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無夢樓隨筆

第21章 《文史雜抄》-(181-190)

無夢樓隨筆 张中晓 1659 2018-03-20
(一八一) 觀人生法,不惟暫,惟常;不惟顯,惟微;不惟矜,惟忽。 觀人之法,在於觀人怎樣消磨他的空間時間,他自由支配的日子。 (一八二) 《東熟讀書記》,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皆聖人之學也,惟聖人能兼備之。諸賢則各為一科,所謂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也,惟諸賢各為一科,故合之而聖人之學乃全。後世或講道學,或善辭章,或優幹濟,或通經史,即四科之學也。然而,後世各立門戶,相輕相抵,惟欲人之同乎已而不知性各有所近,蓋能同出一途?徒費筆舌而已。四科之學,非但不可相抵,抑且不可妄談。講道學者,談辭章,辦政事者,論經學,皆多乖謬。辭章經學兩家亦然。幸而其說不行,但為識者所嗤而已;不幸而其說行,則更誤人矣。凡非己之所長者,不必置喙也。

無夢樓案:此當可為政治家與文學家鑑賞也,"妄談"家以為何如? (一八三) 《禮·書儀》,君子不食溷餘,道健自樂也。 無夢樓案:中土二千年封建社會中的士,尚風節則有黨錮,而標致則多清談。不罹罪於當權,即遭譏於正人。迸有道德之累,退有名利之殃,節義之玷,爵祿之疵。惟君子方可樂其道,小人僅能便其器也。 (一八四) 公者,眾人之利益所在也;正者,真理之基礎所在也。無我為人者公,然無我非同流合污,迎合落後。因之必以正。 得失雖在己,公道實在人心。 (一八五) 治道之妄在於行之以信,震之以威,平之以情,持之以法,破庸人之見,求補劑之宜。灼見可行,則宜成斷,遠為穩固之計,無圖且夕苟且之安。

(一八六) 董仲舒曰,不學春秋,處經事不知宜,處變事不知權也。是以不學春秋,無以主斷。 春秋無義戰。 春秋無善盟。盟者,忠信之薄,況結黨陰謀,同惡相濟,逞其私慾以締交,一有間隙,則忘親背盟,興矣爭戰。朝魯暮齊,紛紛漓合,惟利是視。 (一八七) 大小雖殊,於理則一,理念而論,無大無小。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亦此間也。然惟能治大國者才能如是。博而返約,然惟博才能返約,僅有約則為一枯燥簡單之空腦殼也,僅能烹小鮮,則為一椎魯匹夫也。然烹小鮮之說,度其情也而非其實。若如法炮製,則為一主觀之先驗矣。 (一八八) 勇敢:不懼無畏。膽量與勇氣。 勇敢須以理想、目的、知識為基礎。是為大勇者。發狂之勇,一朝之忿亡其身以及其親;血氣之勇,思以一毫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者;無知之勇,奮蟾臂,擋車輪,是皆匹夫

之勇也。是為小勇。 (一八九) 才智:l、聰明;2、識見。凡事凡物,能明白了解,即有應付方法為才智。 才智以道義為基礎。爾氏我詐者,陰謀也。 才智範圍天地,與時推移。才智之反為愚蠢,局拘一隅,泥不知變者,愚蠢者也。老朽頹唐,靈明日錮者,亦愚蠢也。 才智何由生?l、天資聰明,2、才學,3、經驗。 才智表現:1、別是非。是非明則道義基礎。是非不明,利令智昏;立志不堅,中心無主;是為大愚。 2、明利害。利害與是非相同。是則為利,利可為也;非則為害,害不可為也。小利小害,不明是非利害者也。 3、識時勢。時者,時機成熟與否之謂也;成熟則可為,且為之也易;不成熟則不可為,為之也難,雖欲助長,不可得也。勢者,即勢力之順逆與難易之比較是也。勢順則用力易而成,逆則用力難而敗。時勢宜審度若此。既至其時,應手而落,乘勢利便,毫不費力,事半功倍也。成熟不摘,終亦腐爛,時不可失,失者誤也。 4、知彼己。知己幻彼,百戰百勝。

(一九0) 處重事大事,惟變為難。得失成敗,恆在幾乎呼吸之間,使暗者當之,惘惘然莫得其力,神亂氣沮,一再躊躇,而大事已去,智不足也。智禀於天,而未嘗不得之於學,博天者每有奇中之能,然事遂功成,往往以不善居而敗,知而始而暗於終,有足悲者,惟得之於學,以勇則沉,以養則深邃,遇事不震不徐,而適投其機,成功之後,又恬然若未嘗有事者,雖有猜主妒相而不假以隙,此之謂大謀。夫學明理於經,而習事於史,史於學居十之六,而閱歷鍛煉又屬其四。事變無窮,莫可究詰,然能舉古人成案,精思而力辨之,置身當日,如親受其任,而激撓衝突於其間,如是者久之,則閱歷鍛煉已兼具於讀史之中矧身世所遭,得之於動忍,增益其力,又大焉者乎?以此知得於學者全,而得於天者半,身任天下者,烏可無智,俗智又烏可無學也。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