱妙華也。 63)供養:進財為供,攝資為養。即捐贈錢財為供,捐獻生活用具為養。為資養三寶而供奉的燈、香、花、果、衣、食、資財等,稱為供養。這種供養稱為財供養或利供養。供養有三種:一是財供養,如上所說;一是敬供養,恭敬、讚歎也是一種供養。一是法供養,說法或依教奉行,利益眾生稱法供養,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上,以此供養出生諸佛也。

64)經行:於一定之地旋繞往來也。僧眾為養身療病及禪家坐禪為防睡眠而行此法也。 《玄贊》雲:“西域地濕,疊磚為道,於中往來,消食誦經,如經布綃之來去,故言經行。”《釋氏要覽》曰:“十誦律雲,經行有五利:一剿(音絞)健(輕捷也),二有力,三不病,四消食,五意堅固。三千威儀經云,有五處可經行:一閑處,二戶前,三講堂前,四塔下,五閣下。”《十誦律》雲:“經行法者,比丘應直經行,不遲不疾,若不能直,當畫地作相,隨相直行,是名經行法。” 65)舍利:鳥名,譯作秋鷺、鴝鵒、百舌鳥等。鴝鵒,音渠裕,也叫八哥,鳥類名,全身羽毛黑色,有光澤,能模仿人言。 66)迦陵頻伽:又作歌羅頻迦、羯羅頻迦、羯陵伽羅、迦毗伽等。鳥名,譯作好聲、和雅。 《正法念經》曰:“山谷曠野,多有迦陵頻伽,出妙音聲,若天若人,緊那羅等,無能及者。”《玄應音義》雲:“迦陵者好,頻伽者聲,名好聲鳥也。”《慧苑音義》雲:“迦陵頻伽,此云美音鳥,或云妙聲鳥。此鳥本出雪山,在殼中即能鳴,其音和雅,聽者無厭。”

67)共命之鳥:梵音耆婆耆婆迦,《法華》、《涅槃》等謂之命命鳥;《勝天王般若經》謂之生生鳥;《雜寶藏經》、《阿彌陀經》謂之共命鳥。此乃鷓鴣之類,由鳴聲而名。耆婆為“命”或“生”之意,故云共命鳥。 《本行集經》謂為一身二頭之鳥。又,梵偈云:“耆婆耆婆,兩首一身,果報同,心識別。” 68)和雅音:和者,柔和、溫和;雅者,高雅脫俗。極樂國土眾鳥所出之音,其音美妙,絕非世間凡音,令聞者其心柔軟調伏,易入正道也;其音高雅,廣說“根、力、覺、道”三十七道品中之二十五道品,而此二十五道品,統攝大小乘及一切法門,故亦非世間所謂高雅之所企及也。 69)五根:五根:有二種,一是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一是信等五根:一、信,信三寶、佛法也,二、勤,勇猛精進修善法也,三、念,憶念正法也,四、定,止心一境而不散亂也,五、慧,思維正理也。道品之五根乃指信等五根也。此處之五根乃指信等五根也。

70)五力:由信之五根增長,產生治五障之勢力:信力破邪信;勤力破懈怠;念力破邪念;定力破亂想;慧力破諸惑。 71)七菩提分:又稱七覺支,七覺分:一、擇法,以智慧決擇法之真偽;二、精進,以勇猛心離邪行、行正法;三、喜,心得善法即生歡喜;四、輕安,斷除身心之粗重煩惱;五、念,常憶定慧之均等而不忘;六、定,令心住一境而不散;七、行舍,舍妄舍法,平心坦懷,更不追憶。 72)八聖道分:亦稱八正道:一、正見,明苦集滅道之正理也;二、正思維,思維四諦之理令真智增長;三、正語,以真智修口業,不作非理之語;四、正業,令身口意三業清淨,入於正道也;五、正命,以正法活命,遠離邪法謀生;六、正精進,用真智勇猛精進求涅槃正道也;七、正念,以真智憶念正道,令無邪念也;八、正定,以真智入於清淨禪定也。

73)念佛念法念僧:憶念三寶也。憶者心憶,含“四種念佛”之觀想念佛及觀像念佛;念者口念,乃“四種念佛”之持名念佛也。佛法僧為三寶,簡言之,佛寶者,以覺照為義,常以佛之三身:法、報、應(化)身為佛寶;法寶者,以軌則為義,常以佛說之教法為法寶;僧寶者,以和合為義,分凡夫、有學、無學三種,皆為僧寶也。 74)罪報:因造惡而獲罪,因獲罪而遭報應,名為罪報。 75)三惡道:三惡趣也。惡趣者,眾生因行惡而趣向的地方。有三惡趣,即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有四惡道,即加阿修羅道。 76)法音宣流:法音,宣傳佛法之音聲,指佛、菩薩、辟支佛、羅漢、法師、有德有識之居士等,為弘揚佛法而宣講佛法之聲音也。現代可包括講演、錄音、錄像、書籍報刊等形式。宣者,宣傳;流者,流通也。

77)障礙:障,煩惱之異名,以煩惱能障礙聖道,故名障。礙者,有妨害、阻攔之義。參見後邊“見濁”、“煩惱濁”、“業障根本”所注。 78)阿僧祗:新稱阿僧企耶,譯作無數或無央數,印度數目名。阿僧祗為數目之極,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計,一阿僧祗為一千萬萬萬萬萬萬兆。 79)劫:梵語稱劫波,譯成“分別時節”,指不能用年、月、日、時來計算的極長遠的時節。或以世界成、住、壞、空一周所須時間為一劫,或以大、中、小時為一劫。小劫者,以人壽八萬四千歲起算,每過百年減一歲,直減至人壽十歲,為一減劫,合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反之,從人壽十歲起,每過百年加一歲,直加至人壽八萬四千歲,為一增劫。增劫、減劫都稱小劫。十次增減,合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通常稱劫即指大劫,合一十三億四千三百八十四萬年。

80)聲聞:梵語舍羅婆迦,聞佛之聲教,悟四諦之理,斷見思之惑而入於涅槃者也,是為佛道中之最下根。聲聞之義有三:一、就得道之因緣而釋,聞如來所說之聲教而悟解,故曰聲聞;二、就所觀之法門而釋,眾生唯有名無實,故目之為聲,觀此聲而悟解無我、人、眾生、壽者之義,目之為聞,故曰聲聞;三、就化地之佛說而釋,佛所說一乘之法旨為聲,眾生聞而悟解名聞,故曰聲聞。 81)阿鞞跋致:又作阿惟越致。阿惟越致,譯作不退轉,不退轉於成佛之道的意思,是菩薩的階位名,經一大阿僧祗劫的修行,方到此位,是人不為諸魔所動,更不退轉。不退轉:梵語阿鞞跋致,不退轉於成佛之道的意思。以菩薩所修之功德善根越增越進,不會退失轉變也,是菩薩階位名,經一大阿僧祗劫之修行方到此位,是人不為諸魔所動,更不退轉。不退轉有三方面:位不退,入十住位,無復退墮惡道及生死流轉,發菩提心,破見思惑也。行不退,入於初地,成就真唯識觀,利他之行不退,破塵沙惑也。念不退,八地以上,得無功用智,念念入於真如實相大海,破無明惑也。

82)一生補處:補處,前佛既滅之後,成佛而補其處,是名補處。而嗣前佛而成佛之菩薩,稱為補處菩薩。隔一生而成佛,則謂之一生補處,乃等覺菩薩之位也。如彌勒即為釋迦如來之補處菩薩也。 83)上善人:行善之人,斯為善人。善,判善惡之性,諸經論之說不一。 《菩薩瓔珞經》以順理為善:“一切眾生識始起一想住於緣,順第一義諦起為善,背第一義諦起為惡。”《大乘義章》雲:“順理名善,違理名惡。”《論五》雲:“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人天樂果雖於此世能為順,非於他世,故不名為善。能於此世他世違損,故名不善。惡趣苦果雖於此世能為違損,非於他世,故非不善。”《淨影》約五乘而判三種之善惡:一、順益為善,違損為惡;二、順理為善,違理為惡;三、體順為善,體違為惡。又,《大乘義章》立六種善:人天善、二乘善、小乘菩薩善、通教三乘善,別教菩薩善及圓教菩薩善。總之,善有多種,唯以不著者為至善。羅漢、菩薩唯是善人。上善人者,補處菩薩居因位之極,故云上善人。極樂國土除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地藏、彌勒等為最上善人外,其餘無量無邊“一生補處”菩薩等,皆為“上善人”也。 84)善根:身、口、意三業的善行很牢固,像根子扎在地下那樣,故稱善根。又,善能生妙果,生其他的善,好像根一樣,稱為善根。另外,稱不貪、不嗔、不癡為三善根,因為一切善法都是從這三善根生出來的。 85)福德:行善所得之福利名福德,亦稱一切之善行為福德。 《無量壽經》雲:“福德自然”。福者,利也;德者,得也,修種種善行而有所得,“善滿自得”。儒家稱“五福”者,乃福壽、富貴、康寧、好德、考終也。常稱“五福臨門”者,此也。儒家稱“五德”者,雲:“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人具五福五德者,可為極圓極善之上人也。 86)因緣:一物之生,親與強力者為因,疏而力弱者為緣。例如種子為因,雨露陽光人工等為緣,以此因緣和合而生稻穀。 《楞嚴經疏》雲:“佛教因緣為宗,以佛聖教自淺至深,說一切法,不出因緣二字。”《維摩經佛國品注》雲:“什曰,力強為因,力弱為緣。肇曰,前後相生,因也;現相助成,緣也。諸法要因緣相假,然後成立。” 87)善男子善女人: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為善男子、善女人。善者,美其能信佛聞法也。 88)執持:執者,執受,無論何時何處,執受不放也;持者,持守,牢牢把握而不放也。故知執持者,非一時一地之功用也,乃精進也。又,執者,兼聞、思雙慧也。以聞法、思法之慧,立信極樂、願往生之德。持者,即修慧也,以聞思雙慧為基,行真修實行之行。故知“執持”一詞,聞思修齊備,信願行具足也。又,依“陀羅尼”雲,“持”即“明”。以佛號、咒語皆具無量清淨光明,執持佛號、咒語,即是執持佛之光明、佛之一切功德也。 89)名號:顯體為名,名彰於外而號令天下為號。名與號其體一也。 《大乘義章》雲:“顯體為名,樹德為稱。名稱外彰,號令天下,說之為號。”《法華嘉祥疏》雲:“通即稱號,號令天下,顯化他之義。別即稱名,名以定體,即是自行。” 90)一心不亂:注心於一境,令歸萬念於一念也。 “一心”者,有指萬有之實體--真如也,如《止觀》曰:“一心具十法界。”有指唯一之信心不為他心所奪,如《止觀》曰:“一心專志,更不餘緣。”一心為清淨報土之真因也。 “一心”有事理二種:事一心者,念念無間,精進不輟,於內外境,無所惑亂也;理一心者,能悟至理,能見自性,全性起修,頓破無明。若得源窮無明,智顯究竟,全心成佛,全佛顯心,是究竟一心(佛)也。 “不亂”者,雜念不生也。 91)顛倒:顛倒者,反於本真事理之妄見也,由無明而引起。虛妄分別即以顛倒想為本。顛倒有三種:想顛倒,於六塵之境作非理(不合真理)的思想;見顛倒:於事理之法作邪計度推求者(不合真理的推斷);心顛倒:以妄心邪識來認識、分別事物。這三顛倒為一切顛倒的根本。 92)往生:離娑婆世界往阿彌陀如來極樂淨土,謂之“往”;於彼國土托質蓮花而化生,謂之“生”。他佛國土亦可謂之往生,而常以之指極樂國土之往生也。有三種往生:一、大經(《無量壽經》)往生:依《無量壽經》之第十八大願而得往生,亦稱難思議往生(“十念往生”);二、觀經(《觀無量壽經》)往生:依《無量壽經》之第十九大願而得往生,乃修自力定散諸行者,亦即依《觀無量壽經》經義之所詮,亦稱雙林樹下化生;三、小經(《阿彌陀經》)往生:依《無量壽經》之第二十大願而得往生,乃捨一切餘行,專勵自力念佛,五百歲胎生於蓮池邊地,亦稱難思往生。 93)我見是利:“我見”者,佛之所見(無見而見),無見無不見,五眼圓見,故名“我見”(非《金剛經》所說“四見”之“我見”)。 “是利”者,橫出五濁,圓淨四土,直至不退位盡,一生成佛,故知“是利”乃不可思議之功德也。又,“是利”者,乃指《無量壽經》中極其寶貴之三種“真實”也:“真實之際”(體)、“住真實慧”(相)、“惠以真實之利”(用)。真實之際乃禪宗之真如實際、真如本性,修行之目的“明心見性”也;真實慧乃真實之智慧,即佛法之核心--般若也,《金剛經》兩個問題:“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要求以般若慧住心、伏心也;真實利乃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令一切眾生悉皆往生、悉皆成佛也。 94)讚歎:以口業稱美其德也。 《文句》曰:“發言稱美名讚歎。”《行事鈔》雲:“美其功德為贊,贊文不足,又稱揚之為嘆。” 95)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者,或為理之深妙,或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議之,即心思路絕,言語道斷之謂也。 《法華玄義序》:“妙名不可思議”。以理空故深妙,非惑情之所測;以事神故希奇,非淺識之所量。故知不思議者,非情識之所可窺測者也。 96)阿(門+眾)裨佛:又名阿(門+眾)婆,譯曰無動、不動無嗔恚。往昔於去此東方千佛剎,出現於阿比羅提國之大目如來所發願,修行後,成佛於東方,其國土名善快,或曰妙喜,今現在其國說法。又,依密宗,謂阿(門+眾)為金剛界五智如來中住於東方之如來。此佛約理立名,故云不動,乃指法性也。 97)須彌相佛:須彌,又作蘇彌樓,新作蘇迷盧,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譯言妙高、妙光、安明、善積、善高等。以四寶所成,故云妙;以高過一切,故云高;以四寶光明,故云光(明)。四寶者,金、銀、琉璃、玻璃(見前註),以四寶喻“常樂我淨”四德。此佛身相,百福莊嚴,相好微妙,故云妙;九界瞻仰,功德巍巍,故云高;四德盈滿,慧光遍照,故云光,此佛從福慧立號,故名須彌相佛。 98)大須彌佛:此佛早證實相,法法自在,九界獨尊,以“得大自在”故妙,以“唯我獨尊”故高,以“圓證實相”故明。既已成佛,法身大而無外,報身妙而無上,應身普而無遺,故稱“大”。此佛從證法立號,故名大須彌佛。 99)須彌光佛:此佛歷劫修行,廣修供養,萬法皆備,萬德具足,全事即理,全修顯性,感得佛性、自性清淨光明普照無量國土。以“廣修”故妙,以“具德”故高,以“光照”故明,此佛從修行立號,故名須彌光佛。 100)妙音佛:此佛歷劫修行,說法度生,感得其說法之音不僅微妙動聽,其法音所含之義亦能令聞者各各隨類而得其解。以其說法之音妙,從利生說法之行立號,故名妙音佛。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